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吳興國出生於高雄旗津,原名吳國秋。吳國秋剛出生不久便與父親天人永隔,留下母親獨自扶養他與哥哥吳國銑。為了減輕家中開銷,年僅三歲的吳國秋被送至木柵的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安置,整個童年能在家中度過的時間少之又少,因此培養出吳國秋獨立好強的性格。

圖片來源:當代傳奇劇場
無家可歸的成長經歷讓吳國秋無心學業,進到華興小學就讀後,意外被學校老師挖掘出優異的聲音天賦,推薦吳國秋的母親將孩子送到國外學習聲樂。對年幼的吳國秋來說,出國就只是個美好的夢想,不過與生俱來的好嗓子為他的人生開闢另一條道路,成為他進入復興劇校的重要契機。當時吳國秋並不是特別熱愛戲劇,選擇劇校除了因為他不愛讀書,更重要的是,讀劇校吃住全包,還不用學費。
用棍棒打造的京劇名伶
1965年進入復興劇校後,身為第二屆「興」字班的吳國秋也改名為吳興秋,正式開始他專攻武生的戲子生涯。當時的戲班教育嚴謹且粗暴,對於門下學徒們的任何事情都用打罵解決,透過鞭痕與淚水將所有知識與技術深刻地烙印進每個學生心底。這樣的生活很是難熬,但是個性相較於同儕更加早熟的吳興秋卻在練功中找到難得的平靜,將想家的愁緒拋在一旁、以「不挨鞭子」為目標努力精進自己 。

圖片來源:聯合報優人物
調整心態後,吳興秋這塊原石逐漸在自我磨礪下開始發光,本有的聲音天賦受到師長矚目,甚至被賞識他的京劇大師李金棠二度改名成如今的吳興國。挨的鞭子少了,上台演主角的機會越來越多,吳興國也漸漸在傳統京劇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八年劇校為他打下扎實的四功五法,腰腿、身段等基本功,更在結業後以優異成績保送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
在雲門舞集中打開視野
或許是終於從劇校封閉的環境中解放,吳興國剛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就「跳船」到一心嚮往的雲門舞集當男舞者,開始他白天上課晚上練舞的生活。沒有休息時間的雙倍負擔在外人眼中是不可能的任務,卻恰好讓吳興國經過復興劇校日夜砥礪練就的雄厚身體資本有了用武之地。比起在劇校時裹著大靠與胖襖練功的勞累,現代舞的緊身衣穿起來就跟涼風一樣舒適、輕鬆。

圖片來源:聯合報優人物
回憶起在雲門跳舞的日子,除了接觸到不同的舞台與表演藝術,吳興國更感激林懷民的藝術涵養栽培。在國內練舞的閒暇之餘,林懷民多次請老師教導舞者關於書法、文學的知識,甚至還找了當時已在音樂界闖出名聲的許博允與樊曼儂來教授音律之美。出國表演的空檔,舞者們也會被林懷民鼓勵多去各大博物館、美術館走走,吸收不同型態的「美」當作養分茁壯自己。這些努力為了讓他們不再是聽林懷民指揮的舞者,而是具備更多感受力與創造力的「藝術家」。
雲門舞集的經歷打開了吳興國的眼界,也透過《許仙》這齣舞與妻子林秀偉有了交集。但是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隨著畢業年限將近,吳興國的人生也將面臨一次天翻地覆的轉變。

圖片來源: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一心求變的當代傳奇
四年過後,大學畢業的吳興國進入藝工隊服役。扎實的底子與不凡的身段很快便被陸光國劇隊挖掘,臺灣四大老生之一的周正榮更是直接出面要收吳興國當弟子。
一邊是林懷民代表的現代舞團,另一邊則是周正榮背後的傳統戲劇之路,吳興國再次走到人生的交叉路口。他知道自己一旦行拜師禮,就再也回不去那曾讓他目眩神迷的現代舞,與雲門以及林懷民的緣分也就此斷絕。這一次,吳興國憑自己的本心選擇回到那個曾經遠離的京劇舞台上。

圖片來源: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在周正榮座前磕了頭,吳興國正式走上文武老生的戲路。雖然同樣是京劇,但是隔角如隔山,很多東西都得重新來過。吳興國找回復興劇校時的衝勁,卻也在苦練中感受到傳統戲曲逐日凋零,慢慢失去觀眾的哀傷。特別是某次跟著劇團勞軍,在觀眾看不懂京劇鼓譟之餘還是得把硬撐著戲演完的心酸,讓吳興國下定決心要為這塊舞台帶來新的生機 。
1986年吳興國與懷抱相同理念的青年京劇演員們成立了「當代傳奇劇場」。這個瞞著陸光劇隊與恩師成立的「地下組織」嘗試將東西方的表演藝術形式結合,大膽地選用京劇表演框架來重新演繹莎翁名作。當代傳奇劇場的初試啼聲之作《慾望城國》改編自《馬克白》,大膽捨棄京劇經典的「一桌兩椅」陳設,用豐富多樣的舞台造景以及演員團隊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後續改編希臘悲劇的《樓蘭女》與《奧瑞斯提亞》更是屢屢在服裝、場地等面向上有所突破,吸引臺灣觀眾來體驗新生的京劇劇場。

圖片來源:聯合報優人物
只可惜吳興國無緣與周正榮分享這些成就,兩人早在1984年就已斷絕關係。當時二人雖然名義上都是陸光劇隊的演員,但是周正榮求好心切,每齣戲都用水磨功夫仔細調教,沒有出師前不准吳興國登台,甚至連過去熟稔的武生行當都不許再碰。一直到拜師第三年,吳興國才終於在陸光劇隊出道,自然也引發當時軍方長官的不滿。夾在軍方與老師之間的吳興國,最後只能看著堅守傳統授藝的周正榮憤而離去,兩人從此師徒緣盡。
然而在由王安祈、李元皓教授為周正榮撰寫的傳記《寂寞沙洲冷》中曾提到,周正榮不只一次默默到場看吳興國演戲,更會在與他人談話中「透露」自己看見的不足之處 。吳興國也不只一次感概若沒有周正榮六年的教導,不只沒辦法讓他有如今的底蘊,就連當代傳奇劇場都辦不成。雖然緣分夭折,但是師徒二人對京劇的感情卻不曾斷過。周正榮對這個舞台的熱愛也透過吳興國的努力得以延續。
另闢蹊徑,跨界演出
雖然當代傳奇劇場現在已是少數能跟雲門舞集一樣享譽國際的臺灣本土表演藝術團體,但是在創團初期卻遠沒有如今這樣風光。雖然作品受到國內媒體與劇評盛讚,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大規模製作對一群年輕演員造成的負擔,最初《慾望城國》也因為有知名設計師林璟如以及登琨艷贊助才得以成型,否則連初試啼聲的機會都沒有 。
再加上當代傳奇劇場在京劇前輩眼中根本是離經叛道之舉,最初幾部戲只能私下偷寫偷練,以數年一部作品的產生效率根本養不起大家,更遑論把劇團經營起來。為了籌錢支持夢想,吳興國開始向外發展,在1990年間大量接演電影,並把拍片所得投注在劇團營運上。
跌破眾人眼鏡的是,吳興國在電影界的發展非但沒有因為跨行受阻,反而是順風順水、迅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到香港拍的首部電影《誘僧》不只讓入圍金馬獎與香港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最後更讓吳興國抱回最佳新演員獎的獎座,他在《賭神2》演出的仇笑痴如今更是港臺跨世代的共同回憶。
電影的片約越來越多,但是當代傳奇劇場的路卻日漸狹窄。被傳統勢力排擠到心灰意冷的吳興國在1998年宣布休團,開始專心投入電影工作,想說先賺夠錢再回來拼搏。沒想到這一走便是3年,在電影圈獲得無數掌聲的吳興國又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必須在早已走出康莊大道的電影演員,以及充滿變數卻代表夢想的當代傳奇劇場之間作出抉擇。
李爾在此,誰與爭鋒
劇團休團後,滿腔熱血無處發洩的吳興國應邀到法國陽光劇團演講,並同意要作一個小型演出展示京劇表演藝術。考慮到表演傳統劇目給外國人看還得補一大段的歷史課,吳興國決定重拾當代傳奇劇場的老本行,用京劇的獨角戲解構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
褪去過往堅持的大場面大製作,這次吳興國獨身一人在舞台上分飾多角,把過去所學的精粹濃縮在短短30分鐘的表演中。下戲後法國陽光劇團創始人莫努虛金衝上前緊揪吳興國不放,提醒對方千萬要重新回到舞台上 。
這份發自內心的肯定不只讓吳興國淚流滿面,更成為當代傳奇劇場重生的契機。
2000年吳興國回到臺灣,找來亦師亦友的林懷民為自己站台,向世界宣告當代傳奇劇場復團的消息,那齣引得莫努虛金失態的試演短劇也成為吳興國在舞台上的代表作——《李爾在此》。這齣戲吹響了當代傳奇劇場的勝利號角,也是吳興國將近50年的人生的一次總結。

圖片來源:表演藝術評論台
在戲裡吳興國一人分飾十角,更橫跨生、旦、淨、丑等行當,如此極限的舞台表演也收穫了應得的讚揚。《李爾在此》巡演國際,所到之處皆是引起轟動與矚目,德國明鏡報還以「偉大」形容這前無古人的創作。有了李爾王在前開路,吳興國又接連改編了莎翁的《暴風雨》與《仲夏夜之夢》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塞繆爾・貝克特的現代經典《等待果陀》帶著當代傳奇劇場走向國際,真正地成為臺灣的「當代傳奇」。2011年,吳興國獲頒「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勳章騎士勳位」,為他傳奇的戲劇人生,再添一筆榮耀。
籌備封箱,戲劇傳承
2021年3月7日,吳興國在梨園祖師爺唐明皇像前以古禮正式收下跟隨自己10年的學生朱柏澄為弟子,是他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接班傳人。自2020年最後一次演完《李爾在此》後,吳興國便開始逐步封箱戲作,預計到了2026年就要從舞台上謝幕。

圖片來源:表演藝術評論台
雖然準備放下演員身份,吳興國卻沒打算退休,還是要繼續用自己的方式為臺灣的京劇奉獻心力。早從2011年吳興國就開設「傳奇學堂」,集結海內外的頂尖京劇師資,致力於培訓臺灣在地願意學戲的年輕人。2016年「興傳奇青年劇團」成立,讓受到當代傳奇劇場啟發的年輕演員們有能盡情發揮的空間,就像吳興國當初那樣懷抱熱情與理想打造出屬於新世代的「京劇」。
現在看來風光無限,但是吳興國的戲子之路卻是無數挫折堆疊而成。一路上的貴人相助,也讓他願意奉獻餘生為有心學戲的年輕人領路,讓京劇這個傳承了上百年的表演技藝能維持活力、不會被時代的潮流吞噬。當代傳奇,不只是要做一時的傳奇,更要讓自己時刻走在時代的前端。
參考資料
1. 《第十二屆東元獎大會手冊》,http://www.tecofound.org.tw/teco-award/2012/download/prev-winner_19_06.pdf。
2. 王安祈、李元皓,2003,《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3. 王昀燕,2020,〈50後,憤怒已昇華 吳興國:年輕時想當棵樹,現在還是想當個人〉,《50+》,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19253。
4. 吳政翰,2020,〈「我」:悲劇的多重視角《李爾在此》〉,《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2240。
5. 袁世珮,2020,〈吳興國 半世紀唱念做打 創新與傳承 不瘋魔不成活〉,《聯合報優人物》,https://topic.udn.com/event/2020_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