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藝術領域

在創作風雨中屹立的磐石──李石樵

早慧少年,迸發創作才華

  李石樵出生於1908年新庄支廳貴仔坑區(今新北市泰山區)的農村家庭,自幼就被村里和師長誇獎其是個聰慧的孩子,9歲時就讀山腳公學校(今新北市立泰山國小),不僅成績優異,也發掘了喜愛繪畫的興趣。畢業後,1923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為西畫家陳植棋的學弟。

 

  在學生時期,李石樵師事於石川欽一郎先生,因老師對於素描與寫生的嚴格要求,與學院派紮實的訓練,李石樵對繪製人像頗有心得,能老練地處理人體畫的結構與細節。早期的作品有著許多人像創作,卓越的繪工讓他以19歲少年之姿,在1927年臺展第一回就以《臺北橋》首獲入選,之後從未缺席,陸續獲得了「無鑑察」、「推薦級畫家」、「臺展賞」等殊榮。

圖 1,李石樵作品《臺北橋》(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28,臺灣圖書館典藏。)

 

  然而,李石樵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反而相當顛簸。1928年他受到陳植棋鼓勵與協助,前往日本報考東京美術學校,連續考試三次,直到1931年才終於成功進入西洋畫科。考試前,李石樵還忙著照顧生病住院的陳植棋,遺憾的是陳植棋等不及李石樵入學便去世了。

 

  1932年李石樵在臺灣的家人紛紛染上流行病,兄長、兄嫂以及弟弟相繼去世,而父親與妻子也病重無法自理,趕回臺北照顧的他,在父親與妻子情況稍微好轉時,迫切地渴望能回到日本繼續就學,然而痛失愛子的父親卻希望他能放棄學業,留守家中擔起一家生計,否則便中斷留學經費。

 

  李石樵在親人與夢想的抉擇下,毅然決然地堅持所愛,再度返回東京,繼續學習,並且在1933年,首次以作品《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

 

圖2,李石樵作品《林本源庭園》(圖片來源:《第十四回帝國美術展覽會》,識別號:
CCP_080514_PP001_233。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入選帝展,卻陷入審查風波

 

  入選帝展時,李石樵才25歲,他在臺灣的妻子即將臨盆,而他獨自一人在日本獲獎。在接受《臺灣日日新報》記者訪問時,這篇賀詞內娓娓地說出了這幾年創作的艱辛,也道出了李石樵為了藝術而做出的選擇: 

 

「我家別無厚產,可以成就我。且昨年為臺灣腸病流行,兄之夫妻及弟,同時喪亡。其於畫之希望,不得不之拋却,為欲一次入選帝展,故此出品,今所望成就,不勝歡喜感激之至。」

 

  然而生命中的挫折與苦難並沒有因此停止折磨李石樵,卻在第二回臺陽展舉行時,李石樵的裸體女性創作《橫臥裸婦》和《屏風和裸婦》兩件作品卻遭到取締,並直接不予展出。事實上,臺展和府展的作品內常見許多裸體女性的畫像,對於接受西化政策與引進西方教育系統的日本而言,繪製裸體的肖像畫在藝術界來說是常見且被認可的。

 

  這項取締可能並非僅僅是作品本身的問題,就連當時的新聞報導內,也有許多藝術界的人士認為官方禁止的理由荒謬無理,在《臺灣日日新報》內寫下忿忿不平的評論,認為官方「完全是可笑的話語。此外,在此種觀點上如果風紀不適切的話,應該要明確地指出來。舉出只是橫躺的裸婦所以不行,是多麼蠻不講理的話啊!希望能將它視為一件藝術作品來加以看待。」

 

  政府這樣的行為,可能是因為臺陽美術展為私人美術團體、審查員皆為臺籍畫家,導致官方認為其刻意與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對立等原因相關。由於臺陽展並非政府舉辦,使得殖民當局對於該展中的裸體畫作品格外謹慎。

 

圖 3,李石樵作品《橫臥裸婦》遭到當局撤回,不得參展臺陽展。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36.04.26。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李石樵的一生中有許多波折,不僅是他的創作人生,而是在那個時期的臺灣政局的不穩隨時會讓人失去一切,然而李石樵依然在環境困頓中持續創作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年,日本政府開始在臺徵召志願兵,1943年的臺灣,官方宣導的皇民化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從文學面的掌控到藝術表現的規範,政府之手鉗在每個創作者的筆尖上。如此複雜的時代背景之下,該怎麼在官方需求與創作者自我立場表態中,求得畫壇間一席之地,便成了當時的藝術家們不斷思索的難題。

 

  從李石樵的創作中,也能看到其對繪畫的想法,他並非僅是為了迎合臺灣在日治時期,由石川欽一郎和鹽月桃甫等日本人所推廣的「地方風格」(ローカル・カラー)。李石樵的作品並不侷限繪製當時的臺灣風土主題,僅琢磨在臺灣特有風俗或景色等畫面,反而嘗試用不同的主題豐富自己的創作方向,從靜物、私領域的肖像,到反映時代背景與人民希望的作品《合唱》,李石樵都試圖用一筆一布,在方寸間傾訴對於繪畫的理想。

 

 

 

創作不懈,將藝術融於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全家疏散至霧峰,然而緊接而來的二二八事件,讓和李石樵一樣留日且交情深厚的陳澄波,因此逝世。隨之而來的戒嚴時期,也讓李石樵為了身家安危而無法發聲,在這時期的創作也以靜物和肖像畫為核心。

 

  1966年臺灣學者彭明敏與謝聰敏、魏廷朝因起草《臺灣人民自救宣言》而遭到逮捕後,李石樵決定讓其作品能夠不再僅被侷限於寫實的框架內,他除了秘密創作具有諷刺意味的作品《大將軍》及《避難》兩件作品之外,更開始嘗試創作以色塊和線條構成的畫面或抽象像,並沒有因為其過去獲獎作品都是以寫實為核心,而拘束了其對於創意的展現,反而是透過隱晦的筆觸,傳達他一直以來對於臺灣這塊土地的關心。

 

  如此求新求變的李石樵,透過一幅又一幅的畫作,逐漸在畫壇站穩腳跟,成為許多人景仰的藝術大師。即便如此,他的作品還是引發了社會爭議,1977年由於華南銀行印製其作品《三美圖》,並在火柴盒上發行,被檢舉為有違風俗而停印,如同歷史重演一般,關於裸體畫像的界線在哪,更引發了當時藝術圈內一連串對於情色與藝術界線的討論,畫家與部份藝術評論者,呼籲觀眾以藝術眼光看待裸體畫,讓作品脫離社會風俗的約束,李石樵甚至被迫從美返臺,向藝術圈和大眾解釋作品的創作理念。

 

  面對風波,李石樵依舊秉持著擇善固執的精神,一如他的名字,如堅石般面對一切風雨,更如樵夫般,為後人在藝術之林中開闢了一條景色優美的道路。

 

  李石樵的一生從拿起畫筆開始,就堅持不輟地創作,並不停地對自己的繪畫技術、題材與表現方式進行研究和創新,將藝術家作為一生志業。身為一名經歷過日本殖民、二戰以及早年的國民政府高壓統治底下的臺灣藝術家,願意選擇透過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理念透過畫筆表現出來。

 

  1995年,第四屆李石樵師生美展於臺北舉行。同年七月,李石樵於遠在太平洋另一岸的美國逝世,享壽87歲。過世後獲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結束他堅持信念又燦爛的一生。

藝術領域
  • 李石樵 Li Shih Chiao
  • 1908-1995
  • 臺北出生 From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