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苦童年,感受生命無常
李喬,本名李能棋,1934年(昭和9年)在新竹州大湖郡大湖莊 (今苗栗縣大湖鄉)的番仔林出生。父親李木方因為長期參與抗日活動而長年不在家,家中經濟仰賴母親獨力支持,家中拮据的經濟讓他看到了世間炎涼,李喬甚至曾經親歷兄弟姊妹的死亡。
圖1.1943年(昭和18年)李喬與父母及兄妹合影(Source: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李喬本來有七個兄弟和四個妹妹,但是最後只有三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存活下來,其他手足都因為缺乏醫療資源或是營養不良而早夭。在醫療知識及資源不普及的年代,鄉間各種偏方都會拿來死馬當活馬醫,他就曾經透過燉蟑螂的汁液來治療感冒。現在聽起來相當駭人的偏方,就是當年窮困人家小孩奮力求生的希望。在李喬六歲時,兩歲的妹妹罹患肺炎,但無法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
當妹妹過世時,李喬的媽媽正好揹著另外一個尚未滿月的妹妹下山辦事,六歲的李喬負責在家照看生病的妹妹。因為年幼,李喬對於「死亡」其實並沒有清晰的概念,當李喬發現妹妹的身軀逐漸失去溫度時,為了讓她身體恢復溫暖,便抱起她,在室內來回走個不停,沒想到手中的身軀卻愈來愈冷,無助的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繼續走下去,直到晚上媽媽回來才結束了李喬備受折磨的一天。
除了貧苦生活與生命的脆弱,李喬對於政治事件也有所感觸。1947年228事件發生,日治時期曾擔任農民組合大湖支部支部長的父親李木芳,走上大湖街頭,阻擋街上的本地民眾攻擊外省人,不過卻反倒被推落溝渠。在事件之後,當初試圖阻止衝突加劇的李木方卻因為「領導暴動」而被捕。
圖2.李喬的父親李木芳(Source: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這些幼時的經歷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他想寫出這些清寒家庭現實的一面,想回應對於生命的思考,也想讓因為政治力量而被禁聲的人們能夠說出自己的故事。
初試啼聲,投入文學創作
1950年在大湖初級職業學校蠶絲科畢業以後,李喬考取了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學校(今國立清華大學)。他曾在演講中慶幸自己就讀了師範學校,因而有機會接觸教育方面的書籍,尤其是心理學方面的讀物,對他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除了教育和心理相關的作品,他在這段時期對哲學亦有所涉獵,先後研讀了黑格爾、笛卡爾、叔本華、尼采等名家的作品。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協助了寫作技巧的拓展,而哲學思考則讓李喬的作品觸及更更豐富的層次。
1954年,新竹師範學校畢業以後,李喬分發到南湖國校(今南湖國小)任教,三年後入伍服役。
圖3.李喬半身像(Source: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過去閱讀所累積的點點滴滴慢慢化作成果,在入伍前夕,他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酒徒的自述〉。不過,小說在《教育與輔導》刊出時他已經在過軍旅生活,暫時無法親眼見到自己的作品發表。退伍後,1962年李喬轉往苗栗私立大成中學任教,這也是他決心投入文學創作的一年。
潛心創作,完成《寒夜》三部曲
1962年到1967年之間,李喬主要創作短篇小說,作品先後刊登在許多報紙的副刊上,也陸續獲得一些獎項的肯定;以小說〈苦水坑〉獲《自由談》徵文首獎,以〈海峽的兩岸〉獲《自由青年》徵文二獎。累積一些作品後,1965年順利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飄然曠野》。
1968年李喬以〈那棵鹿仔樹〉獲得了第三屆臺灣文學獎,此時他的作品方向也有所變化,轉為側重現實社會的生活,並慢慢開始突破短篇小說的框架,挑戰中長篇小說的創作。1977年,李喬受到出版社邀請寫作《臺灣先賢傳》,因為從小聽到父親再三提起,於是他以噍吧哖事件為基底,在閱讀了近300萬字的檔案材料以後,他寫下了16萬字的《結義西來庵》,也自此踏上了歷史小說的創作之路。
在完成了《結義西來庵》以後,李喬突然萌生一個念頭──是不是可以把自己家族的故事寫出來呢?當時,他心中浮現了兩個畫面,一個是一群失去工作原地的長工,為了生計,只好攜家帶眷到深山開墾,另外一幅畫面則是日治時期下的臺灣人,為日本人到海外作戰,在呂宋島逃難的士兵。
有了兩個構想以後,他就開始找尋資料,一面閱讀史料一面創作。在過程中,李喬閱讀大量與臺灣土地有關的書籍,他那時候突然明白,原來土地問題才是他想處理的核心問題,他想討論的是人類和土地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於是他丟下原有的進度,重新動筆《寒夜》三部曲。
第一部曲《寒夜》的背景跨越了馬關條約,從割讓前到割讓後,一群農民向荒山拓荒的故事。第二部曲《荒燈》則是描繪非武裝抗日活動,以文化協會的成立、分裂、左傾到農民組合成立以集消滅,時間跨度是1926年到1929年,這部分的創作背景仰賴了過去李喬父親李木方的許多經驗。第三部曲《孤燈》則是描寫戰爭時期平民百姓艱困的生活,以及臺籍青年遠赴海外戰場作戰的故事。《寒夜三部曲》在1980年出版,翌年,李喬就以這部作品獲得了吳三連文藝獎。《寒夜三部曲》可以說是李喬的代表作,也奠定了他歷史小說家的定位。
圖4.李喬《寒夜三部曲》書影(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離開杏壇,致力推廣臺灣文學
李喬曾在文章中自陳,他的生活很無聊,除了教書以外,就是寫稿和讀書,生活就是一個三角形,家裡、辦公室和教室三點循環。雖然他自己描述得很無趣,不過教書經驗也曾轉化為李喬創作的養分,小說《青青校樹》就是以輔導老師輔導學生為背景。此外,在他二十餘年的教書生涯中,也曾經獲得師鐸獎的殊榮。1981年,李喬選擇放下教鞭,專職從事寫作。
李喬對於臺灣歷史的關注並未因為《寒夜》三部曲的完成而停止,在1995年,因為幼時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經驗,他完成了《埋冤1947埋冤》,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歷史小說,描寫二二八事件以後對臺灣人民與社會的影響。
圖5.李喬著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Source: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除了創作以外,李喬曾在1983年主編《臺灣文藝》,1994年《臺灣文藝》改版,擔任負責人兩年。1999年3月至2002年7月接任臺灣筆會會長。客家人出身的李喬對於推動客家文化也相當重視,自1999年起分別策劃、主持公共電視臺、大愛電視臺和客家電視臺的節目,致力於推廣客家文化以及臺灣文學。
圖6.公視《寒夜》電視劇劇照(Source: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筆耕不輟,寫盡臺灣歷史
即便年事漸長,李喬仍然創作不斷, 2010年至2013年間先後出版了達75萬字的《幽情三部曲》:《咒之環》、《V與身體》和《散靈堂傳奇》。在《咒之環》中李喬將臺灣人描寫成一群受詛咒的族類,努力在逆境中跳脫詛咒重生。2015年出版了《情世界:回到未來》,2018年出版《生命劇場》。在歷史小說之後,李喬再次自我挑戰,想要寫出前衛的新臺灣文學。
2000年至2006年間獲陳水扁總統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2006年獲第十屆國家文藝獎、2007年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第一屆客家貢獻獎終身貢獻獎。2013年以長篇小說《V與身體》獲臺灣文學金典獎,2019年獲得第38屆行政院文化獎。
在國家文藝獎的獎辭中是這樣形容李喬的「作品從生活及族群的基點出發,寫作面向擴及臺灣群體生活、歷史內涵與人性的普遍性和獨特性,其作品具多元文化意義,是一位關懷土地、充滿歷史感、超越族群局限,視野寬闊的小說家。」這段話,精準地概括了李喬的作品,在他四十餘年的文學路上,已然從厚實的田野調查與土地踏訪中,汲取豐富的養分,開出繁盛的文學之花。
圖7.2013年金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得主李喬(Source:李舒琴女士提供)
圖8.2016年李喬介紹苗栗的石圍牆(Source:總統府)
參考資料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文學始終志在反抗 臺灣李喬的文學世界〉,https://www.lib.nthu.edu.tw/events/2020/LeeChiao/life.html。
文化部,〈行政院文化獎38屆得獎人介紹〉,
https://cultural-award.moc.gov.tw/home/zh-tw/38/12186。
當代客家文學史料系統,
臺灣文學網,
https://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2.aspx?person_number=G11079。
彭瑞金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李喬〉,《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