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年少,邂逅摯愛音樂
1916年7月1日,呂泉生於臺中神岡三角仔(今神岡區三角里)出世。當時,聚居於三角仔的呂氏家族是聞名全臺的望族,自清領時期以來便是中部重要的文人世家。1929年進入臺中第一中學校(今國立臺中一中)後,望子成龍的父親期待呂泉生將來能考取醫科,成為受人敬重的醫師。然而呂泉生卻對數理科目毫無興趣,入學後成績亦不甚佳。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就讀中學校的第三年,呂泉生隨學校的修學旅行前往「內地」日本,參觀日本各地名勝古蹟。這場修學旅行不僅使呂泉生增廣見聞,更讓他從此立定志向,決定踏上音樂之路。停留東京的某一晚,呂泉生在日比谷公會堂首次欣賞到交響樂團的演出。 舞台上的指揮拿著細長的指揮棒帶領樂團,手到之處便流瀉美妙的樂音,宛如魔法般的場景、耳邊磅礴的音樂,在在使呂泉生震撼不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回到臺灣後,呂泉生無法忘懷當晚的美夢,毛遂自薦向臺中知名的音樂教師磯江清學習小提琴。徹底沈迷於音樂的他時常為了多練琴而逃學,也曾因父親反對他的音樂夢,憤而離家出走,最終因為缺課過多而被留級一年。 遭逢挫折後,呂泉生冷靜下來,知道若要完成音樂夢,除了必須取得中學學歷外,鋼琴演奏更是必備的技能。因此,在追上課程進度的同時,呂泉生亦師事長老教會知名的女鋼琴家陳信貞,從而對鋼琴產生莫大的興趣。1935年呂泉生順利畢業,登上前往日本的輪船,終於開始他的音樂之旅。
留學東京,登上璀璨舞臺
抵達東京後,呂泉生考入東洋音樂學校(今東京音樂大學)。他嚮往成為鋼琴家,因此跟隨恩師井上定吉主修鋼琴。經過不懈的努力,呂泉生在短短兩年內進步神速,從基礎的〈拜爾鋼琴曲〉彈到艱深的〈匈牙利狂想曲〉。然而在1937年,他意外拉傷右手,因而留下手臂無力的後遺症。對於身為鋼琴部學生的呂泉生而言,這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徹底粉碎他成為頂尖鋼琴家的夢想。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消沉了一段時間後,呂泉生意識到即使無法繼續主修鋼琴,他仍能以聲樂、作曲、指揮等形式實現音樂夢。東洋音樂學校的老師們看出呂泉生的歌唱天份,協助他轉入聲樂部。果不其然,呂泉生在聲樂部如魚得水,僅僅一年便將不足的課程補完,順利畢業。 在學期間,除了主修的鋼琴、聲樂之外,他也勇於挑戰和聲學、合唱課等艱澀的理論課程,了解樂曲聲響的搭配與行進的邏輯,間接為將來跨足作曲鋪路。
1939年畢業後,再次悖於家人的期望,呂泉生並沒有為了安穩的生活回臺擔任教職,選擇留在東京繼續打拚。剛畢業時為維持生計,呂泉生曾擔任樂譜抄寫員、綜藝劇團歌手,但在內心深處,他仍嚮往成為在劇場表演歌劇的專業聲樂家。日本政府為慶祝建國2600年,也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穩定民心,宣布於1940年舉辦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為此組成表演合唱團。呂泉生從激烈的甄選中脫穎而出,成為團員之一。 然而,奧運因戰事紛擾而取消,合唱團便改組為NHK(日本放送協會)旗下組織。在此合唱團中,呂泉生時常參與廣播、電視表演,逐漸在東京音樂界站穩腳步。
不久後,呂泉生聽聞知名的東寶日本劇場有意招募聲樂隊員,二話不說便前去應徵。當時東寶日本劇場因應時代潮流,正在籌劃一種新型態表演,希望將日本和東亞的傳統表演藝術融入西式的歌劇表演中,形成日本獨有的「國民劇」。 順利入選的呂泉生頗受劇場重用,不時被賦予獨唱的任務,也使他成為東京音樂界以及在日臺灣人圈中的知名人物。往後兩年間,呂泉生過著電臺劇場兩頭並進、忙碌不堪的生活,卻也是他人生最快樂、收穫最多的時光。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戰時返臺,領導臺灣樂壇
1942年,日本在二戰中漸處弱勢,東京的娛樂產業不如以往繁盛;同時,呂泉生的父親也重病過世,讓他驚覺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太過短暫。各樣的打擊下,呂泉生決定回到故鄉,在臺灣重新發展。過去兩年間,任職於NHK和東寶這兩大文化機構的呂泉生不時出現在報刊雜誌上,臺灣藝文界早已對他的名號耳熟能詳。返臺後,島內音樂界刮起一陣呂泉生旋風,各個樂團、合唱團紛紛邀他合作、指導,除了熟悉的聲樂演唱外,他也在此時嘗試指揮和編曲,首度展露創作才華。 也就是在此時期,呂泉生聽聞日本人對臺灣調查報告中,竟說臺灣沒有民謠,此事讓他埋下了回臺採集民謠的種子。
就這樣,呂泉生很快便融入本土藝文界,與重要的文化運動贊助者王井泉、作家張文環、呂赫若和導演林摶秋等人結交。在戰爭氣氛愈發緊繃的1943年,這群好友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製作由張文環作品改編的舞台劇《閹雞》,講述女性在傳統社會中艱難的處境。 為了展現臺灣農村景象,呂泉生四處收集民間歌謠,並將〈丟丟銅仔〉、〈六月田水〉等民謠融入配樂。如同許多傳統民俗文化,這些臺灣民謠在日治時期緩慢地消失。因此,當《閹雞》於臺北永樂座首演時,其中蘊含道地的鄉土情懷立刻引起觀眾的熱烈討論與讚賞,卻也因此遭政府禁止演出,成為當年藝文界的一大新聞。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除了參與民間藝文活動之外,呂泉生也於1944年受邀加入官方設立的臺北放送局,負責管理協會旗下合唱團。在戰爭愈趨激烈的當時,身兼音樂指導、編曲與指揮的他也常奉命舉行慰問音樂會。短短一年間,呂泉生為許多即將上陣的部隊表演,在眾多士兵身上看盡生死無常與戰爭無情。
創作教學,回應時代新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則被中華民國接收。隨著政權轉換,呂泉生任職的臺北放送局亦被轉交給新政權,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轄下之「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接收,改名為臺灣廣播電台,並於年底解散。
這段離開放送局的時日,呂泉生的音樂事業是在合唱團中度過。直到1949年國民黨整體組織改造工程,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中國廣播公司,呂泉生才回到電台並擔任音樂組組長一個月。儘管電台換了名稱,呂泉生的工作未受影響,繼續記錄民謠、整理唱片。 在二十世紀初,唱片是少數能完整記錄聲音的工具,因此無論戰前、戰後,兩個政府不約而同地在電台存放許多刻著民族音樂的唱片,使收聽的民眾認識本國族群之美。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除上述工作外,呂泉生也奉命策劃電台節目,固定邀請各界音樂家們來表演。戰後最初幾年,他便發掘了創作〈望你早歸〉的楊三郎、以及寫出〈燒肉粽〉、〈收酒矸〉的張邱東松。在電視尚未出現的時代,廣播電台是大眾吸收新知、享受娛樂的主要管道之一。透過呂泉生的提拔,創作者們有了發表作品的園地,因而出現了許多民間傳唱不絕的國民歌曲。
政權轉換的時代,臺灣社會籠罩在衝突與貧困的陰影中。政治上,接連發生二二八事件、政府撤退來臺、實施戒嚴,使臺灣充滿不安的氛圍;經濟上,戰後百廢待舉、移民人口眾多、又適逢政府推行三七五減租運動,許多人頓失所依、被迫離鄉背井。面對憂鬱的社會氛圍,呂泉生盡力以創作回應、鼓勵大眾,孕育了許多至今仍被傳唱的歌曲。1949年創作的〈杯底不可飼金魚〉,暗喻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省籍仇恨情節,並鼓勵眾人一笑泯恩仇。1958年發表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則回應三七五減租、農村青年出外打工的時代特色,歌詞懷念美麗的故鄉,也對未來充滿期盼。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1949年,呂泉生離開廣播公司,此後將一生奉獻於音樂教育與合唱推廣。除了前後在靜修女中、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任教外,他亦受邀進入臺灣省教育會,負責編纂音樂教育相關樂譜、課本與月刊。在呂泉生創作與收集之下,出版了《國民學校音樂課本》、《一〇一世界名歌集》、《新選歌謠》等樂譜、刊物,解除了戰後臺灣禁用日治時期教材、卻苦無中文童謠教本的窘境。這些書籍中改編並收錄的臺灣與世界童謠、名曲,如《鳳陽花鼓》、《王老先生有塊地》等,至今仍是許多臺灣人的音樂啟蒙作品。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然而,呂泉生對於臺灣音樂教育的貢獻遠不止如此。1957年,在好友辜偉甫的資助之下,呂泉生創立「榮星兒童合唱團」,開啟臺灣戰後合唱活動的熱潮。對音樂十分嚴謹的他即使面對國小學童組成的兒童合唱團,依然對團員的技術與情感表達精雕細琢,不僅讓榮星自1960年代起頻頻出國參與表演、競賽,更啟發許多團員對音樂的興趣,紛紛以聲樂家、指揮、鋼琴家為志業,成為臺灣樂壇的中堅份子。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數十年如一日的教學、創作與指揮之下,呂泉生為臺灣音樂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並因此於1991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是臺灣藝文界極大的榮譽。同年,呂泉生退休遷居美國,但仍不時前往各國參與榮星合唱團相關活動。2007年返臺參與榮星合唱團50週年團慶音樂會後,呂泉生於美國病逝,享耆壽92歲。
在迷茫的少年時代領略音樂之美,從翹課逃家的年少輕狂、到果實纍纍的安詳晚年,呂泉生始終沒有離開音樂的懷抱。他一生工作的成就也如其編寫的童謠一樣,簡單而雋永,讓人永難忘懷。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參考資料
1. 孫芝君,《呂泉生——以歌逐夢的人生》,宜蘭:傳藝中心,2002。
2. 陳郁秀、孫芝君,《呂泉生的音樂人生》,臺北:遠流,2005。
3.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呂赫若與東寶國民劇--自入學東京聲專音樂學校到演出「大東亞歌舞劇」〉,出自陳映真等編,《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臺北:聯合文學。
4. 石婉舜,〈展演民俗、重塑主體與新劇本土化——1943年《閹雞》舞台演出分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