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文學領域

打開臺灣心窗,寫下淡水風光──王昶雄

無憂童年,一覽淡水風光

王昶雄,本名王榮生,1915年出生於臺北淡水,父母親經營海商事業,在泉州一帶常有生意往來,需要長期奔波於兩岸進行經商貿易。自三歲開始,王昶雄便由外婆撫養長大,童年的時光就在淡水城中展開,好山好水的自然風光、人來人往的繁華商港、古色古香的街道與洋房並陳,成為他年幼時印象最深的景致。

除了醉心於自然,幼時的王昶雄調皮貪玩,尤其喜歡熱鬧的廟會,在他的童年回憶中,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豔陽高照,都無法阻撓民眾逛廟會的熱情。琳瑯滿目的零食童玩、出神入化的戲台演出,讓年幼的王昶雄沉醉其中,如此熱鬧歡快的景象,拼湊成他「童稚歲月的金色年華」。

 

圖1. 少年時期的王昶雄。(Source:Wikimedia

 

1922年王昶雄進入滬尾公學校(今淡水國小)就讀,當時臺籍教師多教授低年級學生,日本人則普遍擔任高年級教師。他在課堂上表現優異,六年級的日文導師時常在作文課鼓勵他,再加上外祖母和舅父的時時督促,他的寫作基礎就此打下根基。課餘時間,王昶雄也會到私塾讀漢文書,《三字經》、《千家詩》、《昔時賢文》、四書五經等等,他都如數家珍。

圖2.滬尾公學校(今淡水國小)(Source:淡水維基館

 

文學之外,王昶雄的課業和體育也不落人後,時常名列前茅,畢業時更代表畢業生致詞。日後他也成為淡水國小的榮譽校友之一,甚至主編了第九十周年校慶特刊。

由於他優異的學業表現,許多老師都鼓勵他前往日本留學深造。於是離開滬尾公學校後,王昶雄先是升學進入臺灣商工學校商科(今開南商工)就讀, 1932年畢業後決定負笈日本。隔年,首次離開家鄉的王昶雄懷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獨自一人從基隆乘船,前往東京郁文館中學。這段日本留學生活,也將深深影響他未來的文學之路。

圖3.淡水重建街30號,是王昶雄幼年與外婆同住的故居(Source:王奕心

 

赴日求學,開啟文學之路

剛開始在郁文館中學就讀,王昶雄還有些不適應,雖然日常瑣事有親戚可以幫忙操辦,但校內生活所遇到的難題,就只能自己解決。除了日文程度不及同儕,王昶雄臺灣人的身分也讓他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萎靡不振,反倒是更加刻苦讀書,經常廢寢忘食、挑燈夜戰,甚至有一次因為宿舍停電,加上手邊沒有蠟燭,他竟然冒雨到路邊的電線桿下借光讀書。王昶雄的奮發圖強也有所回報,不僅課業成績優異,更因苦練而有了一口流利且標準的日文,以臺灣學生的身分,奪下了兩次辯論大賽冠軍,東京新聞還曾有過專門報導。王昶雄不僅有著宏亮的聲音,他所闡述的講題也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當時的他關注人道主義,以印度甘地、人道精神等辯題深獲評審青睞

1935年王昶雄成功考取日本大學文學系,對於從小文字天賦優異、情感細膩敏銳的王昶雄來說,進入文學系不僅是心之所向,更是如魚得水。然而,事情走向並沒有如他設想中的順利,其中父親的擔憂對他影響甚深。

雖然父親並不阻止王昶雄寫作,但當時的社會實在難以靠寫作維生,父親曾勸他說:「作一個文士我不反對,但必須三思,假如一個三餐不繼的人,硬搞文學,簡直是不切實際。」

父命難違,王昶雄選擇轉換跑道,重考進日本大學齒學系。之所以選擇齒科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齒科醫生多數都是在家中看診,不需往診,減少了通勤奔波的辛勞,也就能空出更多閒暇時間寫作,可見他一直都心繫文學,就算被迫轉系也不曾放棄創作的機會。

1935年及1937年王昶雄先後加入《青島》雙月刊、《文藝草紙》季刊等刊物,並開始發表作品。此時的他以新詩創作為主,〈我的歌〉、〈陋巷札記〉等詩,都是於日本求學期間完成並發表。

 

心懷故鄉,書寫家國鄉愁

留學期間,王昶雄對中國白話文頗感興趣,時常到內山完造的書店翻閱中文書籍,博覽群書的他,也在此汲取許多文學養分,深深影響他日後的創作。

在王昶雄的作品中,「故鄉」一直是他的靈感泉源,包括他最著名的小說〈奔流〉、〈淡水河的漣漪〉等小說,都使用了河流蜿蜒、奔往前方的意象,他曾說:「淡水人離不開觀音山和淡水河,以淡水河做題材來創作是理所當然的。」

圖4.蜿蜒綿延的淡水河,是王昶雄作品中常出現的意象(Source:數位島嶼/黃榮群拍攝

1939年王昶雄於《臺灣新民報》發表中篇小說〈淡水河的漣漪〉,題名靈感來自於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的知名圓舞曲〈多瑙河的漣漪〉,故事背景則是他以童年經驗描繪淡水到八里的海域風光。文章中寫出了王昶雄記憶中的淡水風光,與他對故土的懷念,生動地呈現了水上人家的生活日常。這篇小說連載了34天,當時的文藝欄由文壇前輩黃得時負責,配上中村敬輝(陳敬輝)的插畫,連載期間頗受讀者好評。

王昶雄文章中所描繪對淡水的真摯感情,很多是建立在童年的追憶。「那不勒斯擁有名峰維蘇威,淡水也有觀音和大屯,彼處依山面水,坡兒多,鄰近又有許多勝蹟襯托,而這兒的地勢與勝蹟也約略相似。」這是王昶雄的〈荒城自蕭索……童年與古堡戀〉中,平實的文字,細緻刻劃了記憶中的故鄉。

他在〈尋回失落的童年〉一文也寫到了:「離開故鄉好幾十年,經歷多少風霜雨露,許多曾經喜愛的事物,都隨歲月流過而失散了。唯有童年一些記憶,永遠在心底。」在字裡行間流露內心深切的情感。

 

返回臺灣,邊行醫邊創作

1942年王昶雄返臺後,在淡水開設「岩永齒科醫院」,一邊看診,一邊寫作,並加入張文環主編的《臺灣文學》雜誌。當時正是政府大力推廣皇民化政策的時期,早在《臺灣新民報》廢除漢文版開始,以中文創作的臺灣作家頓失創作舞台,而《臺灣文學》雖然是以日文發刊,但相較於當時由日本人西川滿主責的《文藝臺灣》,本土作家尚能維持一方寫作的小天地。

圖5.《臺灣文學》是1941年張文環創辦的文學雜誌,亦是當時臺灣作家發表作品的舞台(Source: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對王昶雄來說「醫是側室,文學才是嫡配」,雖然齒科看似正職工作,能使他生活安穩無虞,但文學才是他一生最為熱愛、且願意全身心投注的志業。

王昶雄加入《臺灣文學》的隔年,發表了中篇小說〈奔流〉,當時張文環為此出入總督府保安課十多趟,又微調文字,才能順利發表。小說講述為了成為日本人,連親生母親都棄之不顧的伊東春生,以及另一位對這種作法相當厭惡的林柏年,呈現皇民化運動之下,知識份子內心的矛盾與拉扯。他曾說這樣反皇民化的小說,在當時無論是寫還是發表都十分困難,只能採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呈現人物心境。

這篇小說寫在王昶雄與妻子林玉珠的蜜月時期,正值新婚的他,因〈奔流〉刊登,造成文壇的諸多討論,更入選日本大木書房《臺灣小說選》。這段時期,可以說是王昶雄最意氣風發的時刻,不僅有諸多作品發表,也與摯愛步入禮堂。

圖6.王昶雄撰寫中篇小說〈奔流〉收入於《臺灣小說選》

Source: 王昶雄,〈奔流〉,《臺灣小說集》,臺北:大木書房,1943。臺灣圖書館典藏。)

淡出文壇,卻仍心繫文學

1945年終戰後,王昶雄應陳敬輝之邀,在行醫之餘,兼任淡水高等女學校(今私立純德女中)的歷史老師。當時,臺灣人本以為結束了五十年苦難的殖民統治後,可以擁抱美好的新生活,作家們也紛紛撰文慶賀,王昶雄自然也期待戰後文壇能迎來嶄新的氣象。

圖7.戰後,王昶雄也兼任淡水高等女學校歷史老師

Source: 維基百科/林高志, CC BY-SA 4.0

然而,接下來爆發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之而來的白色恐怖,都讓臺灣文壇陷入低潮,更別提國語政策對文壇造成的震盪。許多作家即便克服語言上的難題,卻也因政治風氣、經濟蕭條,無法繼續創作。

王昶雄也有感當時壓迫的社會氛圍,一度中斷寫作,大幅降低寫作頻率,直到1960年代才再次重返文壇。這段期間,王昶雄繼續開業看診,1953年他將診所搬遷至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的巷內,更名為「照安齒科」。

雖沒有進行文學創作,但他藉由歌謠找到了另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更與好友呂泉生共同創作歌謠〈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傳唱於世。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雖然路途千里遠

總會暫時給阮思念想要返

故鄉故鄉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這首〈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是由王昶雄作詞、呂泉生作曲,配合悠揚的樂聲,融入他對故鄉的懷想,寫下了市井小民的心聲,呈現心中所冀望的青春美夢。1957年〈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首次於臺北中山堂發表,廣受好評,之後王昶雄也陸續和呂泉生合作〈我愛臺灣我的故鄉〉、〈結與結〉、〈失落的夢〉等歌曲。

1973年王昶雄舉辦「益壯會」,每月邀請作家好友們一同聚餐、交流文學。爾後,他擔任「北臺灣文學」的總編輯,集結當代臺灣文學作家的作品,並陸續出版個人文集《驛站風情》、《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為臺灣文壇留下一席燦爛的五彩春光。2000年元旦,因病離世,享壽85歲。

圖8. 1988年王昶雄參加第1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參考資料

  • 莊紫蓉,《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一)》,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

  • 賴文豪,〈王昶雄及其作品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 姚蔓嬪,〈王昶雄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 張恆豪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1991。

  •  王昶雄,《驛站風情》,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

 

文學領域
  • 王昶雄 Wang Chang Shiung
  • 1915-2000
  • 臺北出生 From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