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社會領域

捍衛言論自由的民主鬥士───‌鄭南榕

 

跨越族群的童年經驗

鄭南榕出生於1947年9月12日,父親鄭木森於1934年從福州來到臺灣,在西門町落腳,並學習理髮,1946年與基隆人謝惠琛結為連理。

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前,鄭木森返回故鄉探望親人,留下懷有身孕的謝惠琛。2月28日,行政長官公署前衛兵開槍傷及抗議民眾,由於在場群眾眾多、廣播與報業發展興盛,消息與輿論很快地蔓延全省,更別提及當時鄭家所在的臺北市更是衝突與騷動的中心。本省與外省之間的長期摩擦也讓事態更為嚴峻,與外省人結婚的謝惠琛,在鄰居協助下,免於主張向外省人報復的不理性民眾傷害

  鄭南榕出生後隨父母遷往宜蘭羅東,七歲時雙親在羅東紙廠經營美容院與理髮廳。紙廠周圍社區裡,本外省人混居,讓鄭南榕看見了普通百姓在和諧共處、化解恐懼的可能。新聞媒體在戒嚴令(1949-1987)下遭受政府管制,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報導也幾乎完全消失,而親身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鄭家對此事的討論,則啟蒙了鄭南榕對政治的關懷與思想。他在第一次的求職履歷寫著:「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事件帶給我終生的困擾。」

接觸哲學,思想的初萌 

  1963年鄭南榕讀完宜蘭初中後,放棄父親期望的臺北工專,選擇就讀建國高級中學。求學期間,他時常光顧牯嶺街上的二手書店,將購得的書籍印上鄭恆書室(鄭恆為南榕自取的別名)的章,並建立書冊清單。從書單可以看出,他閱讀的書籍種類繁多,但偏愛哲學邏輯。1966年鄭南榕考上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最終因志趣不符而休學,隔年考上輔仁大學哲學系,並認識未來的妻子葉菊蘭女士。

圖1. 就讀輔仁大學時的葉菊蘭與鄭南榕(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翌年,鄭南榕轉學至臺灣大學哲學系,根據系上同學邱義仁對他的印象:「感覺他很特立獨行,在大學就有自己的看法,是個堅持己見的人,比如為了不修國父思想,甘願退學(無法拿到畢業證書)。」

這段時間,鄭南榕結識了引進西方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與提倡自由主義的哲學家殷海光。先前,殷海光因為多次在自由中國雜誌批評時政,著作遭到政府查禁,鄭南榕於1968年進入臺大時,曾至教職員宿舍兩度探望被囚禁的殷海光。從「鄭恆書室」中所列的殷海光著作《怎樣判別是非》、《思想與方法》、《邏輯新引》,便透露出鄭南榕對殷海光的敬重。面對殷海光的逝世,葉菊蘭一句「從來沒看過一個男人哭得這麼傷心」,足以表達鄭南榕對於他的敬愛。 

 

創辦《自由時代》週刊

  1972年,自臺大肄業的鄭南榕與葉菊蘭在友人陪同下到法院公證結婚。起初葉家並不支持,來自岳父的擔憂,加上現實經濟壓力,鄭南榕在結婚後到1980年這段時間,將重心偏重在求職與創業。直到1981年,鄭南榕開始在《深耕》、《政治家》等雜誌寫稿。

  然而,1970年代臺灣內部遭受了一連串內政與外交的變化,影響鄭南榕以筆桿論政的想法。首先1971年,臺灣因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與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開始出現對國家認同與國際地位的討論,社會情勢嚴峻,人心不安。因應外交上的挑戰,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被迫開放言論管道,尋求青年知識份子的意見,更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許多黨外人士(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因此進入中央民意機構。1975年康寧祥、黃信介等人創辦《臺灣政論》雜誌,標榜為戰後第一本由臺灣本土政治人物興辦的雜誌,延續過去雜誌針貶時政的功能。

  黨外雜誌與各地方選舉的黨外人士開始展開合作,擴大地方政壇實力。然而,1979年臺美斷交使蔣經國總統宣布無限期延長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間接使黨外力量失去選舉的宣傳舞臺,立場與當局對立鮮明的《美麗島》雜誌遂成為黨外人士的重要發聲管道。

  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在國際人權日當天,組織群眾遊行、宣揚自由與民主的訴求,卻爆發警民衝突,而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 由於美麗島事件牽連人士眾多,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焦點,在美國行政部門、海外臺獨組織等地關注下,〈美麗島大審〉成為戒嚴時期難得允許海內外媒體的報導。美麗島事件讓黨外人士在隔年的國大代表選舉更加團結,以獲得更多臺灣人民的支持。

一張含有 室外, 天空, 建築物, 房屋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2.審判美麗島的警總軍法處第一法庭(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一張含有 文字, 男人, 個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3.《自由時代周刊》創刊號,民國73年3月12日發行。(圖片來源:林靚融攝於鄭南榕紀念館)

  1984年3月12日,經過充分籌備,鄭南榕創辦《自由時代》週刊。原先鄭南榕定期在《深耕》發表文章,但該雜誌因為刊出〈二二八事件官方記錄〉與〈盧修一案的迷霧〉兩篇,面臨停刊困境。另外,雜誌社內部也出現路線分歧,部分黨外人士對於鄭南榕的外省身分有所顧忌,成員間的不信任逐漸加深而難以繼續合作,成為鄭南榕創辦雜誌的動機之一。

  當時政府對於雜誌社內容仍有所控制,但依舊具有彈性空間,黨外雜誌與民間公共輿論空間也得以發展。葉菊蘭回憶道:「南榕說要辦一本雜誌,自己創業。……我也不知道危險,想說頂多就是被查禁。」黨外新聞工作者司馬文武(本名江春男)也觀察到,當時雖然在戒嚴時代,但經過美麗島大審判後,臺灣社會已漸漸開放。然而,鄭南榕不願限縮於政府言論審查的的框架之下,不斷地試圖衝撞體制,以凸顯百分百言論自由的信念。

圖4. 於辦公室的鄭南榕(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爭取百分百的言論自由

  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的信念,可以自鄭南榕〈言論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一文看出,鄭南榕以美國國務院對「李亞頻案」的聲明,指出李亞頻在美國辦報紙的自由是受到美國憲法充分保障,且言論、出版與傳播自由是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基礎。而「中華民國憲法」也有同樣的保障,但蔣家父子與國民黨卻剝奪人民憲法上規定賦予的言論自由,無非證明他們是「棄民主如廁紙!」。

  鄭南榕認為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基石,因為人民可透過質疑、發表意見達到發展獨立人格的目的。最初他以反戒嚴為號召,1986年5月19日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抗議國民黨長達37年的戒嚴。6月2日鄭南榕被以尋獲遺失皮包的理由騙至派出所(另一說是以約談名義),檢警以張德銘控告鄭南榕與王振輝違反選罷法,兩次開庭未到、有逃亡之虞將鄭南榕羈押。雜誌社人員多認為這是對鄭發起五一九運動提倡言論自由、反戒嚴的司法迫害。其後開庭審理時,鄭南榕說:「今天法院審判我就是審判新聞自由。」

  鄭南榕不僅屢屢在雜誌上撰寫評論,他領導的《自由時代》週刊也常常衝撞政府禁忌與政商特權。例如跟進被主流媒體封殺的江南案,進行全面追蹤報導,包括連載江南所寫的《蔣經國傳》、揭露情報局涉入江南案、蔣孝武幕後指使竹聯幫份子赴美暗殺江南等的內幕。《自由時代》週刊也因此成為有別於其他黨外雜誌的存在,自始自終都在實踐「爭取100%自由」的初衷。

圖5.鄭南榕攝於《自由時代》週刊出版物前(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攝影 張芳聞)

圖6. 1987年,鄭南榕參與立法院反國安法活動。(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攝影 邱萬興

組織街頭運動的思想家

  《自由時代》直到1989年年底結束,歷時五年八個月,共302期,以其勇於挑戰禁忌的作風,誠屬不易之事。根據前《自由時代》週刊發行經理邱謙誠回憶:「剛開始,他(國民黨)是比較文明的手法,先用公文,講你違反戒嚴時期的法律,將你停刊。停刊以後,漸漸更加蠻橫,後來就用查禁的……」

  在創社之初,鄭南榕便到處收集大學畢業證書,並向新聞局登記為發行人,作為被新聞局停刊時的備用方案。他前後共登記24張執照,建立起自己的印刷、裝運與行銷網路。

  此外,鄭南榕成功地將社會運動與雜誌結合,這是當時黨外雜誌較為少見的操作模式。他主要發起過三次運動:1986年的「五一九反戒嚴綠色行動」、1987年的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二二八事件40周年紀念行動」,以及1988年的「新國家運動」。

圖7.1987年2月,鄭南榕(左二)參與228和平日紀念活動(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攝影 宋隆泉)

1987年鄭南榕於《自由時代》週刊社原址設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第一階段是與夥伴在全臺各地舉行遊行與演講會,包括臺南市民生綠園(湯德章律師被槍殺處)以及嘉義火車站(藝術家陳澄波公開槍決處)等,都是他們重要的宣傳地點。第二階段則是舉辦學術研討會、辦理遺族登記,在各地舉辦追悼會、籌設紀念館。從「二二八和平日紀念行動」中,可看出此活動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促使更多團體以行動來表示對二二八事件的關懷。

1987年8月30日「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於臺北國賓飯店成立,通過將「臺灣應該獨立」列入組織章程。一個月後,檢察機關將成員蔡有全、許曹德依叛亂罪起訴,隔年8月二人遭最高法院分別判處十一年與七年有期徒刑。在此事件漫長的審理過程中,逐漸擴展成社會對於國家定位的討論議題,鄭南榕把握了此次與社會對話的良機,與「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於1988年共同發起「新國家運動」,11月16日至12月25日全島行軍四十天,鼓勵臺灣人關切國家前途,宣揚新國家、新憲法的理念。 

圖8.1988年,新國家運動遊行雜誌報導。(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剩下的就是你們的事了」

1988年12月10日,《自由時代》週刊刊登許世楷的「臺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隔年1月21日,鄭南榕收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1月26日誓言「國民黨只能捉到我的屍體,不能捉到我的人」,遂展開71天的自囚行動。對鄭南榕來說,主張臺灣獨立的行為,即是言論自由的彰顯,叛亂罪不僅是對臺獨的打壓,更是對言論自由的箝制,他決不屈服。

1989年4月7日清晨,軍警調展開攻堅,意志堅定的鄭南榕將自身反鎖於總編輯室,自焚殉道,享年42歲。 鄭南榕以自焚明志,震驚各界,深深影響臺灣民主思潮,加速了言論自由的落實。1999年《自由時代》週刊雜誌社原址改為「鄭南榕基金會」,持續推動臺灣文化及促進臺灣意識。2016年行政院宣布將4月7日訂為「言論自由日」,希望人們享受言論自由的今日,不要忘記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一張含有 室內, 舊, 地下室, 傢俱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9.今日鄭南榕紀念館保存當時鄭南榕自焚後的辦公室一隅(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攝影 邱萬興)

圖10.鄭竹梅幼時寫給父親鄭南榕的卡片。(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陳儀深,〈戰後臺灣「外省」菁英的臺獨主張-從雷震到張忠棟的類型分析〉《文史臺灣學報》12期(2008,臺北),頁81-103。

2.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衝突〉,《國史館學術集刊》16期 (2008,臺北),頁179-222。

3. 陳佳宏,〈從美麗島軍法大審看國民黨當局對黨外力量的壓制〉《21世紀雙月刊》2020年2月號總第一七七期(香港),頁100-122。

4. 蔡盛琦,〈《深耕雜誌》之研究(1981.6-1983.2)〉,《國史館學術集刊》15期(2008,臺北),頁159-208。

5. 夏春祥,〈媒體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6. 何建銘,〈自由時代系列雜誌與1980年代後期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7. 鄭南榕基金會主編,《百分百自由教戰手冊》(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6)

8. 鄭南榕基金會主編,《這裡不是一條船: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8)

9. 蔡崇隆(製作人)、林世煜(研究撰稿)、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監製)(2005;2013再版)。《自由時代-鄭南榕1947-1989與他的時代》[DVD影片]。臺北: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

10. 鄭南榕紀念館/基金會網站,http://www.nylon.org.tw/(2021/3/14檢索)。

 

社會領域
  • 鄭南榕 Cheng Nylon
  • 1947-1989
  • 臺北出生 From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