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聰慧,不向命運低頭
蔡阿信出生於1899年的艋舺(今臺北萬華區)。五歲時因喪父家中頓失經濟支柱,蔡阿信的母親只好將她送到大龍峒(今臺北大同區哈密街一帶)一位牧師家中當童養媳。但是年紀尚幼的蔡阿信不願與母親分開,接連兩次憑藉驚人的意志力從大龍峒走回艋舺家中。最後養父母被蔡阿信的意志感動,同意取消婚約,讓母女能夠繼續一起生活。
母親再婚後,母女二人的生活很快改善。聰敏與獨立的蔡阿信深受繼父疼愛,甚至在她的哀求下繼父同意蔡阿信不用遵守當時女子纏足的習俗。在繼父栽培下,蔡阿信6歲即進入私塾學習漢文,8歲時到「大稻程公學校」學日文,她優異的學習天賦在求學過程中表露無遺。
圖 1 大稻埕公學校(數位修復上色)(來源:聚珍臺灣)
公學校唸書時期,班上僅有兩位女學生,身為極端少數的蔡阿信常被男同學欺負,還因為外貌被取了「大目仔」的綽號。沒多久另一位女學生因為受不了欺侮而休學,學校的日本老師擔心成績優異的蔡阿信跟著放棄學業,決定放學後親自送她回家。受到特別關照的蔡阿信並沒有讓師長失望,從入學到畢業的四年間,始終保持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爭取到繼續升學的機會。
自公學校畢業後,蔡阿信成為淡水女學校的第一屆學生,常年在數學、物理與英文等學科名列第一。亮眼的成績讓校內的外籍老師都認為蔡阿信的未來大有可為,建議她前往日本留學攻讀醫學院。
受到老師鼓勵的蔡阿信向親友說出「我要出國唸書」的宏願後,卻受到親友極力反對。只有始終關注著蔡阿信學習的繼父力排眾議,在這個時候成為女兒追夢最有力的後盾,支持她前往日本私立立教高等女學校進修備考。年僅18歲的蔡阿信滿懷理想與抱負,孤身一人搭船到日本,走上注定不凡的人生道路。
留學東京,展開學醫之路
在日本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今東京女子醫學大學)的求學生活充滿挑戰,即使是從小到大成績優異的蔡阿信也備感壓力。特別是在上解剖學時,面對上千個拉丁文專有名詞,以及一具具冰冷的大體,對剛成年的她不啻是種酷刑。晚年蔡阿信回憶起這段經歷,曾接連數月連睡覺都會夢見大體老師。
圖 2 東京女子醫學大學的附設醫院(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求學過程十分艱辛,但是蔡阿信知道自己需要向家鄉的親友證明「出國留學」是正確的決定,不服輸的拼勁驅使著她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最後蔡阿信在1921年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當時臺灣首位經過正統醫學科班訓練的女醫師。
臺灣首位女醫師的頭銜讓蔡阿信尚未返家便已造成轟動。根據蔡阿信回憶,當返臺渡船駛近基隆碼頭時,她看見岸邊站滿等著訪問她的記者以及湊熱鬧、想一睹她風采的好奇民眾。蔡阿信的報導傳遍整個臺灣,就連她返臺時穿的和服樣式都引領起時尚風潮,許多年輕女性爭相效仿,就為了追上這股「蔡阿信旋風」。
然而,蔡阿信的行醫之路初期並不順遂。由於日本政府對於醫院的人員編制相當嚴格,在學時主攻婦產科的蔡阿信回到臺灣後無法找到有缺額的醫院,只能先到日本赤十字臺灣支部的醫院的眼科實習,隔年再轉入婦產科。沒想到這個插曲,對她的行醫生涯帶來深遠的影響。
圖 4 日本赤十字臺灣支部(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負責領導蔡阿信的眼科醫師,甫見面便給了她一份永生難忘的「見面禮」───帶著眼罩在病床上躺三天。這不是醫師為了欺負她而想出來的惡劣玩笑,他希望透過親身體會的方式,教導蔡阿信身為醫師最重要的「同理心」。只有實際感受過眼科患者失去視覺的恐懼、焦慮與不便,醫者才有辦法設身處地未患者著想,並做出最適合的診斷。這樣的震撼教育讓蔡阿信深刻體會到「醫者父母心」的真諦,往後的行醫之路她貫徹這個理念,時刻提醒她身為一個醫師該負起的責任。
開設醫院,成為臺中之母
1924年蔡阿信與著名的抗日民族運動人士彭華英結為連理,同年蔡阿信決定依循自己的本心開設私人婦產科醫院。她先以臺北日新町(今大同區重慶北路一、二段交接處)的私宅為據點執業兩年,爾後又搬至臺中開設規模更大的清信醫院。清信醫院採用在當時前所未聞的分級收費制度,根據看診病人的家境,收費也會有所調整。但遇到真的拿不出錢的赤貧產婦,蔡阿信甚至會自掏腰包補貼對方兒童衫及日用品。
圖 3 返臺後的蔡阿信已是名人,連與第一任丈夫彭華英結婚都是大新聞(來源:1924.11.06,《臺灣日日新報》,5版。)
1933年結束第一段婚姻的蔡阿信更積極投入醫療事業。除了確保來自任何社經地位的產婦都能獲得妥善照護,蔡阿信觀察到當時臺灣婦女生產大多數仰賴產婆,由於欠缺系統性衛教,產婦每次生產都在與死神拔河,有時即使救回產婦,卻可能留下各種後遺症。為了從根本改變現況,蔡阿信經營清信醫院之餘成立附設「產婆講習所」,提供食宿全包的助產士課程。產婆講習所每半年招收三十位學生,在長達一年的訓練中,蔡阿信傳授知識與技術外,鼓勵結訓學生參加日本政府舉辦的助產士證照考試,有助於提升臺灣婦女的社經地位。清信產婆學校開業的12年間共計訓練超過五百位專業助產士,開枝散葉於臺灣各地。
圖 5蔡阿信(第一排中間戴眼鏡者)與清信產婆學校學員合影(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圖 6清信產婆學校招生廣告(來源:維基百科)
在清信醫院歇業後,蔡阿信的學生仍然繼續幫助臺灣社會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新生命。有段時期,整個臺中市超過半數的新生兒都是由蔡阿信與她的學生接生,這位仁心仁德的女醫師獲得「臺中之母」的美名。
漂泊海外,仍然心繫故鄉
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臺灣作為當時的日本殖民地自然無法倖免於難,戰火使得人心惶惶,連帶影響清信醫院與產婆學校的經營,蔡阿信卓越的語言能力竟也帶來意料之外的麻煩。
圖 7 蔡阿信(來源:維基百科)
在赤十字醫院實習時,全院數十名臺、日籍醫師就只有蔡阿信一人能用流利的英文溝通,常成為院方與當地教會的翻譯。然而與外國人頻繁接觸的情況,讓蔡阿信受到日本政府特別關注,被懷疑是被英美加等同盟國吸收的間諜。最初,只是對她進行監視,隨著戰亂逐漸擴大,日本政府的騷擾開始對蔡阿信生活造成困擾,讓她萌生出國遊學避風頭的想法。
1939年,正當蔡阿信拿到哈佛醫學院的觀摩許可,準備動身前往美國之際,日本政府無預警地吊銷她的護照。蔡阿信被迫先搭船到東京,再透過當地朋友解決護照與簽證問題,終於在1940年得以從橫濱乘船抵達舊金山。此後一年蔡阿信的足跡遍佈美加等地,在各大醫學院遊歷習得西方最先進、頂尖的醫療技術,大開眼界。不料12月7日美國夏威夷島的珍珠港事件,徹底粉碎了她平靜的學習生活。
圖 8珍珠港事件不只引發了太平洋戰爭,也讓蔡阿信與其他持有日本國籍的人承受了數年的不平等待遇(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蔡阿信擁有醫生執照,問診經驗也相當豐富,卻因為擁有日本國籍,她無法在反日情緒高漲的美國、加拿大等地找到合適的工作,戰亂也讓她不能搭船回臺。本想像從前一般開設私人診所,她卻因為搶了同行生意被當地醫師公會誣告無照執業,甚至坐了一段時間的冤獄。
1946年,在海外漂泊將近六年的蔡阿信終於再次踏上臺灣。與冤獄時期大力支持她的英裔牧師吉卜生(Gibson)再次偶遇,兩人於英國駐臺副領事館結婚。然而,在1950年英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國民政府便以蔡阿信透過丈夫取得英國國籍為由逼她脫產。帶著說不盡的委屈與無奈,蔡阿信只能與吉卜生再次離開這塊已經全然陌生的故土。
1967年丈夫吉卜生因病逝世後,蔡阿信往後十多年的寡居生活,仍像過去一樣四處旅遊,在各地的醫學院觀摩學習。育有一子一女的蔡阿信雖長年定居國外,但她不曾忘記臺灣。1980年她返臺探親,捐出積蓄與好友共同成立成立「財團法人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為臺灣各地喪偶的婦女提供心靈與實質上的支持。
圖 10 蔡阿信的故事被許多不同媒體改編,從小說、電視劇到繪本都有(來源:青林國際出版)
1990年3月5日,蔡阿信於加拿大辭世,享耆壽91歲。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為臺灣無私付出培養數百位專業助產士,晚年對臺灣這塊土地的關懷,都值得後人學習與感念。
參考資料
-
公共電視臺,2000,〈臺灣第一位女醫師 - 蔡阿信〉,《飛越2000系列》,http://web.pts.org.tw/~web01/female/w2.htm。
-
朱真一,2014,〈拓荒者:蔡阿信醫師〉,《臺美人歷史協會》,http://www.tahistory.org/臺灣-北美交流的故事-︰拓荒者:蔡阿信醫師-◎-朱/。
-
《淡水維基館—蔡阿信》,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8%94%A1%E9%98%BF%E4%BF%A1。
-
陳永興,2021,〈不讓鬚眉 臺灣第一位女醫師 蔡阿信〉,《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36cbefe6-30ba-4b59-9b93-618d61845f9d。
-
劉清彥,2009,《向夢想前進的女孩》,臺北:青林國際出版。
-
盧俊義,2019,〈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的故事〉,《民視臺灣學堂》,https://youtu.be/ztSvhrZMD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