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閱讀,浸潤於文字的童年
1920年10月27日,曹永和誕生於士林,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共有六個弟弟、一個姊姊與五個妹妹。家中世代以教書為業,祖父曹天相設立私塾授業,父親曹賜瑩則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並擔任士林八芝蘭公學校訓導,後為求收入穩定而轉往臺灣銀行服務。母親葉款為草山(今陽明山)人,婚後為避開祖先名諱,改名為葉錦。
小時候隨著父親的教導,閱讀《論語》了解義利之辨,也讓曹永和對文史哲相關領域產生興趣。由於母親奶水不足交由奶媽照顧,兒時的曹永和與母親關係較為疏遠,也因此花更多時間沈浸在閱讀的世界。

圖片來源:翻攝自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紀錄,〈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0),頁9。
1927年,曹永和進入士林公學校就讀,三年級時因為舉家搬遷,轉學至太平公學校。在就讀太平公學校的暑假期間,他時常從大橋頭買學生票,自行搭公車至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兒童室看書(現址為國防部)。
當時的圖書館館長山中樵(1882-1947)時常到兒童室為孩子講故事,而曹永和也自行閱讀了《少年雜誌》、《少年俱樂部》、安徒生童話系列與佐藤紅綠(1874-1949)等人的兒童讀物。不僅如此,在故事閱讀完畢之後,曹永和回家還會以臺灣話分享給祖母聽,祖母則會對曹永和訴說臺灣民間故事,使得他自小閱讀能力便高於同齡的其他同學。1933年,曹永和考中學時意外落榜,在末廣高等小學校續讀一年準備重考,最終考上臺北第二中學校。

圖片來源:翻攝自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紀錄,〈第二章 學校與教育〉,《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0),頁26。
相較於其他中學,臺北二中校長河瀨半四郎(1877-?)一手建立起的校風自由開放,例如綁腿等服儀規定、學長制都不如他校嚴格。曹永和在二中的成績也維持一定水準,雖就讀理科乙組,但他對學醫興致缺缺,反而閱讀許多文史哲的書籍,某次甚至因為作文寫得太好,使老師懷疑曹永和抄襲他人作品,讓他挨了一頓罵。
曹永和參與畢業旅行時,按照二中的傳統前往日本,當時正巧遭逢盧溝橋事件爆發,看見東京街道上的婦女輪番排序編織千人針,也耳聞有許多人已遭到徵調。旅行到江之島時,遇到當地人問曹永和從哪裡來,曹永和心想臺灣人一般比日本人黑,配上卡其色制服,再加上當時衣索比亞與日本關係良好,便俏皮地回應他「是從衣索比亞來的」。這次的經驗也使曹永和開拓眼界,實際感受戰時的日本社會氛圍。

圖片來源:翻攝自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紀錄,〈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0),頁29。
自學成才,精通多國語言
中學畢業後,曹永和沒有考上高等學校,再加上對當時流行價值觀───有為青年應該念醫科的想法───的抗拒,他毅然決然放棄升學,並每天從士林走一個半小時的路到總督府圖書館看書。半年後,由於父親的期待,曹永和於1939年進入士林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簡稱士林信用組合)任職。
然而,曹永和對文史哲的熱忱仍然存在,1940年與同鄉兼二中學長何斌、郭琇琮等人共組「士林協志會」,基於提升和啟蒙地方文化的使命感,舉辦多次文化展並發表多篇文章,甚至引起《民俗臺灣》的重視,專門製作一期「士林專號」,曹永和寫了〈士林的古碑〉等四篇文章發表。

圖片來源:政大圖書館「民俗台灣」資料庫,典藏號:ccl_ft_ar_0204502。
1945年5月,曹永和與張花子結婚,婚後旋即陷入健康的低潮期───罹患肋膜炎。同年十月,他辭去士林信用組合的工作。兩年後終於病癒,恢復健康的他於1947年三月在楊雲萍的推介下進入臺灣大學圖書館工作,而這項經歷也成為他人生中重大的轉捩點。
曹永和之所以選擇圖書館的工作,除了能夠滿足閱讀的嗜好之外,也達成他希望從事跟學問有關職業的夢想,成為他開啟終生學習的契機。起初,曹永和閱讀許多不同領域的書籍,而後專攻臺灣史研究,並提出著名的「臺灣島史」及「東亞海域」史觀。為能追求更多知識來源,曹永和除了原就熟稔的日語,他還精通中文、英文、荷蘭文,對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法文和拉丁文也略為了解,成為史學界的「多語人」。

圖片來源:翻攝自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紀錄,〈第四章 成家與立業〉,《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0),頁80。
在曹永和的學術生涯中,影響他最深的人是曾在臺北帝國大學與東京大學任教的岩生成一(1900-1988)。鑽研臺灣史期間,曹永和陸續發表與臺灣開發史相關的論文。1960年代岩生成一,讀到曹永和所寫的〈明代臺灣漁業志略〉及〈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時期的臺灣〉,便收他為入門弟子,也推薦他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十年研究計畫。如此,讓沒有大學文憑的曹永和有機會前往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研究,及典藏豐富的東洋文庫進修。

圖片來源:翻攝自詹素娟,〈桂冠下的平民學者〉,《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2011),頁8。
鑽研學術,發表「臺灣島史」史觀
1972年,是曹永和國際交流發表論文的開始,他參與美國加州Asilomar的臺灣史學術研討會,發表與鹿皮貿易相關的論文,受到主辦單位的重視。1973年至1975年之間,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和美國南伊利諾大學越南研究中心合辦的「越南史料研究計畫」,曹永和因獲邀擔任客座研究員而前往香港,參與越南史中文資料國際研究計畫的研究工作。隨後又獲得荷蘭萊頓大學歐洲發展史研究計畫的邀請,參與「熱蘭遮城日誌」的編校註疏計畫,在國際上嶄露頭角。1979年,曹永和集結過往的研究,出版《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一書。

圖片來源:https://www.gjtaiwan.com/new/?product=【聚珍精選】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
1986年,曹永和參與中央研究院推動的「臺灣史田野研究計畫」,共同展開臺灣史研究。期間,他接受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同仁詹素娟和李季樺的訪談,提出「臺灣島史」的概念,以〈臺灣史研究的另一途徑:「臺灣島史」概念〉為題,刊登在《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5期。
曹永和認為,過去的臺灣史研究過度注重漢人觀點與政治變遷,而忽略臺灣作為獨立的研究主體的可能。「臺灣島史」的史觀,則是重視海島臺灣的地理特性,並將其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中加以詮釋,跳脫泛政治的思考模式,重新梳理臺灣史的脈絡。為此,曹永和也透過演講與寫作不斷闡述此一概念。

圖片來源:翻攝自曹永和,〈臺灣鹿皮輸出之經過〉,《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2011),頁73。
勤學不輟,學海無涯的最佳典範
1998年7月,78歲的曹永和當選第22屆中央研究院院士,除了成為年紀最長的新任院士外,更是鮮少沒有大學畢業文憑的院士。在訪談中,曹永和認為他能當選院士的可能原因有二:第一,臺灣史研究逐漸受到重視,臺灣史研究者當選院士成為學界的趨勢;第二:他的研究涵蓋臺灣史與中國海洋史,且熟悉多種語言,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官網。
終生自學不輟的曹永和,先後獲得第一屆臺灣省傑出臺灣文獻獎終生文獻貢獻獎、第十九屆行政院文化獎章,又於2000年出版《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與《中國海洋史論集》二書。2002年,由於曹永和長年對荷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獲頒荷蘭皇家騎士團勳章,之後更獲頒臺灣大學名譽博士,連日本政府也在2012年頒授給他旭日中綬章。

圖片來源:翻攝自詹素娟,〈桂冠下的平民學者〉,《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2011),頁7。
曹永和在學術上的地位無關乎學歷,他對學術的熱愛以及對臺灣史的貢獻,使他備受後人景仰。除此之外,曹永和也成立「曹永和文教基金會」,鼓勵臺灣史、海洋史的研究,傳承他的學術精神。2014年9月12日,曹永和逝世,享耆壽93歲。
參考資料
1. 曹永和,《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2011)。
2. 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紀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0)。
3. 曹銘宗,《自學典範-臺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臺北市:聯經,1999)。
4.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官網(http://tsaoyungh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