1. 認識名人
  2. 文學領域

為臺灣鄉村發聲的保正作家──蔡秋桐

擔任保正,關懷底層小人物

 

蔡秋桐,1900年,出生於臺中縣白沙墩堡(今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生長於典型的農村家庭,家中作物多元,收入尚堪自給。身為家中長子的蔡秋桐,七、八歲時至私塾學習,天資聰穎,在此時奠定漢文基礎。

五塊村地處偏僻,多數家庭均以務農為業,附近教育資源稀少,蔡秋桐直到15歲,元長公學校(今元長國小)成立後,他才開始正式接受日本教育,雖有私塾啟蒙,但起步還是較其他同齡人晚。就讀公學校期間,蔡秋桐不僅學會日文,更在《子供世界》發表日文短篇小說,開啟他的創作之路。《子供世界》是臺灣在日本時代最早出現的兒童雜誌月刊,1917年4月於臺北創刊,收錄許多兒童文學作品。

 

圖1 蔡秋桐收錄於《臺灣人士鑑》中的肖像(Source:Wikimedia

 

1921年蔡秋桐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元長公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當時蔡秋桐已22歲,因為居住在偏鄉,繼續升學需要到距離遙遠的北港就讀,加上年紀稍長,於是他放棄升學,學歷止於公學校。不久後,蔡秋桐與妻子陳猜結婚,並以鄉村少見的知識分子身分,擔任保正一職,並兼任製糖會社原料委員,不僅和製糖會社有所交流,與警察單位也頻繁來往。因為這樣特殊的身分,他更能貼近底層小人物的生命經驗,並關注殖民政府與農民間的互動。

圖2 蔡秋桐的故居,位於雲林縣五塊村中土路10號(Source: 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3 雲林元長鄉的農村風光(Source: 廖婉君攝/數位島嶼

 

醉心文藝,推動地方文化

 

除了在保正職位上盡心盡力,蔡秋桐亦沒有放棄他的文學夢,雖然先前曾用日文發表小說,但畢業後他便改以臺灣白話文創作,曾用過愁洞、巨(匡)人也、秋闊、蔡落葉等筆名。

當時臺灣文壇有部分文人極力主張使用臺灣白話文創作,黃石輝在〈怎麼不提倡鄉土文學〉一文中寫道:「你是臺灣人,你頭戴臺灣天,腳踏臺灣地,眼睛所看的是臺灣的狀況,耳朵裡所聽的是臺灣消息,時間所立的亦是臺灣的經驗,嘴裡所說的亦是臺灣的語言,所以你那枝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該去寫臺灣文學了。」

1930年蔡秋桐便開始創作臺灣白話文作品,他以筆名「秋洞」(愁洞)於《新高新報》連載首篇小說〈帝君庄的秘史〉,故事出現的田螺王、石頭王、豬八戒、齊天大聖等角色,乍看似乎抽離現實,但其實暗喻了對當時臺灣社會的觀察,並以較戲謔隱晦的口吻呈現。

蔡秋桐曾表示他的作品「全部都是本地所發生的事情,只是名字更換一下而已,其人和事皆是真實的,並沒有特意的去反抗。」而這些故事的素材,便取決於他擔任保正期間所見所聞的真實經驗。

往後一年間,他陸續發表了〈保正伯〉、〈放屎百姓〉、〈奪錦標〉、〈新興的悲哀〉等小說,作品大多發表於《臺灣新民報》,也散見於《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等刊物。

圖4 日本時代保正所需要做的工作Source:〈保正甲長ノ務〉《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1926),臺灣圖書館典藏。)

 

其中〈奪錦標〉一文,開頭描繪了一場撲滅瘧疾的表揚大會,炎熱的天氣下,大家聚集在莊嚴的公會堂,等待著結果宣布。這場撲滅瘧疾的活動,是政府為了建立良好的衛生環境所舉辦,來自日本的A大人強制要求百姓整理村落,但原先那些番薯、甘蔗、稻田的農活總有人要去做,A大人卻不管這些農民的生計,透過辱罵、罰錢等手段,迫使農民勞動,村民們「足足做了一個多月的無錢工」,最終僅是換來故事開頭的一等賞。表面上描寫殖民者注重村落衛生環境的「德政」,實際卻諷刺了統治者對臺灣人的壓榨和剝削。

葉石濤曾如此評價蔡秋桐:「在日據時代的土地和農民為主題的眾多小說中,以嘲弄、諷刺的筆觸,最透徹地把土地和農民的關係闡釋得最清楚的莫過於終生居住在農村,直接間接地與農民為伍,熟悉他們困境的作家蔡秋桐。」

文學創作之外,他也致力於推動地方文化,1928年曾創立「元長庄青年研究會」,推動地方教育文化事業,可惜僅存在3年即遭解散。

1931年,他參與創辦北港地區第一份文學月刊《曉鐘》,並擔任編輯委員。《曉鐘》共發行三期,當時定價為二十錢,編輯兼發行人為吳仁義,以「促進新文藝的發展和其大眾化」為理念,廣邀隨筆、科學、小說、戲曲、詩、童謠、童話、奇聞、笑談等各類投稿,創刊號更收錄了賴和的新詩〈祝曉鐘的發刊〉。《曉鐘》為北港地區文學先聲,其收錄的作品含括中國白話文與臺灣白話文,呈現了當時臺灣文壇語言的多樣面貌

1934年「臺灣文藝聯盟」於臺中成立,是臺灣第一次全島性的文藝大集合組織,蔡秋桐在當年參加了第一回全島文藝大會,並擔任臺灣文藝聯盟南部執行委員,積極投入文學活動。

 

圖5 1935年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會式(Source:Wikimedia

 

 

創作漢詩,漸漸淡出文壇

 

1937年臺灣總督府實施皇民化運動,廢止報刊中文欄目,中文雜誌被迫停刊,更強制廢止私塾,臺灣本島的漢文創作隨即停擺。此後,蔡秋桐不再以白話文寫作,改為創作漢詩,並加入褒忠吟社,將寫作重心放在傳統漢詩,與陳松齡、吳水鏡等詩人一同唱和。《褒忠吟社課題》手稿中,也有收錄蔡秋桐的詩作:「一生交結只泥沙,良友盡都兩鬢華。問我囊中貯多少,搖頭笑指破牛車。」從詩中便可窺見他善於運用的生活中常見的農村景象,具體而生動地描繪心中「生平無知交,良友皆老矣」的感慨。

 

圖6 蔡秋桐於戰後便鮮少發表文學作品(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1945年國民政府來臺後,蔡秋桐被派任為第一任元長鄉鄉長(代理庄長及官派鄉長),不久因農務繁忙便自行辭職。隔年,當選為臺南縣參議員,繼續仕途。1955年,為了完成在故鄉建設學校的心願,蔡秋桐聚集地方上的善心人士,共同推動元長國民學校五塊分校(今雲林縣元長鄉信義國小)設立,四年後終於獲准設立,大大造福鄉里間的莘莘學子。

蔡秋桐的文學創作集中在1931年到1936年這段期間,此時距他上一篇作品正式發表已近十年,蔡秋桐仍想嘗試小說創作,1945年亦有〈飼豬双暢〉於《和平日報》刊登、〈春日豬三郎搖身三變〉發表於《臺灣文學》,本以為這兩篇作品,能使蔡秋桐重新展開他的創作生涯,沒想到1952年蔡秋桐遭到誣陷,因知匪不告罪名遭判刑3年,服刑2年後出獄,自此離開文學界,〈春日豬三郎搖身三變〉也成為他最後一部作品,創作之路也就此畫下句點。

晚年他居於鄉間潛心修佛,甚少過問世事,1984年逝世,享壽84歲。蔡秋桐的文學創作生涯雖不長,留下的作品不過十來篇,但他所創作的臺灣白話文小說,見證了當時文學語言的多樣性,也留下殖民時代的農村縮影。

 

 

參考資料

  • 陳龍廷,〈假面.戲弄.對抗論述:蔡秋桐〈帝君庄秘史〉的書寫策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3期,2016。

  • 呂美親,〈論蔡秋桐的台灣話文小說──以〈帝君庄的秘史〉、〈連座〉、〈有求必應〉、〈痴〉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8期,2009。

  • 林慧禎,〈日據時期農民小說人物與敘事分析──以蔡秋桐、楊守愚、張慶堂為討論中心〉,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 李翠華,〈雲林地區新詩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 吳淑娟,〈台西、麥寮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

  • 張惠琪,〈含淚而笑的放屎百姓──剖析蔡秋桐小說「反面寫實」的手法〉,《臺灣文學評論》八卷二期,2016。


 

文學領域
  • 蔡秋桐 Tsai Chiu Tung
  • 1900-1984
  • 雲林出生 From Yu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