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藝術領域

對人有感情的攝影家—鄧南光

留學日本,啟蒙攝影


      鄧南光(1908-1971),本名鄧騰煇,明治41年(1908) 12月5日出生於新竹北埔。1924年赴日就讀名教中學,於高一時儲蓄存錢,購買了一架古董式的 Kodak Autographic Camera ,這是他生平第一部柯達相機。當時年代攝影相機是奢侈品,幸而因鄧家家境優渥,能給予供給他的興趣。但即使如此,母親鄧吳順妹也曾賣了首飾才能支持。
       1929年考進日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並加入該校「寫真俱樂部」攝影社團,開啟其攝影生涯。他運用只有兩塊玻璃合成簡單鏡頭的古老鏡箱到處找題材。某日他在街坊咖啡館裡架起三角架,燒著少許的閃光粉,拍攝了一位女侍倩影的照片〈酒場的女人〉,首次投稿日本的《Camera》雜誌,意外地獲得入選刊登,帶給他莫大的鼓勵。他也加入「全關東寫真聯盟」會員。為了提升素質,他傾盡所有生活費購進搭配 Elmar3.5 鏡頭的纳格爾(Nagel Pupille)相機。然而,萊卡相機的優越性強烈吸引著他邁向真正的攝影行家,於是又千方百計於1933年取得了一部中古的搭配 Elmar50mm f3.5 鏡頭的萊卡相機。萊卡相機小巧輕便,並且色調層次豐富,解像效力明晰。但這種相機價值不菲,價格甚至超過一棟商業區的透天厝。鄧南光愛不釋手。從此機不離身,拍照更加起勁。鄧南光多以小型萊卡(Leica)相機在街頭以寫實的視角拍攝,作品廣泛記錄其求學生活。攝於東京的作品中,街道招牌、報攤、時裝女性,將東京都市生活中的現代感表露無遺。他的作品陸續入選《萊卡月刊》寫真雜誌,1934年加入「全日本萊卡協會會員」,參與「全關東學生寫真聯盟」設立並加入會員。

鄧南光於東京隨影 (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留日期間這段從柯達、纳格爾、到萊卡的「相機三部曲」的經歷,充分展現了鄧南光當時對攝影的癡迷,他的攝影題材多元,同時透露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技藝觀。
       當時日本正值昭和時代初期,新與舊以及傳統和摩登文化交錯,深受二個時代風潮影響。其一是1925年問世的德國萊卡小型相機,視線由傳統的垂直取景轉換成平行構圖,底片由8張改為36張的電影等級膠片。其二則是風起雲湧的「新興寫真運動」,是以自由速寫、即興捕捉,或是感受現實與機能的新即物主義為主要模式。
       鄧南光在日本受到「新興寫真運動」的影響,強調街頭快拍、客觀寫實。他把鏡頭對向自我生活的境遇景觀,寫實地紀錄各種社會及人物風景的瞬間。不管是人像習作或街景速寫,皆呈現溫雅、古典的寫實調子。作品對光影處理較為刻意,兼具有現代感和浪漫典雅的憶舊氛圍。這是早期寫實攝影的特色。日本攝影美學的經驗,深深滋養了鄧南光最初的攝影視覺歷程,從中發展出他獨特的鏡頭美學,對其攝影藝術風格產生重要的影響。

鄧南光,東瀛寫真,1929~1935。(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返臺開業,寫實攝影


       1935年,鄧南光返臺,在臺北市京町(今博愛路)開設了照相器材行,命名為「南光寫真機店」,開始他第一階段的攝影創作。因為此一店名,所以同好們都稱他「南光先生」,後來鄧騰輝乾脆以「鄧南光」自稱。返臺後的鄧南光將寫實攝影在臺灣落實,他親身走入常民生活,以行動來實踐。

臺北京町店後院,鄧家四代合影,1938。後排左一為鄧南光。(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自1935-1944年的十年之間,鄧南光走訪各地,舉凡庶民景象、都會生活、女性倩影、中產階級等,皆是他以寫實攝影美學獵影的焦點,這是鄧南光的攝影巔峰期。他尤其關注北臺灣各地民俗風景,他攝於北埔一帶的作品,以有情眼光捕捉家鄉人群看戲、掃墓、結婚、洗衣、收稻等農村景貌,如〈上香〉〈遊街〉〈平安戲〉等北埔系列就是1935年北埔拜拜時的記錄。攝於北臺灣的作品中,街景、運動會、勞動女性、攝影活動等主題,呈現了都市生活的不同面向。如1938年新竹〈候車室的心情〉、大溪〈生活脈動〉等佳作。

鄧南光,北埔街平安戲,1935。(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他留下近6000張的底片,包含人像、靜物與風景建築,從社交生活、禮俗祭儀到市井民情,廣泛地記錄了臺灣民間的人文、社會景觀。他似乎以照相機為筆,持續且執迷地撰寫生活上的影像日記,創作量達到巔峰。最有意義的是,他能以臺灣在地攝影家的視角出發,為殖民時代的臺灣,留下富含情韻的珍貴影像紀錄,反映出鄧南光浪漫又敏銳的視覺美學。
       1937年左右,鄧南光對八釐米電影發生興趣,嘗試拍了幾十卷作品,其中包括他以子女為主角,拍攝了〈漁遊〉、〈動物園〉,獲選第3回「全日本8mm映畫競賽」佳作獎。1944年鄧南光成為「臺灣總督府登錄寫真家」,二次世界大戰臺灣日治時期間,必需擁有此證,才能在公開場所合法拍攝。隨著二次大戰日趨劇烈,他於是關閉臺北的店,返回北埔故居。任職「竹東茶葉組合」,期間拍攝了一系列茶葉製作的流程。

鄧南光,茶葉組合系列之茶葉麻布袋,1940-1945。(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戰後赤誠推展,帶動攝影風潮


       1945年二戰結束後,鄧南光再度回到臺北衡陽路重開「南光照相機材店」,也積極參與各種攝影活動,推廣業餘攝影愛好,與李火增等萊卡相機同好組成俱樂部,為臺灣戰後最早期的攝影同好會之一。1948年他參加由臺灣旅行社主辦的「淡水沙崙海水浴場攝影比賽」,張才得第一名,鄧南光與李鳴雕同獲第三名,由於三人都是照相器材商,作品都常入選,也常合作,因而被臺北攝影界尊稱為「三劍客」。
       1951年獲聘為「臺灣文化協進會」攝影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擔任第一屆臺灣省攝影展覽會審查委員。1952年三人共同出資,舉辦「臺北攝影月展」,每月定期舉辦攝影比賽和展覽,投入攝影的推廣。1953年「中國攝影學會」在臺復會,鄧南光也擔任發起人之一。

鄧南光,淡水沙崙海水浴場,1948。(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1953年12月,聯合同好一起發起地下社團、名為「自由影展」同人會,定期輪流在每位發起人家中舉行攝影講習,第一屆「自由影展」於美而廉畫廊展出,此後每年展出,迄今仍在舉辦。創辦宗旨是走出畫意沙龍,推廣樸素、富有內涵的寫實風格。當時與張才、李火增等人外拍女給(女性服務生)活動時,大家經常帶著便當、騎著單車,到各地郊外拍照,而有「便當隊」之稱。

鄧南光,臺北新公園,1950's 。(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臺北攝影月展後由臺北攝影會接辦,1956年起更名「臺北攝影沙龍」,每月舉辦比賽和展覽,繼續由他們擔任評審,長達十年之久,提攜了許多後進攝影家。他們的熱心參與,掀起了當年一股活躍蓬勃的攝影風潮,替臺灣的寫實攝影立下了根基,也啟發了許多優秀的業餘攝影人才。1957年鄧南光自費出版《最新照相機指南》,為渴求攝影知識的後進開啟一扇設資訊之窗。

鄧南光,艋舺,1956。(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1960年,「南光照相機材行」終因營運困難而關閉,鄧南光因此到「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負責醫學攝影工作。1962年他出版《攝影術入門》,郎靜山在序言中讚譽道:「鄧子南光近著攝影門,乃登峰造極之初步」。鄧南光為組織全省性的攝影團體擬訂計畫催生,長期南北奔波。終於1963年,自由影展擴展為全臺灣性的聯誼組織,更名成立為「臺灣省攝影學會」,鄧南光被推舉為理事長。他持續鞏固攝影學會的基礎,積極推動現代主義中的寫實攝影,並出版許多相關著作,嘉惠無數攝影後輩。他連任七屆理事長,直到1971年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為止。學會理事周鑫泉紀念文中回憶道:「南光先生誠實可親,對會務推行極有責任感。他常常利用中午或下班後夜晚處理會務,編輯月刊,從邀稿、廣告、設計到完稿、送印、打字、校對、抄寫等,均是他親自默默無語工作。他一生奉獻精力在『現代攝影』藝術上,忘寢廢食,終日為本會會務操勞、奔走、奮鬥,奉獻極大……。」

鄧南光,全省攝影展會場,1960年代。(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拍照的前提是,對人要有感情」,這是鄧南光對攝影的堅持。鄧南光一生橫跨臺灣日治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光復時期,以相機書寫自己的生命史,作品呈現鉅變時代的生活實相,描繪出各行各業社會風景,保留了臺灣攝影發展史的精粹片段。鄧南光是開啟臺灣寫實主義攝影的代表人物,也為斯土斯民紀錄了無數珍貴的軌跡。他一生累積豐沛的創作能量與藝術成就,亦積極帶動早期臺灣的攝影風潮。鄧南光傾盡心力推廣寫實攝影,贏得許多朋友的欽佩與稱讚,對臺灣攝影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生奉獻攝影的鄧南光。(圖片來源: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參考來源: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臺北:雄獅美術。2002年6月。

廖春鈴、張照堂、簡永彬、菅原慶乃:《鄧南光百歲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年。

蔡榮光:《記憶拼圖: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竹北: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2年。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再見鄧南光 攝影全集典藏版》三冊,臺北:行人出版社。2014年8月。

圖片提供: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藝術領域
  • 鄧南光 Teng Nan Kuang
  • 1908-1971
  • 新竹出生 From Hsin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