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奠基,日本深造
陳景容,1934年出生於彰化市。父親和叔叔皆為小學老師,注重教育。自幼在充滿書香與音樂的環境中成長,啟發其藝術創作天賦。然而,由於戰爭,民生物資匱乏,即便他出身在教師家庭,顏料畫具等仍然是昂貴的負擔。環境迫使他只能從勤奮自學及不斷練習素描中,逐漸地認識和建構創作技法,因此奠定其深厚的素描及繪畫基礎。
1956年陳景容(右一)師大畢業時的全家福合影。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1949年陳家遷居南投水里鄉,他就獨自留在彰中繼續上課。1952年如願考上省立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受到廖繼春、袁樞真、朱德群、陳慧坤、孫多慈、馬白水及張義雄等諸多名師的教導與啟發,對他的繪畫養成影響很大。
留學生活及美術教育
1956年師大畢業後,翌年5月參加由劉國松、郭豫倫等人發起的「五月畫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第一屆展覽。
1960年他赴日留學,先後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於東京學藝大學美術專攻科學習壁畫,指導老師倉田三郎為世界美術教育會長,回國後將此教育引進臺灣,最後考進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碩士。返臺後,將濕壁畫、銅版畫、馬賽克、彩瓷畫、繪畫修復以及先進的美術觀念和技法引進臺灣。
自畫像,1963,濕壁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1967年起先後執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學院美術系。1972年接任藝專美術科主任,於1977年起擔任師大美術系專任教授。
初回國時,因學習西畫的參考書很少,而出版了有關石膏素描、素描、水彩、油畫、版畫與壁畫等技法的著作,前後累積達30餘本,另外也有世界各地的遊記與散文集及個人畫集,對1970年代以後的美術教育,具有一定的貢獻。
他在日本學成後回臺的第一件作品是〈有街燈的風景〉。另外〈有牛頭的靜物〉透過嚴謹的靜物描繪,窺視到與俗世差異,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有牛頭的靜物,1967。油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作品介紹 (一)寂靜的世界
陳景容回國後從住宿的地方一大早看來都有一片雲霧縈繞,富有詩意,加上牆上所掛的油畫和靜物呈現了一股寂靜的世界,在當時臺灣畫壇注重色彩的印象派風格之外,另樹一個獨特的風格,這也是來自他注重素描與畫面結構簡潔造型的關係。
他在其所著《素描的技法》中指出:「素描,是繪畫的基礎、繪畫的骨骼,也是最節制、最需要理智來協助的藝術。」而吳三連文藝獎頒給他的理由是:「作品以堅實優秀的素描為主,描繪出自然界孤寂靜謐的美,使觀賞者對人生和宇宙湧現一股無盡的沉思和反省。」
(二)超現實主義
一個靜止的都市,1973。油彩。(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陳景容創作初期,畫作常出現削瘦憂愁的人物、荒涼的風景和街道,灰冷的色調呈現出寂靜、孤寂的美感,卻又不失生命力。其中廣場、靜物、裸女,騎士系列更使用藍灰色調處理,揉和了古典色彩與超現實主義的神祕風格,加上縝密的思考,這股靜寂與哀愁的創作特色,一直是他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也深深感動人心。後期創作,他除了延續以往的特色,更增添了懷古幽思與生命哲學,頗為耐人尋思。
陳景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持續儲備能量以進行更多的創作。他定期造訪歐陸的漫長旅行,赴當地美術館探討研究,他的藝術更加緊密頻繁地與歐洲文明反覆對話,從中汲取創作養份,醞釀豐富的靈感。
(三)文藝復興巨幅作品
1987年陳景容受邀製作臺北國家音樂廳〈樂滿人間〉(220×940cm)大型濕壁畫,這是臺灣濕壁畫的早期之作,也是他花費最長時間創作的作品。白富美在《國語日報》的評論說:「樂滿人間這幅濕壁畫,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的藝術造詣,構圖的嚴謹精確,畫面的寧靜和富有詩意的氣氛。不過覆藏於背後,不為人知的繪畫精神,對工作的認真執著,才更值得我們敬佩。」
樂滿人間,1987,濕壁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他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280cm×860cm)油畫,榮獲省立臺灣美術館門廳作品徵件比賽第一名。《中國時報》報導:「省立美術館大廳壁面懸掛的巨幅油畫,極具視覺震撼與衝擊效果。開館以來,已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88,油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四)馬賽克嵌畫作品
陳景容由於在東京藝大主修壁畫,回國後義務為花蓮門諾醫院製作國內首幅馬賽克鑲嵌壁畫〈醫身醫心,視病如親〉(1000cm×200cm)、〈耶穌誕生〉(1980cm×250cm);也為臺東基督教醫院製作〈耶穌的祝福〉(700cm×250cm) 鑲嵌畫。這些作品中流露出溫暖關懷的生命之愛,也反映了他對世界的襟懷與視野。另外,大甲郭家古厝壁畫,也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剝離下來。
2003年經梵蒂岡美術館評審之後,將其馬賽克嵌畫「聖家畫」呈獻給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由教宗親自接見並祝福,並為臺灣民眾祈福,尤為可貴。另外也著作《壁畫藝術》介紹了壁畫創作、壁畫剝離術、及其壁畫演變歷史。
聖家畫,2003,馬賽克。(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五)進軍國際畫壇
1991年陳景容在巴黎購置畫室,此後每年寒暑假,他都在那裏享受安靜且孤獨的創作樂趣。這使得他的作品氛圍充滿獨特的寂靜與哀愁,是臺灣美術史上難得出現的夢幻般的孤寂旅程。
陳景容內斂深入的作品,也獲得國際畫壇的肯定。如:1999年〈騎士雕像與裸女〉榮獲法國藝術家沙龍銀牌獎,這是以室內靜坐裸女象徵「生」,配上窗外當年威風凜凜的將軍如今只剩一尊銅像,不禁令人聯想到「生、死、無常」的感嘆,因此畫了帶有象徵主義的作品來表達內心世界。
他前後兩次參加法國「大師與新秀展」;2005年法國著名藝術雜誌《Art& Metiers du Livre》第250期,以大篇幅介紹陳景容及其作品,引起法國國家圖書館注意,並因此收藏陳景容版畫及素描作品30餘幅,足見國際藝壇對他的重視。
2002年新聞局向國際介紹1927-2002臺灣美術史專輯《Impressions of Beauty》,所收錄的十一位重要畫家,陳景容榮獲入選。晚年他將臺灣推上國際舞臺,如:1999年於洛杉磯成立「陳景容美術館」及在世界各國舉辦個展。
騎士雕像與裸女,1999,油彩。(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六)晚年有關音樂文學的創作
陳景容愛好古典音樂與文學,認為繪畫是表現畫家的內心世界,而音樂、文學恰是充實畫家內心世界。他出版了《我在音樂會畫的素描》一書,是陳景容在音樂會現場畫下的作品及感想,並以音樂為題材創作出一個寧靜的世界。
2019年歐洲藝術節於羅馬尼亞奧勒迪亞市(Oradea)舉辦,主辦單位特別邀請陳景容,並於奧勒迪亞市國立博物館(Muzeul Tarii Crisurilor)從歐洲畫家裡挑選陳景容舉行特展,並作為音樂節開幕典禮會場,並將其「瑪莉亞與耶穌的祝福」留為館藏作品。
湖邊樂章,2019,油畫。(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作品多次由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國父紀念館及歷史博物館等收藏。另外,他將馬賽克壁畫作品〈三人行必有我師,遙望玉山加桂冠〉(535cm×535cm)、〈雨夜花〉(151.8cm×190.5cm),捐給母校彰化高中,作為永久紀念。陳景容經常擔任國內外美展之審查委員,包括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全國美展、省展、學生美展等,是難得的文藝推展表率。
陳景容其生命和藝術創作已融為一體,他在藝術理想上追求完美,成就突出,深深受到世人的肯定。也獲頒多項榮譽文藝獎,如金爵獎、吳三連文藝獎、師大傑出校友、彰中傑出校友、臺北市傑出市民及文馨獎等獎項,殊為難得。
除了純繪畫之外,並在瓷揚窯首創在陶瓷素胚上以釉藥繪出素描般富立體感的陶瓷畫,影響許多畫家跟進,蔚為風氣。
陳景容也提攜年輕畫家,帶領學生到國外辦畫展,並長年免費提供畫室給學生及年輕創作者。馬賽克工作室提供經費、材料給學生學習鑲嵌藝術,提供空間作濕壁畫練習場地。退休後擔任師大名譽教授。即使年事已高,依然每日孜孜於創作及指導學生,且保有旺盛的創作能量,退而不休。他自勉其人生目的,是為藝術的崇高而貢獻其一生。
陳景容(圖片來源: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參考來源:
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
曾堯生總編輯,《臺灣創意人物誌•油畫家—陳景容》。2015年12月12日。
潘襎,《寂靜•沉思•陳景容》,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年10月。
陳景容,《陳景容86回顧展—音樂、乞丐和信仰的世界》。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20年10月。
圖片提供: 財團法人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