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海而生,與海結緣
1927年,張榮發出生於蘇澳,後搬至基隆,在基隆長大。巧合的是,無論是他的祖籍澎湖、出生地蘇澳,還是成長的基隆,都是典型的靠海城市。因此,張榮發常常說,或許海洋才是他的故鄉。
他和父親以及許多基隆人一樣,都從事與「海」相關的工作,他的父親是一名在船上工作的木匠,薪水相當微薄,雖然張榮發幼時的生活清貧,卻仍能勉強渡日。17歲的他剛從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商業實踐講習所畢業,和父親以及其他基隆人一樣,他把目光放向了海洋,選擇進入日本船公司工作。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張榮發18歲那年,父親在日軍的船艦昭南丸上執勤,卻遭美軍攻擊而殉職。至此,張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全家生計都落在張榮發的肩上。
父親去世的時間點,正巧碰上日本投降、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的時刻。張榮發並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政局轉換對臺灣的影響,為了謀生辛勤工作,但他的志向並不僅止於此。雖然初期只是在船上擔任管理倉庫的管艙員,但張榮發放眼未來長遠的發展,加倍努力準備考取航海技術人員執照,這個關鍵性的決定也奠定往後海運事業的基礎。
白手起家,創立長榮
二戰後初期的船運公司,基本上是上海人和寧波人的天下,尤其海運界規定女人和非駕駛員不得上駕駛臺,更是大大限制了臺灣人掌舵的可能。但是,沒有家世背景、更沒有相關經驗的張榮發,憑藉自身的努力與貴人相助,最終坐上了大副的位子。
要成為大副,必須依序考過三副、二副的執照,對當時剛剛上船工作的張榮發而言,要同時兼顧執照考試和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當其他同事一上岸便跑去吃喝玩樂的時候,張榮發利用跑船結束的休息時間,研讀海運相關的書籍,再透過其服務的鳳山輪船長林添福介紹,使他能學習航海實務的操作,最終成功考上大副,甚至還擔任了小型船的船長。
不過,正如同張榮發不甘心僅能在岸上當「船員」,當他在海上取得了成功後,又開始覺得在海上漂泊一輩子不是辦法,最終還是得回到陸地上。於是,三十五歲那年,已經是船長的張榮發和人合夥成立新台海運公司,成為他創業的第一步。
初次創業,張榮發對於公司的發展充滿了期待,當時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刻,他看好遠洋航運的前景,希望能以此為目標發展。然而,多數合夥人並不清楚遠洋航運的潛力,希望能先以近程、小規模的事業為主,雙方對於公司的發展始終存在歧異。在與合夥人認知差異以及出航不利、損失慘重的情形之下,張榮發遭到無預警「開除」,被迫離開公司。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時的張榮發雖已屆四十歲,卻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開啟了他創立長榮海運公司的契機。
1968年,張榮發以一艘中古船為基礎,創建長榮海運公司。在公司甫創立時,他就主張跑遠洋航線,特別是當時鮮少船隻主跑的中東線,然而這樣的決定所要面對的不只是距離遠、成本高,在世界海運系統中,常常會以航運聯盟的形式來佔據航線的利潤,只有大規模的聯盟才能將成本降到最低。於是,沒有加入這些聯盟的長榮,一開始就受到貨運聯盟的排擠,只能載到最差的貨。
張榮發並沒有因此氣餒,在一次又一次的出海中,他逐漸建立起長榮的商譽和信用,尤其是受到日本丸紅株式會社的賞識,在需要資金救助的時候向長榮伸出援手。保持良好口碑的長榮,成功挑戰歐洲航運聯盟,開創出環球航線,成為全球貨櫃霸主,以小蝦米的毅力及努力,在國際間獲得一席之地,展現臺灣以小博大、堅忍不拔的商業特色。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事實上,長榮海運創立時,亦是臺灣貨櫃運輸發展的關鍵年代。1960年代貨櫃運輸已逐步成為世界的主流,相比於傳統運輸模式,貨櫃運輸雖然需要較高的成本,但也更能確保貨物的品質、增加運送的效率。臺灣也在1969年設立貨櫃船、貨櫃碼頭和內陸貨櫃集散站,正式將貨櫃運輸帶向新的紀元,再加上政府「出口導向」及70年代十大建設帶來的重工業發展及大型港口興建,都給了長榮極佳的崛起條件。
當然,長榮的崛起並非全靠時機,張榮發在長榮創立之初,放棄已接近飽和的近洋航線,選擇以遠洋貨運為核心產業,同時做足市場調查、與貨商打好關係,並建立海陸貨物運送鏈。面對長久把持航線的遠東運費同盟,張榮發不打算輕易屈服,過去累積的高信賴度也在此時派上用場。遠東運費同盟雖具有規模優勢,卻有運費過高、服務品質較差的缺點,長榮以臺灣特有的「人情味」生意模式,取信於貨主,也突破了運費同盟的壟斷。到1985年為止,創立十七年的長榮海運一舉躍升為世界最大的貨櫃航運公司。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體恤下屬,投身慈善
張榮發以「鐵的意志」,一手將長榮塑造為國際知名的大公司,他曾說過:「一個人需要有一個嚮往的目標,一旦立定志向便要勇往直前,不能退縮。」鼓勵員工努力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務。
不過,這位以作風強悍、目光遠大著稱的企業家,也有著細膩的一面。他時常叮嚀大家:「做人要心存忠厚,記得他人對你的好,不可尖酸刻薄、說人閒話。」事實上,這也是張榮發做人處事的原則,他認為員工是公司的資產,若無員工的支持,就算是賺取再多的利潤也無法讓公司長遠發展。
除了體恤員工外,張榮發在慈善事業上也不遺餘力。就在長榮海運達到巔峰之後,他開始籌備成立長榮航空,將事業從海洋拓展到天空,另外他也積極投入公益,成立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從事社會回饋。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主要的業務有二,一是提供慈善救助、清寒助學金等,二是以藝文活動為主體,創設長榮交響樂團、發行免費索取的道德月刊、成立長榮海事博物館等等,將道德與海洋文化乃至臺灣的傳統民謠與文化推廣至全世界。「人活著就是要積功德、做善事」,這是張榮發的金句,他也如實將這樣的信念貫徹至生活當中。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許多曾搭乘長榮航空的旅客,都對飛機降落時播放的臺灣民謠交響樂印象深刻,對外國人而言,這是對臺灣的第一印象;而對臺灣人來說,聽到音樂便知道,家就在不遠的地方。這些由長榮交響樂團演奏的音樂,讓搭乘飛機不僅是單純的交通運輸,更將目的地與其乘載的文化相互串聯,更能感受到航空公司的用心。
長榮交響樂團的成立宗旨是「提供一個優質的表演舞台,全方位培養屬於臺灣的音樂人才,期以向下扎根的方式耕耘出具有臺灣特色的音樂園地,既關懷本土也放眼世界」,如同長榮讓世界看見臺灣,張榮發也期許臺灣音樂能透過長榮交響樂團,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此外,長榮交響樂團還是臺灣唯一、國際間少數由民間法人機構經營的職業交響樂團,更是少見將臺灣本土民謠等音樂元素融入樂曲中、並頻繁至世界巡迴演出的交響樂團,也曾與世界知名的「三大男高音」分別合作,在國際間的知名度並不遜於臺灣官方成立的國家交響樂團(NSO)。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時代背景與個人努力造就了這樣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慈善家,讓張榮發乃至長榮集團,不只是臺灣國內的運輸業巨頭,也是國際間閃耀的「臺灣之光」。2016年,張榮發病逝於臺北,享壽90 歲,留給臺灣一個龐大且堅實的長榮王國。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圖片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方美智,〈從木匠的孩子到世界貨櫃船王〉,《天下雜誌第40期》(台北:1984)
2. 《鐵意志與柔軟心:長榮集團創辦人暨總裁張榮發特展》,https://www.cyff.org.tw/exhibition/exh05.html
3.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https://www.cyff.org.tw/
4. 張榮發,《張榮發回憶錄:長榮集團總裁與海結緣的一生》,遠流出版社(台北:1997)
5. 王御風,《波瀾壯闊:臺灣貨櫃運輸史》,天下文化(台北:2016)。
6.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玉山社(台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