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社會領域

鞠躬盡瘁、造福鄉梓的嘉義媽祖婆───‌許世賢

1908年4月1日,許世賢出生於臺南市,父親是前清秀才許煥章,在臺南擁有龐大的事業。正因為富裕的家庭環境和父親的秀才背景,許世賢自幼便在良好的教育中長大,在進入日本公學校前,許世賢便已學習漢文,長大後通曉《資治通鑑》等漢文書籍。這些對她日後從政時演講、論辯的口才有極大影響,也幫助她迅速的轉換日語和華語。

不過,許世賢的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父親在她小學四年級時便逝世,由母親一手將她帶大。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母親並沒有放棄女兒的教育,1921年許世賢成為臺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今臺南女中前身)第一屆的學生,當屆學生全為臺灣人。當時距離日本總督府開始允許設立以臺人為主的中學不過六年,整體入學比例尚且低於日人,女性更在少數。在學期間,許世賢為網球、排球及平均臺(平衡木)校隊選手,校內生活多采多姿,見義勇為的性格也讓她積極為學校對學生不公不義之事與校長據理力爭。

圖1. 許世賢。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中學即將畢業時,許世賢曾想過要擔任老師,然而當時她的數學老師卻認為比起唸師範學校,學醫更能照顧弱勢並得到社會的敬重,因此勸許世賢朝醫界發展。在這位老師的鼓勵下,許世賢勇敢地邁向留學之路,進入日本東京女子醫專就讀。

學成歸國,開業行醫

日本東京女子醫專(現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為創始人吉岡彌生有感女性地位始終卑微,因此決心創立女子醫學院,給予女性更多成為醫生(在當時是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工作)的機會。也因此,這所學校期許能讓女性「適才適用」,提供與男子相等的新式教育。

許世賢入學時,正是世界各地民主運動興起的時代,臺灣已有林獻堂、蔣渭水等知識份子試圖透過體制內的方式提升臺人權益。許世賢在這時進入醫專,除了加深她欲「懸壺濟世」的決心外,也讓她開始對政治活動產生興趣。據許世賢回憶,有次她購買了孫文的《三民主義》,被書中所提倡的平等、民主精神感動,同樣身為醫師,她也期盼能透過自己的力量拯救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人。

圖2. 青年許世賢。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1930年醫專畢業後,許世賢回到臺灣。她先在臺南州立醫院擔任醫師,隨後便於住家附近開設「德泰醫院」(後改為世賢醫院)。數年後,她和同為醫師的張進通結婚,兩人一同再赴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深造,夫妻先後取得博士學位,人稱鴛鴦博士,許世賢在1939年成為臺灣第一位女醫學博士,也是日本的第三位女醫學博士。他們回國後,在先生的故鄉嘉義開設「順天堂醫院」,也是從這一刻起,許世賢開啟了與嘉義長達四十年的緣分。

圖3. 張進通、許世賢夫妻合影。
圖片來源: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在順天堂醫院行醫期間,許世賢與張進通兩博士幫助許多困苦的民眾順利就醫,對貧困者、清苦的公務員及警察不僅不收醫藥費,甚至還給予貧困者車資補助,使她在鄉里間美名遠播,也被民眾稱為「嘉義媽祖婆」。許世賢為當時候的女性創造了一個翻轉機會,讓「女醫」成為社會菁英的一份子,也為她的政治生涯播下種子。

圖4. 順天堂醫院正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5. 許世賢看診照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進入政壇,為民喉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當時嘉義地方人士組成「地方自治協會」,遴選兩位婦女代表參與協會運作,許世賢就是其中之一。相較於戰前的沈潛,此時的許世賢有感於時局變化,積極舉辦婦女活動,先是受命擔任嘉義女中校長,後又籌組嘉義市婦女會,為全臺灣第一個成立的婦女會,被推選為該理事會的理事長,甚至參選第一屆嘉義市參議員,開創女性從政的先河。

圖6. 順天堂開業二十週年紀念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女性政治人物相比女醫更為罕見,甚至受到某些保守人士的抨擊,但許世賢並未因此放棄,反而更努力地參與選舉。此外,這段期間也爆發臺灣戰後初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即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爆發當下,許世賢正擔任嘉義市參議員,自然不可能避開這場政治風波。當時,人心惶惶,與軍方的調停進度遲滯不前,許世賢便自告奮勇,與和平日報記者張岳楊、二二八處理委員劉傳能一同到水上機場,準備遞交警備總部的停戰手令,但她與張岳楊被攔於機場門外,不得進入。隨後,許多嘉義的地方菁英如陳復志、陳澄波、潘木枝、盧炳欽等人組成嘉義市處理委員會,希望能與政府談判,卻遭到處死。

1950年行政院通過「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在民主政治初期她先後參與第一屆嘉義縣縣長、第一屆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間接選舉)選舉都落選,一直到1954年第二屆臨時省議會議員(直接選舉)選舉才當選省議員。實際上,在這場選舉之前,臺灣的省議員選舉並非直接選舉,而是間接由縣市議會議員選舉產生,這樣的方式對在嘉義耕耘多年、具地方民意基礎的許世賢不利,因此未能成功勝選。

許世賢在省議會(包含臨時省議會與省議會)有十四年多的時間,連選連勝四屆,其中自1957年起許世賢退出國民黨,以無黨籍身分參選。任職期間,許世賢提出了許多建議:建議已運作五年的臨時省議會應改為省議會、提出原住民政策應設立女議員保障名額,也倡議實施失業保險制度、十二年義務教育(包含職業教育)、恢復招收女警,更建議政府全面改選中央民代、省長民選及各縣市設立副縣市長。

此外,她呼籲政府重視並保障人權,應設立陪審制度及人民冤獄賠償制度,亦於1960年提案應解除戒嚴令以安民心。這些都是領先同時代政治人物的理念,即便受限於當時政治現狀,卻也是相當重要的嘗試。此外,許世賢憑藉著犀利的問政風格,和其他五位男議員(李萬居、郭國基、郭雨新、吳三連、李源棧)並稱為「五龍一鳳」,也是臺灣最早的「黨外政治人物」之一。

圖7. 五龍一鳳合影,其中由左至右分別為李萬居、郭雨新、許世賢、郭國基、 吳三連、李源棧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回鄉服務,鞠躬盡瘁

1968年,許世賢投入嘉義市長(當時為縣轄市)選舉,並以些微的差距勝選。但她隨後投入縣長選舉時,卻遭遇慘敗,並在1972年因中央規定「民選縣市長當選人不得超過六十一歲」而未再參選。不過,許世賢沒有因此而黯然退休,反而投入立委選舉,再創生涯高峰。立委連任兩屆,第三次選舉期間因中美斷交而中斷選舉,之後,由於縣市長的年齡限制取消,再加上嘉義市即將升格省轄市,許世賢再次回歸嘉義,參選嘉義市長。

圖8. 許世賢選後謝票照,圖右為許世賢。
圖片來源:公視

許世賢以囊括百分之八十的選票再度當選嘉義市長時,已七十三歲,是臺灣政治史上最年長的市長。據她自己所說:「……當議員講話沒什麼用,佔著缺,做不了事,離群眾又遠,很沒趣味,不如做市長。一方面可以按自己的理想計劃、實施。像鋪路造橋是很實際的工作,完成了,民眾都高興,我也有成就感……」 從這段話便能看出許世賢是真心想為地方付出,而非單純將選舉作為政治跳板。

連同縣轄市時期,許世賢在嘉義市長任內推動了許多重要建設,也大大提升了嘉義市在全國的地位。比如全臺灣第一條電纜地下化的道路,就在嘉義市的中山路,是許世賢任內大力推動的工程項目。此外,遊客到嘉義,必定會見到的七彩噴水池地標,就是在1969年由許世賢推動改建而成。

許世賢以高齡再次當選市長後,仍持續以驚人的意志力處理公務,甚至天天加班。即使是鐵打的身體,也難以承受高強度的政務,何況當時已經年過70歲的許世賢。最後,積勞成疾的許世賢於1983年病逝,享壽75歲。許世賢去世後,人們為了感念她的恩澤,為她樹立銅像,希望讓她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2014年「許世賢博士紀念館」成立,保存諸多許世賢在臺灣史上的身影,傳承她一生在醫、政兩界鞠躬盡瘁的精神。

圖9. 七彩噴水池。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0. 許世賢塑像
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

參考資料

1. 蔡淑娟 ,《永遠的許世賢:一位具人道及世界觀的女性民主先驅》,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4。

2. 《順天堂醫院——閱讀嘉義市老醫館》,https://www.cabcy.gov.tw/taiwanlib/09/#about

3. 歐哲如,〈女性與政治-台灣新女性楊千鶴與許世賢之比較研究(1914-198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4. 陳永興,〈醫界女傑.政壇英雌 許世賢(1908〜1983)〉,《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e7da7961-549f-4e97-a51a-d848d39c8556

5. 嘉義市政府,https://www.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512&s=216138

社會領域
  • 許世賢 Hsu Shih Hsien
  • 1908-1983
  • 臺南出生 From T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