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社會領域

捍衛人權與公義的基督牧師───高俊明

基督教家庭中的活潑少年

高俊明,1929年6月6日出生於臺南的基督教家庭,家中排行第十二。身為一名基督教牧師,他的信仰與家庭的影響密切相關。祖父高長原為福建永寧人,因投靠姐姐而來到臺灣,意外聽到馬雅各醫生正在傳福音深受感動,便跟從馬雅各醫生一同研究聖經、唱聖詩,並成為傳道者,足跡遍佈木柵、白河、麻豆、新營、東部與澎湖等地。高俊明的父親高再得也對教會熱心服事,除此之外,他在臺灣尚未開設醫學院的年代,向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醫師習醫,考取日本政府的醫師,更改善了家中的經濟狀況。

圖1 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臺灣宣教師馬雅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小時候的高俊明活潑好動,與其到教會服事禮拜,他寧願偷偷摸摸地和朋友到臺南市運河釣魚,或是到朋友家附近「焢窯」烤蕃薯、抓蟋蟀。上學後,高俊明就讀於末廣公學校(今臺南市中西區進學國民小學),起初成績不錯,但因不愛讀書且到處玩耍,成績越來越差。在公學校四年的日子裡,高俊明看到臺灣學生犯錯受到體罰比較嚴重,感受到日本人對臺灣人的差別待遇。

圖 2 臺南市末廣公學校校內神社照片。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校園生活記憶庫」。

高俊明四年級時,姨丈蔡培火帶著另外兩位表哥到日本讀書,使高俊明心生羨慕,希望能與表哥們一同前往日本。然而,在校成績不好的他並未立即獲得家人的同意,最後在母親請求下才告成功。於是,11歲的高俊明便跟著蔡培火前往東京讀書。

圖 3 寄宿在東京蔡培火(中間大人)家中的孩子,右二為高俊明。
圖片來源:翻攝自高俊明口述,杜英助整理,〈早年的求學與經歷〉,《高俊明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17),頁39。

目睹戰爭殘忍,思索生命無常

在東京就讀小學五年級的高俊明發現,在日本教書的老師和臺灣的日本老師並不相同,非但沒有差別待遇,反而更關心自外地赴日留學的孩子,讓高俊明印象深刻。小學畢業後,高俊明報考三、四所中學接連落榜,最後只好就讀夜間學校。儘管家人不斷鼓勵高俊明認真讀書,不過真正使他奮發向上的契機,竟是因為高俊明發現班上其他同學大部分都是貧窮家庭的孩子,白天要做苦工賺錢,晚上才有時間讀書,這種情況使他深受感動,下定決心用功讀書。在經過一年的努力後,高俊明考上著名的教會學校───青山學院的中學部。

圖 4 高俊明在東京留學時期與家人的合照。
圖片來源:翻攝自高俊明口述,杜英助整理,〈早年的求學與經歷〉,《高俊明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17),頁41。

然而,高俊明就讀中學二年級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由勝轉敗,來自美國的轟炸機幾乎夜夜空襲日本,夜空被火海照亮,每日皆有民眾死傷慘重的消息傳來,樓房建築倒塌,更遑論戰爭前線軍人的死傷與後勤軍工廠的疲憊。為此,學校宣布停課,動員學生至軍工廠做工。

在那段日子裡,高俊明隨處可見一具具被炸死的屍體,放眼望去可說是人間煉獄的場景,引發他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高俊明除基督教信仰的聖經之外,也接觸佛經、「創價學會」的名著《成長的意義》,以及「無教會主義」內村鑑三的《求安錄》等,最後決心與家人一樣,追隨主耶穌的道路,認真聚會、禱告、讀聖經來求得真理與心中的安穩。

圖 5 提倡無教會主義的內村鑑三,是明治及大正時代的日本作家、基督徒和傳教士。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高俊明於隔年搭乘「大久丸」號返回臺灣。歸心似箭的他,直到回到臺南才發現家中因戰爭而破產,父親的醫院也在戰爭中被炸毀,全家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配著蕃薯籤度日。

為家鄉付出的熱忱與使命

儘管生活面臨許多困難,高俊明回臺後仍立即插班進入長榮中學初中部三年級上課。不過,由於政權的轉換,臺籍老師以半生不熟的華語上課,外省老師的口音又讓高俊明摸不著頭緒,他轉而透過日文閱讀眾多世界名著,例如托爾斯泰、基督教要義、《孤雛淚》與《大地》等世界文學、哲學與神學領域的作品,也認真參與教會活動。

高中畢業後,高俊明期許未來能夠創辦孤兒院,因而報考臺南神學院。除了因故鄉位於臺南外,臺南神學院上課使用臺灣話,能幫助從小以日本教育的高俊明更深入了解在地人的語言,而這項技能成為高俊明未來傳道時的極大助力。

圖 6臺南神學院時期的高俊明。
圖片來源:翻攝自高俊明口述,杜英助整理,〈早年的求學與經歷〉,《高俊明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17),頁55。

在畢業前一週,大多數同學已決定前往哪個教會,恰逢教會牧師來到班上招募原住民巡迴傳道的人力,高俊明幾經掙扎,最後決定為原住民巡迴傳道盡一份心力。

在結束四年的部落巡迴傳道旅途後,高俊明收到臺東關山鎮玉山神學院的邀請而前往任教。玉山神學院是專門培養原住民牧師的地方,高俊明自專任老師做到院長,帶領玉山神學院從原本快要倒閉的狀態,重新在花蓮壽豐鄉落腳,自行開拓土地、建立校舍。此外,為了幫助原住民洗禮,高俊明放棄對成為牧師的抵抗,一做便是十三年,更在此時期透過親戚媒妁,結識妻子李麗珍並結婚。

主張人權與公義的長老教會聲明

1970年,高俊明被選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總幹事,上任不久便面臨政治打壓的局面。由於基督教國際性最大的基督徒組織「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簡稱W.C.C)」在世界和平的考量下,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自教會入會,然而中國國民黨基於「一個中國」的政策,強烈要求臺灣長老教會退出W.C.C。雖然長老教會不斷說明基督教會的關懷普世的價值,終不得政府諒解,最後被迫議決退出。 隔年,聯合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會員席次,引起臺灣人民的恐慌。因此,長老教會基於不願被否定人權與公義的中共政權統治的立場,提出〈國是聲明與建議〉。

〈國是聲明與建議〉在1965年即著手規劃,由於《戒嚴令》與白色恐怖的限制下,高俊明時刻承擔被抓走的風險。他曾在房間裡聽到隔壁房間傳來前一晚自己與妻子對話的錄音,長老教會辦公室也時常有人前來詢問相關事務。最後,將〈國是聲明與建議〉傳遞到各個教會牧師手中,以牧師在聚會時宣讀內容以示公告。此舉無疑觸怒政府當局,臺南神學院的副院長彌迪理(Dany Beeby)牧師被要求離開臺灣,在美國華盛頓的黃彰輝等四位牧師則被列入黑名單。1975年,國民政府甚至以「推行國語」的名義率領臺北市警員強行進入教會沒收臺語羅馬字的新約聖經1638本,並查禁臺語聖詩,成為長老教會發布第二次聲明的契機。

圖 7 彌迪里牧師(中)被迫返回英國後,間隔18年後1996年獲准來臺訪問。
圖片來源:翻攝自高俊明口述,杜英助整理,〈長老教會與三次聲明〉,《高俊明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17),頁107。

第二次聲明乃基於政府對宗教自由的打壓,又正值美國總統福特訪問中國期間,因而發表宣言以示捍衛人權的立場,強調教會不僅要傳福音,更要關心人的尊嚴、人權與社會公義的問題。國民黨面對長老教會接連兩次的聲明,千方百計希望誘導高俊明離開臺灣,但他堅定立場,在臺灣完成使命。1977年,在臺美斷交的風聲下,長老教會再度發表第三篇聲明〈人權宣言〉,強調臺灣前途應由臺灣全體人民決定,且政府應面對現實,讓臺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人權宣言〉發表後,國民政府大發雷霆,凡是與聲明有關的牧師都已預寫遺書,做好隨時被槍殺的可能。

圖 8 發表〈人權宣言〉時,高俊明預先寫下的遺書。
圖片來源:翻攝自高俊明口述,杜英助整理,〈長老教會與三次聲明,《高俊明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17),頁122。

被捕入獄,以詩歌感化獄友

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國民黨逮捕黃信介、呂秀蓮、陳菊等相關人士,其中《美麗島》雜誌社的總編施明德卻突破重圍逃走。幾經波折後,施明德派人與高俊明聯絡,而高俊明對施明德為臺灣自由民主人權努力的理念深感認同,便安排施明德到友人家借住。然而,所有人都依序遭到逮捕判刑,高俊明在1980年4月24日返家後隨即遭到便衣警察逮捕,並前往新店看守所開庭審訊,以一套編排完整的劇本要求高俊明承認罪行,並負起主謀責任。

圖 9 新店看守所,今景美人權紀念園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進入獄中的他,面對生活的苦難與心靈的折磨,仍然勤唱聖歌、讀聖經與祈禱,宏亮的歌聲伴隨獄友苦悶的生活,因禍得福得以向獄友傳福音,也在獄中與先前一同關心社會公義而結識林義雄、呂秀蓮、陳菊等人相遇,並成為患難之交。在被關押4年3個月21日後,終於在1984年8月15日平反獲釋。

圖 10 高俊明出獄後持續關心社會議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出獄後的他,在完成長老教會的任期後,不僅創辦松年大學關心老人福利與身心健康,更組織疼惜臺灣促進會與國際幸福家庭聯盟,持續關注社會議題與推動兩性平權。直到2019年2月14日傍晚,高俊明以89歲的高齡因病於臺南的安養中心逝世。

參考資料

1. 高俊明、杜英助,《高俊明回憶錄:磨難苦杯下的信仰與實踐》,臺北:前衛,2017。

2. 王昭文,〈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新使者》雜誌第131期,2012

3.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台北:望春風文化,2001。

社會領域
  • 高俊明 Kao Chun Ming
  • 1929-2019
  • 臺南出生 From T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