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瑪喜樂(Joyce Meredith McMillan)出生在美國華盛頓州的那培爾鎮(今摩西湖市)。因為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瑪喜樂便跟著他們一起上教堂,從小就開始接觸神。在瑪喜樂七歲時,剛好有一群宣教士到她家鄉的教會作見證,他們在教會中分享到中國傳福音的經驗。不曾離開過美國的瑪喜樂聽見他們在海外宣教的經驗,心中相當感動,這或許可以說是她最早接觸到的海外服務。

圖片來源:喜樂保育院
高中畢業以後,瑪喜樂開始存錢準備繼續讀大學。然而,時運有些不濟的她,剛好遇上了經濟大蕭條,在這段期間,她曾擔任保姆,也曾在山上的蘋果園工作過。稍微有些積蓄以後,她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醫學預科。白天工作,晚上進修,不過遺憾的是,她的學業最後還是因為經濟問題而被迫中斷。
在23歲時,她嫁給了大她33歲,與父親同齡的親戚凱利.麥可米倫(Kalley McMillan)。結婚後,瑪喜樂在舊金山經營杏仁果園,因為先生從事水電業,瑪喜樂除了家事、果園以外,還有兼任自己公司的秘書。不過,這樣平靜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太久。瑪喜樂35歲時,父親過世;37歲時,先是先生過世,接著母親中風。雖然在數年內歷經了許多悲歡離合,瑪喜樂並沒有輕易被各種挫折打倒,她將母親自老家華盛頓接到加州照料,並開始在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擔任秘書。
認識臺灣
1954年,來自臺灣長老教會的醫師謝緯赴美進修接受為期三年的外科訓練,那是他在美國的最後一年,為了籌措成立山地肺結核療養院的經費,謝緯在美國各地巡迴做見證以及向美國社會大眾募款。在7月時,他來到了舊金山並受邀在瑪喜樂擔任秘書的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做見證,他分享了當時臺灣的醫療狀況、募款目的以及回臺以後要持續耕耘的宣教以及醫療。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聽到謝緯想在埔里籌建一所專門治療肺病的醫院,瑪喜樂當場慨然解囊,捐出了325美元。因為她有個好友年紀輕輕就因為肺病而過世,所以對於肺病一直相當在意,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遠離肺病的困擾。而這場見證,埋下了日後她與謝緯醫師共事的契機。除此以外,她也回想起幼時聽到宣教士在海外宣教以及醫療服務的感動,於是她決心重拾書本。翌年,瑪喜樂進入加州護理專科職業學校就讀,並在一年後畢業取得學位。在這段期間,她持續的和已經返回臺灣的謝緯保持書信聯絡,她知道謝緯當初募款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已經完工,並持續服務當地。在持續為陌生的國度──臺灣禱告以外,瑪喜樂開始思索自己是否還能多做點什麼?於是,她決心如果有機會的話,想要親眼看看謝緯口中的臺灣究竟是什麼模樣。
1959年,瑪喜樂的母親在中風多年以後過世。在卸下長年照料母親的牽掛以後,她決定前往臺灣看看謝緯建立的療養院。
去臺灣,在現在看似簡單不過的事,在當時可以說是困難重重。瑪喜樂在詢問旅行社時,旅行社回應「不能去臺灣,因為他們正在和中國大陸打仗」。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力量,也或許當一個人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他。瑪喜樂意外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個旅行團要去日本、香港、臺灣等國家。於是,她果斷報名了旅行團,從美國的奧克蘭搭上飛機,先後經過夏威夷、關島、東京、香港等地,千里迢迢輾轉來到臺灣。她終於看到了謝緯口中的臺灣,看到了謝緯在埔里成立的醫院,同時她也看到了臺灣醫療的需要。在埔里,她發現有許多外籍人士在當地服務,深受感動,於是決心加入他們成為奉獻臺灣的一員。
在臺灣短暫停留以後,瑪喜樂返美處理私事以及變賣家產,除此以外還透過教會募集藥品以及衣物,1960年,她帶著她所準備大量藥品及衣物再次來到臺灣,加入謝緯在埔里醫療服務的行列,為臺灣、為醫療盡上一份心力。除了醫療以外,她也在埔里教授英文。
成立喜樂保育院
大約三年後,謝緯醫師打算在彰化二林建設醫院,於是在他的邀請下,瑪喜樂也跟著來到二林。在二林服務的期間,瑪喜樂有時也會跟著謝緯到鄉下義診。她注意到鄉下有許多小兒麻痺患者,他們不僅生活無力自理,如果家長沒有能力扶養,甚至還會疏於照顧,只能無力在地上爬行。在二林區教會捐地、德國教會捐款下,1964年11月3日二林基督教醫院正式開張,當天就有高達兩百多位小兒麻痺患者前往就醫。這些現象促使瑪喜樂想要成立機構照顧他們。
1965年8月,二林基督教醫院附設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成立。一開始收容了16位病童,由瑪喜樂照顧。因為資金和空間不足,瑪喜樂回到美國募款,後來獲得了世界展望會的協助,在1969年二林中西里二林國中對面購得2200多坪的土地,1970年喜樂保育院正式成立。

圖片來源:喜樂保育院
在喜樂保育院成立之初,人力、財力匱乏的情況下,瑪喜樂不得不校長兼撞鐘,身兼數職,除了行政管理以外,也還兼駕駛、清潔等各項庶務。隨著小兒麻痺在臺灣受到控制,喜樂保育院照顧的對象也開始擴大,開始照顧智能障礙與多障礙兒童。後來,還在二林的萬合地區成立新院區,提供成人以及老人照護等。

圖片來源:喜樂保育院

圖片來源:喜樂保育院
瑪喜樂長年在臺灣的服務陸續獲得許多榮譽與表揚,1970年獲選「彰化縣第十三屆好人好事代表」、1995年獲得第五屆醫療奉獻獎、1997年獲內政部選為「績優外籍宗教人士」、1998年獲得臺灣省政府授予「榮譽省民」、2000年獲頒紫色大綬景星勳章。

圖片來源:國史館

圖片來源:國史館
不過,早在1999年,年事已高的瑪喜樂就已經被診斷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在那之後她的身體逐漸老化衰弱,她在2005年時獲得第三屆總統文化獎。當時的她或許早已忘了她之前的豐功偉業。最後,2007年4月26日凌晨時,瑪喜樂在她一手創立的喜樂保育院中蒙主恩召,享壽93歲。

圖片來源:國史館
喜樂保育院的影響
在照顧院童時,瑪喜樂視他們如己出,以愛和耐心來訓練小兒麻痺患者生活自理,幫助他們復建,也協助他們學習一技之長,離開保育院的院童散落各界,有鐘錶店、庇護工廠、唱歌、畫畫、麵包店等,許多院童都很感念在喜樂保育院受到的照顧。
在二林地區,瑪喜樂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名人,大家會暱稱她「喜樂阿嬤」、「美國阿嬤」或是「美國媽祖」。

圖片來源:臺灣記憶
雖然保育院有自己的院區,但是瑪喜樂向來不讓孩子們自我封閉在院區裡,她認為院童遲早得走入社會,總是得和一般人群接觸,無論社區民眾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都是他們得面對的。早年,二林國中上課時有時候甚至會讓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喜樂保育院內寫生。除此以外,喜樂保育院也為二林人帶來就業機會,許多在喜樂保育院任職的員工都是二林當地人並長年在院內工作,直到退休。
在社會大眾對小兒麻痺認識有限的時候,可能對於喜樂保育院會比較排斥,不過隨著衛教知識普及,以及喜樂保育院在當地的長年付出,瑪喜樂成立的喜樂保育院現在已經是二林的象徵之一了。
雖然瑪喜樂已經離開了,不過她為臺灣所帶來的改變,仍然持續在發光發熱。許多院童因為感念瑪喜樂以及喜樂保育院,而以「喜樂」為名,甚至有當初的院童,將這份愛繼續傳下去,成立了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獲得幫助。

圖片來源:總統府
參考資料
1. 康原,《二林的美國媽祖-瑪喜樂阿嬤與二林喜樂保育院的故事》,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8。
2. 陳信惠,〈台灣的阿媽-瑪喜樂〉,《新使者》,65期 (花蓮,2001.08) ,頁碼27-29。
3. 〈我的喜樂阿嬤〉,《聯合報》(臺北),2007年5月12日,E1版。
4. 〈喜樂阿嬤 走了〉,《聯合報》(臺北),2007年4月26日,A11版
5. 〈淚別喜樂阿嬤 總統贈褒揚令〉,《聯合報》(臺北),2007年5月20日,C1版
6. 〈安親班傳愛 行銷喜樂水餃〉,《聯合報》(臺北),2010年1月31日,B1版
7. 〈財團法人基督教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喜樂保育院> 首頁〉, https://www.joyce929.org.tw/,檢索日期:2021年4月16日。
8. 張肇烜,〈【仁醫心路】要讓身障孩子站起來!帶著海口腔ㄟ瑪喜樂阿嬤〉,https://www.peoplenews.tw/news/df314b3b-6224-4f1f-ab11-d81eba8ce299,檢索日期:2021年4月16日。
9. 楊雅橘,〈為愛而生: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的故事〉https://www.nsocws.tw/%E7%91%AA%E5%96%9C%E6%A8%82/,檢索日期:2021年4月16日。
10. 〈伯立歐小兒麻痺&愛加倍庇護工場〉,https://www.joyce-agape.org.tw/about/2.htm,檢索日期:2021年4月16日。
11. 蔡育豪,〈二林鎮「美國媽祖」瑪喜樂 為身障孩童無私奉獻半世紀〉,https://www.peoplenews.tw/news/713a542d-7290-4699-8e70-f3b055300022,檢索日期:2021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