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陳秀喜肖像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難以忘懷的青春年華
1921年,陳秀喜出生於新竹市,剛滿月又過三天的她,被鄰居陳金來、李璧夫婦領養。被視為掌上明珠的陳秀喜,享受了一段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也讓她後來自稱,自己是「最幸福的養女,過了快樂的少女時代」。
圖 2.1926年五歲的陳秀喜(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養父陳金來獨自經營新竹排版所,業績蒸蒸日上,讓家中經濟不虞匱乏。陳金來個性風流,曾大手筆地購入進口的摩托車、與朋友聚會,諸多商賈行徑讓幼時的陳秀喜不受經濟所苦,也使她養成出手大方、浪漫不羈的性格。養母李璧則是典型的傳統婦女,一手操持著家務與排版所的事業,將繁雜瑣事打理的井井有條,但面對風流成性的丈夫不斷出軌,只能選擇隱忍、暗自流淚。母親堅毅、溫婉的形象,在幼年的陳秀喜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圖 3.19歲的陳秀喜與好友們合影(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1929年,陳秀喜進入新竹女子公學校就讀。就學期間,陳秀積極拓展自己的人際網絡,參加各式活動,並學習日文及藝能教導的科目。自公學校畢業後,陳秀喜沒有繼續升學,因為養父認為漢語是文化的傳承,便請尼姑來教授陳秀喜的漢學知識。陳秀喜對於漢語的知識就這樣懵懵懂懂地展開,對於日後她自學中文,也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1936年總督府開始實施皇民化政策,並發布動員令,成立新竹女子青年團,陳秀喜擔任團長一職。同年,她開始提筆以日文寫作,將作品發表在《竹風》上。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是少女情懷,口吻甜蜜且浪漫。
在〈詩的萌芽〉中,陳秀喜以直率的語氣描寫一段年少情感的萌芽:「那人又走過家門口/怎麼有這麼美的雙眸/只是讀秒的凝視/也要好好珍惜/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懷抱著少女情懷的陳秀喜,在1940年代表新竹市出席日本全國女子青年大會,參觀了許多日本的先進設施。然而,這個活動其實是配合當時的皇民化政策,希望強化這些來自臺灣的青年們,內心對祖國的向心力與崇拜。
圖 4.1942年陳秀喜與張以謨新竹神社前結婚照(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不久後,她認識了未來的丈夫張以謨,並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始擴大時,兩人決定結婚。婚後第三天陳秀喜便與丈夫一同前往上海,離開自幼長大的新竹,開始新的生活。
荊棘捧花裡的婚姻生活
圖 5.1941年陳秀喜與養父母、弟弟(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離開臺灣前夕,陳秀喜的養父母萬般不捨,養母在基隆港口前淚眼送行,陳秀喜帶著母親的牽掛與祝福,前往上海。婚後,陳秀喜努力融入夫家,同時擔起長媳的身分,操持繁雜瑣碎的家族事務。除此之外,從小在新竹長大的陳秀喜也要適應上海的繁華與快步調,更要面對婆婆的敵意。
在這樣艱困的處境下,陳秀喜依然努力學習家務技巧,但心中也有滿腹委屈:「每次想到少女的幸福和今日為人媳婦的境遇,總不禁黯然哭泣。」(〈養母的摯愛〉)。
婆媳間的摩擦,加上身為大家族中操持家務的媳婦,陳秀喜身心俱疲,但丈夫卻總是沉默以對,讓她的處境更為艱苦。自此,她也才認清:「結婚就是忍耐的代名詞」,她在〈初產〉一詩中便將這樣的心情與初次生產時生理上的痛楚表露無遺:「忍耐最長的一刻/火山終於爆發/到疲困已極她才體會/『結婚就是忍耐的代名詞』/出產的母親心內喚著 媽!/感恩的淚珠從眼睫留下/她以淚珠迎晨曦」。
然而,長子出世後不斷的受到病痛所苦,初為人母的陳秀喜,心中時時焦慮不安,最終她的第一個孩子於1944年不幸夭折。長子的過世帶給陳秀喜更多的壓力與哀慟,甚至有了想終結生命的想法。多年後她於〈淚與我〉一詩中回想、描述當時的心境:「為人媳的淚/曾給西湖的水增高/為人妻的淚/曾給蘭潭的水增高/每次想死的邊緣/險些把我噎死的淚/救我回來」。
1945年,日本戰敗宣告投降,隔年2月,陳秀喜帶著剛出生沒多久的次子,獨自坐著美國運輸船回臺,卻發現日日念想的養母已於五個月前過世,讓她悲痛不已。半年後,丈夫從中國回臺,一家人也才得以團圓。
圖 6.1958年陳秀喜全家合影(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陳秀喜於多年後回首自己的婚姻生活,在〈棘鎖〉一詩中吐露了自己對這段婚姻的感受:「卅二年前/新郎捧著荊棘(也許他不知)/當作一束鮮花贈我/新娘感恩得變成一棵樹」,在婚姻中陳秀喜拋棄了自己的獨特性,全心全力為家庭付出,成為一個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心中積累了諸多傷痕:「當 心被刺得空洞無數/不能喊的樹扭曲枝椏/天啊 讓強風吹來/請把我的棘鎖打開/讓我再捏造著/一朵美好的寂寞/治療傷口/請把棘鎖打開吧!」想「做回自己」的心情化為力量,促使了陳秀喜重新提筆,寫下屬於她的心聲。
跨越隔閡,致力創作
圖 7.1971年陳秀喜初任笠詩社社長(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1970年,陳秀喜出版了日文短歌集《斗室》,但她的孩子們因為看不懂日文,所以無法理解詩作內容,讓她深深感受到語言隔閡,於是她開始決定要以中文寫作。陳秀喜想讓孩子看懂她所寫的文字,並說:「與其寫一千首日文詩,不如寫一首讓下一代的兒女們能看懂的中文詩。」
事實上,陳秀喜於1951年,孩子們陸續出生時,便開始感受到語言的不便,因此她便於家事之餘開始運用字典學習中文,到了1958年,她甚至重新從注音符號開始學習中文,希望能提升自己的中文能力。1967年,因為吳瀛濤的介紹,陳秀喜加入了《笠》詩刊社,開始以中文寫作,並於同年發表了諸多作品。她致力於寫作,也熱愛與文友們聚會、討論,人緣極好的她,在1971年成為《笠》詩刊社的社長,不遺餘力地推動各種文學活動。
陳秀喜主要描寫親情、母愛的詩作主題,身為一位母親,她將生活的片段寫進詩中,處處飽含著對子女的關愛。在〈嫩葉〉這首詩中,將自己比喻為覆葉,子女比喻為嫩葉,由覆葉遮擋了種種風雨的摧殘,讓嫩葉得以安心長大:「嫩葉知道了歡樂 知道了自己長大了數倍/更知道了不必摺皺紋緊身睡著/然而嫩葉不知道風雨吹打的哀傷/也不知道蕭瀟落葉的悲嘆/只有覆葉才知道 夢痕是何等的可愛/只有覆葉才知道 風雨要來的憂愁」。將父母為子女承擔許多苦難,只希望子女平安長大的心境盡數描寫。在〈覆葉〉中,也有相似的心境:「倘若 生命是一株樹/不是為著伸向天庭/只為了脆弱的嫩葉快快茁長」。陳秀喜是第一個使用「覆葉」的意象象徵母親的詩人,細細品味詩句,更能體會她對事物細膩且獨到的觀察。
圖 8.1971年陳秀喜出版詩集《覆葉》,暨50歲生日與先生合影(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除了表現母親對子女的關愛,陳秀喜也將母親等待子女歸來的焦慮、憂心以詩句表現出來。在女兒與男友私奔後,陳秀喜的內心飽受煎熬,看見女兒終於回家,她沒有責罵,反而是:「驚喜和心痛的剎那/衝口說:/『我做一道妳最喜歡的菜好嗎』/(而強忍住欲哭的嚎聲)」。看見女兒失意回家,不責罵,反而先用全然的關懷面對女兒,這樣包容的心,也讓女兒備感溫暖。
母親與女兒的情感聯繫格外深厚,女兒出嫁時,陳秀喜的心情自然是相當低落,正如〈復活〉中所寫:「女兒出嫁之後/黃昏任寒風變色」。而聽聞女兒順利懷孕後,身為人母的心情又轉為開心:「我知道老樹也有它的喜悅/我知道復活的歡欣」。兒女的一舉一動,都將牽動父母的心,在陳秀喜的詩作中將親情的深厚羈絆表露無遺。
除了著眼於親情、愛情主題,陳秀喜後期也拓展自己關懷的眼光,開始關懷自己身處的土地。她在《樹的哀樂》一書的後記中自言:「我希求走出《斗室》、《覆葉》的侷限風格,譬如:以詩去表現時代的感受,石油的風暴等等,以便開拓詩的領域。」
〈嫩葉〉、〈覆葉〉、〈樹的哀樂〉是她最具代表性的詩作,此外她也意識到:「無論一草、一木、一撮泥土、一滴淚痕,都是和社會的事務有不能隔絕的關係。」因此她在這時期寫出了〈臺灣〉,歌詠自身所在的土地。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恒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將臺灣與母親的搖籃相互連結,可見詩人內心對於臺灣這塊土地的依戀、熱愛之情,使用稻米、榕樹、香蕉、玉蘭花等常見的植物,更賦予這首詩道地的臺灣味。這首詩作日後由李雙澤、梁景峰譜曲改編為流行民歌〈美麗島〉(1979),旋即因政治因素被新聞局列為禁歌,然在解嚴之後,由於歌詞描繪臺灣土地自然之美與對土地疼惜之情,廣泛流行,甚而總統就職典禮上演出。但詩人寫作之初,並無涉及政治議題,只是想歌詠自己所踏著的這塊土地而已。
熱情好客,隱居南方
然而,不斷為婚姻付出的陳秀喜開始萌生離婚的念頭,結婚不僅讓她失去自己,甚至夢想皆裂開了。她考慮良久,甚至前往新竹的廟中居住沉思三個月,最後決定「我要恢復自己」而離婚,並移除冠夫姓。在輕生未遂後,最終於1978年與結縭30餘年的丈夫離婚。
圖 9.1982年陳秀喜於笠園(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離婚後,陳秀喜遷居臺南關子嶺,並將自家宅院命名為「笠園」,也因為陳秀喜熱情好客的個性,她時常寫信邀文友前來參觀、聚會,笠園儼然成為當時的文學沙龍。陳秀喜總是親切、熱情的對待他人,文壇上越來越多的後輩與她來往密切,由於大家對她稱呼皆不同,最後陳秀喜為表示親近,請大家統一稱呼她為陳姑媽。
圖 10.陳秀喜、楊逵與鍾逸人於笠園合影(圖片來源:翻攝自《陳秀喜評傳》劉維瑛著)
「也許一首詩能傾倒地球/也許一首詩能挽救全世界的人/也許一首詩的放射能/讓我們聽到自由、和平、共存共榮/天使的歌聲般回響」,在陳秀喜〈也許是一首詩的重量〉中,她這樣描述內心所期待「詩」的模樣。
在陳秀喜一生的創作中,從日語轉為中文書寫,寫作主題從親情、愛情,到對土地的關懷,讀者們無不敬佩她對文學的熱愛與真誠。她的詩作也感染了海外的讀者,諸多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日文在國外出版。1991年,陳秀喜因病過世,她的詩作中皆蘊含了一股愛臺灣的力量,亦傳達了臺灣女性的堅韌,這些充滿著愛與真誠的詩句,將永遠留在眾多的讀者心中。
參考資料:
-
李魁賢主編,1997,《陳秀喜詩全集2:詩集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竹塹文化發行
-
李魁賢主編,2009,《陳秀喜詩全集》,新竹市:竹市文化局
-
劉維瑛著,2010,《陳秀喜評傳》,高雄市:春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