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藝術領域

揚名日臺的閨閣畫家───陳進

意氣風發的的天才少女

1907年陳進出生於新竹香山的望族,家境富裕。父親陳雲如是當地仕紳,備受敬重,曾捐出私人別墅「靜山居」用以辦理香山公學校,陳進也是在這裡接受教育。陳雲如先生喜收藏字畫,往來無白丁,陳進從小就生長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中,耳濡目染形成通身大家閨秀的氣質。陳家對男孩女孩一視同仁,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相同的教育資源,在那個女子應當待在家裡的時代,陳進的成長條件相當特殊,而她也從未辜負家裡給她的資源,力爭上游成為臺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

陳進畢業於臺北第三高女,受到當時的美術老師鄉原古統啟蒙,在繪畫上表現不凡的天賦。鄉原古統愛惜學生才能,力勸陳進父親將少女送往日本深造,這在當時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能將女兒送到學校讀書就已難能可貴,何況是讓她隻身赴日呢?賴得家中開明,最終陳進還是帶著家裡的祝福,勇敢地踏上甲板,前往那個人生地不熟的東京,考入東京美術女子學校,選讀日本畫師範科。1925年,19歲的陳進帶著家鄉親友的期待前往日本求學,此時的她懷抱著勇氣與希望,期待著未來能大展鴻圖。

甫至日本兩年,陳進很快就透過繪畫展覽會展現驚人的才能,1927年陳進將她於東京女子美術學校一年級的作品〈姿〉、〈罌粟〉、〈朝〉寄回臺灣參與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出乎眾人意料地以黑馬之姿入選臺展,與林玉山、郭雪湖並稱「臺展三少年」。

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匯集了眾多臺灣成名已久畫家,無論是日籍畫家還是臺灣本土畫家都在角逐這第一屆官辦美展的殊榮,然而這三位年輕的畫家卻橫空出世,經此一役,陳進的美術天分正式在世人面前展露頭角。

如果只是單次入選還可以說是運氣好,當陳進1934年以〈合奏〉再次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時,迅速揚名日本畫壇,一瞬間成為日本報社爭相報導的寵兒,日本《萬朝報》甚至以標題「南海女天才」來形容陳進。

圖 1 1934年報紙上有關陳進的報導
圖片來源:《閨秀‧時代──陳進》,臺北:雄獅,2005,頁21。

她曾說過:「長期單獨在殖民母國的繪畫世界裡與各路英雄競爭,讓我深刻感受到『本島人』與『內地人』的差別待遇,『男性』與『女性』的高低社會位階。因而我從中學習到,惟有堅毅自強,力爭上游,才能突破外在環境對一個來自殖民地女性的種種箝制。」

在當時,身為女性要比一般的男性更認真,才能獲得社會尊重,陳進深諳此理,在日本習畫的歲月從未有一刻放鬆,無時無刻不在為新的作品做準備。陳進後來陸續入選二至四次臺展,榮獲臺展無鑒察畫家的殊榮,她也是第一位受聘任臺展東洋畫部審查員的臺灣人。陳進以三十歲不到的年紀,便在畫壇上佔有一席之地。

圖 2 陳進〈合奏〉,1934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42。

美人如畫,細膩典雅的膠彩畫

陳進專擅日本膠彩畫,在臺展裡稱為東洋畫,無論是勾線或填彩都相當細膩,畫面暈染平靜優雅的氛圍。陳進在東京美術女子學院畢業後,得到父親的支持,繼續留在日本深造,此時她受松林桂月的引薦拜在鏑木清方門下,對美人畫深入著墨。

膠彩畫的表現手法與陳進沉穩的個性不謀而合,她筆下大部分的畫作題材是女性人物與花卉作品,亦有風景及其他人像。在陳進細緻構築的畫面中,呈現出女子寧靜、穩重的舒雅氣質,背景處常可看到精細雕琢的螺鈿家具,整體畫面沉靜典雅,在畫壇中獨樹一格。

圖 3陳進〈化妝〉,1936。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43。

膠彩畫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是相當富影響力的畫種,通過日本文化輸入,臺灣亦有不少善於繪製膠彩的名家,這些作品或繽紛或寧靜,都呈現出一種與西方繪畫及中國傳統水墨相差甚大的風格。對於陳進而言,這樣的畫作技巧與她的氣質貼合,在日本畫壇耕耘的這些年來,她不斷精進自己的繪畫技術,希望可以與日本人一較短長。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在日本或臺灣,陳進當然都是箇中翹楚。然而她從未想到,對繪畫的單純喜愛,卻會隨著大時代的波動,變得面目全非,在不遠的未來,這樣的畫風卻成為她被眾人質疑的理由。

圖 4陳進年輕時的沙龍照
圖片來源:《閨秀‧時代──陳進》,臺北:雄獅,2005,頁57。

生命中最壓抑的時光:「正統國畫」之爭

在1945年終戰之後,陳進顧及在臺灣的家人選擇回到故鄉。隔年,在藝文界各方人士奔走下,重新辦理了臺灣省美術展覽,陳進身為年少成名的女畫家,擁有臺展、帝展與文展等多項美術展覽認可的殊榮,很快地被延攬進臺灣省美術展覽會的評審名單中。沒想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這批受日本教育的菁英迎來一場激烈的「新時代」衝突。

圖 5 陳進〈香蘭〉,1968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94。

臺灣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本質上是延續自日治時期以來的美術展覽會系統,以國家之力,推廣繪畫藝術發展,可以說是當時美術界的最高殊榮。1946年後的省展分為西畫、國畫與雕刻三個部門,陳進、郭雪湖等人所擅長的膠彩畫便屬於國畫部門中。對於這批受日本繪畫教育的畫家而言,膠彩畫、或者當時被稱為東洋畫的這種繪畫風格,僅僅是一種繪畫的表現方式,但在那些從中國遷來的畫家眼中,畫類本有高低之分,東洋畫是日本的意志表現,歷經八年抗戰後這些中國畫家對此更加敏感,看著掛著國畫名頭的膠彩畫格外刺眼。

「有人明明所畫的都是日本畫,偏偏自稱為中國畫家!」這樣的質疑聲音在1949年後,因大量暴增的中國畫家與臺籍畫家觀念衝突,引發了將近20年的「正統國畫」之爭。

早在1950年第五屆省展前,陳進就被時人質疑「聽說陳女士是國畫的大家,為什麼沒有畫些山水菊竹?」這對受日本統治將近四十年的臺灣畫家來說,無疑是一種痛苦的指責,他們所學都來自那個年代,然而如今卻必須被迫放棄或改變。陳進也是如此,雖然在她心底,膠彩畫不過是一種繪畫媒材,用來抒發她的所見所聞、人生體悟,但在這些從中國搬遷來臺的人眼裡,卻成了國族問題。

這樣丕變的氛圍,使得臺籍畫家們陷入了一種鬱悶難解的低氣壓中。許多畫家如林玉山、郭雪湖等人都在日後嘗試新的畫風,以順應新時代改變,陳進當然也嘗試過,然而陳進的畫技並未因水墨畫法而提升,反倒讓她剔透秀美的畫風備受壓抑。

圖 6陳進〈指南宮所見〉,1952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62。

充滿溫情的雙眼:陳進與家庭生活

1946年陳進與蕭振瓊先生完婚,1950年陳進長子出生,初為人母的陳進將重心轉回家庭。在這段時光中,陳進沉浸在家庭的溫情裡,與丈夫孩子共同生活,畫作題材也轉向生活。既然不是要與他人比拚,陳進又回歸到她最拿手的畫風,一系列圍繞著孩子的小尺幅作品,讓人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無私真摯的愛意。

圖 7 陳進〈小男孩〉,1954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63。

畫壇上風雨交織,陳進堅韌不拔的毅力也在這段時間顯現,縱然身處逆風之處,對膠彩畫的熱情使她的畫筆不曾停下,繪畫是她一生的志業,雖千萬人亦往矣。這段時間的沉潛剛好成為她改變的契機,或許是因為繪畫的觀者不同了,陳進在1950年後的作品出現更多個人情感的投射,不再像早期的作品大體上總是客觀冷靜,在她的畫面中可以發現到中國水墨的墨趣仍對她產生影響,但那原自東洋膠彩的細膩質感,從未在她的畫作中缺席,那是一種堅持,也是身為女性的陳進與這個大時代抗衡的勇氣。

圖 8 陳進〈月下美人〉,1971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104。

暮遲白髮:一代畫家的晚年

1958年陳進於臺北中山堂首次舉行個人畫展,繁重的工作使她的身體每況愈下,此後陳進受限於身體健康條件,並未能有太多的發展。在養病的過程中,她接下了臺北法光寺的委託,繪製〈佛陀釋迦牟尼行誼圖〉。陳進的作品一向是以身邊的景色、人物為題,鮮少有歷史人物或宗教題材的作品,這次的委託在陳進整體創作生涯中顯得特殊。

雖抱病工作,但這十幅畫作中展現了陳進不落俗套的創意,其膠彩穩重典雅的顏色與構圖,恰如其分地展示宗教繪畫的神聖性。在繪製的過程中陳進身體也逐漸康復,這系列佛畫成了陳進中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圖 9陳進〈釋迦行誼圖3:釋尊幼年時〉1965-1967,
雖為宗教畫,但畫面中的女性與精細的螺鈿家具是陳進愛用的設計。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83。

在她六十歲以後,彷彿萬事都繫上發條,漸漸平順起來。晚年隨長子赴美,留下大量的寫生稿件,此時她的作品不再限於某種畫類,而是屬於陳進自身對外界環境、對親友家人的觀察紀錄,她的畫作跟隨著人生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橫跨日治與民國,陳進的獨立與堅忍,與全力支持她的家庭與丈夫,成就了臺灣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女性畫家。在那些溫雅的花卉、美人圖中,能看見同為女性雙眼所及,溫婉細膩的女性形象;透過她的雙眼,不再只關注寫意的大山大水,而是回歸到生活周遭,記錄著人間一切美麗。

陳進對自我的要求極高,年少成名的榮耀也督促著她在藝術創作路上不斷前行,她懷抱夢想並堅持到底的精神,鼓舞了眾多後輩。1998年3月,陳進於臺大醫院離世,以91歲的高齡,結束她溫柔且堅韌的一生。

圖 10 陳進〈思〉,1965,為陳進晚年自畫像。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頁77。

參考資料

1.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北市美術館,2000。

2. 何政廣總編輯,《臺灣美術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1992。

3. 林曼麗總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20。

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悠閒靜思:陳進仕女之美》,臺北:史博館2003。

5. 黃秀慧等編輯,《閨秀‧時代──陳進》,臺北:雄獅,2005。

6.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象藝術》,臺北:藝術家,2009。

7.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

8. 藍玉琦,〈陳進,時代美的紀錄者 臺灣第一位女性畫家〉,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4836.html,擷取日期:2021年4月5日。

藝術領域
  • 陳進 Chen Chin
  • 1907-1998
  • 新竹出生 From Hsin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