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年少,立志服務故里
1963年,侯武忠生於澎湖縣馬公鎮(今馬公市)一個教師家庭。從小,他的個性便十分活潑好動,熱愛泡在環繞家鄉的海洋裡,享受澎湖的自然風光。進入馬公國小就讀時,正好由母親徐照滿擔任他的班級導師。擔任導師期間,亦師亦母的母親用心教導侯武忠,讓這位頑皮的小男孩終於收心,為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
升上澎湖唯一的高級中學───馬公高中後,由父親侯榮泉接手,擔任他往後三年的導師。不過,此時的侯武忠已不需父母特別管教,不僅在學期間自行保持優異的成績,年少的他更對家庭、故鄉產生極強的責任感。這份感情使侯武忠在1981年高中畢業時,決定以離島保送生名額進入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待學成後返鄉照顧家人、並為澎湖同胞服務。

圖片來源:侯武忠
在馬公高中念書時,侯武忠也與青梅竹馬的同學陳慧娟在同個學校相處、日久生情,確定關係的兩人畢業後一同前往本島的高雄市就讀大學。在異地互相扶持,並於1987年結為連理。此後無論侯武忠在哪裡,妻子陳慧娟都是他最堅強的後盾,返回澎湖後,侯武忠因工作型態無法久待他們在馬公的家,陳慧娟在自己於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的工作之餘,一肩扛起照顧家人的任務。

圖片來源:陳慧娟
派駐離島,守護千人健康
澎湖群島由九十座島嶼組成,如珍珠般散落在南北長六十公里、東西寬四十公里的海域,其中只有十九座有人居住。由於各島大小相差甚鉅,縣境內人口分佈極不平均,連帶影響了資源分配,澎湖的三間醫院和數十家診所多設於最大、人口最多的馬公市。
自醫學系畢業、受訓完畢後,侯武忠於1991年被分派至澎湖縣七美鄉衛生所擔任醫師,數年後轉任望安鄉衛生所醫師。由於醫療資源集中於臺灣本島都會區,澎湖僅有的設備、人力又多在馬公市,身為「二級離島」、距離馬公兩小時船程的七美鄉和望安鄉可說是離島中的離島、偏遠地區中的偏遠地區。在長年缺少醫護人力的這兩個鄉鎮期間,侯武忠都是唯一常駐當地的醫師,獨力承擔全鄉數千人的醫療需求。
此時,侯武忠已和妻子陳慧娟在馬公組建家庭,然而正因身為唯一一位醫師的責任感,他總是無法放下對鄉民的關愛,擔心若他離開島上太久,有人臨時發病或出意外便得不到協助。因此,長達數年的時間,侯武忠只在禮拜六晚上搭機返回馬公與家人見面,隔天一大早直接搭機返回工作崗位。
在七美工作期間,年輕充滿精力的侯武忠在為島民提供醫療協助的同時,也盡力執行衛生所另一項任務,即是以宏觀的角度觀察該地方全體住民的健康情況。在看診的過程中,侯武忠敏銳地發現當地居民罹患痛風的機率高於臺灣以及澎湖的平均值太多,並將他的發現通報給縣政府,並因此獲得臺北市和平醫院調派人力,支援對七美痛風患者的醫療。以後見之明來看,侯武忠熱心的舉措帶來和平醫院的協助,進而提升七美島全體居民健康,幾乎可說是未來政府為了平衡區域醫療資源差距,而規劃的「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IDS)之先聲。
隨後,侯武忠調任澎湖縣衛生局,擔任第一課長,支援「澎醫壹號」醫療船,開始到各二、三級離島幫居民看診,但大部份的醫生無法承受冬天強風吹襲下波濤洶湧的航行,所以除了當時的公務船長、船員,巡迴醫療的重擔幾乎都由侯武忠執行。

圖片來源:陳慧娟
不畏風雨,駕船巡迴行醫
1997年,侯武忠轉任澎湖本島北方的白沙鄉衛生所主任。雖然相較於七美、望安,白沙鄉的主要島嶼「白沙島」已相當靠近最繁華的馬公市,但白沙鄉內有為數眾多的小島,因為人口、距離等因素無法設立有醫師常駐的「衛生所」,而只會有配置護理師的「衛生室」。因此,白沙鄉衛生所的醫師們肩負重任,必須每週定時巡迴鄉內各島看診。侯武忠主要負責照顧分處白沙島東西側的大倉嶼、員貝嶼,有時也會代班擴及至吉貝嶼、鳥嶼等其他離島。

圖片來源:陳慧娟
想要往來於澎湖各小島,通常只能搭乘計程收費的交通船,我們可以將這種運輸工具想像為開在海上的公車。然而白沙島與大倉、員貝之間的海底地形錯綜複雜,易使船隻觸礁,使得交通船通常不在潮汐、海象不佳時營業。侯武忠的巡醫路線分為兩側,員貝嶼屬外海,大倉屬於內海,中間有中屯橋,退潮時從岐頭碼頭通過容易擱淺,漲潮時則需擔心桅杆撞到橋底,十分不便。
此外,小島居民靠海維生,常需要在退潮時分前往潮間帶撿拾魚蝦貝類,隨著潮汐不斷變動的島民作息,交通船固定的班次並不適合侯武忠醫師想配合居民所調整的尋醫安排。種種困難常使得醫師無法登島看診、或找不到病人,島上的病患也無法收到藥品等資源、甚至在急難時得不到及時救助。
思考著如何確保小島居民享有穩定的醫療服務,侯武忠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學會開船,方便自行出海看診。下定決心後,他向員貝嶼上一位老船長學習開船,花費一年時間終於出師、考取「動力小船」駕駛執照。
為履行每週需登上大倉、員貝兩島巡迴醫療的公務責任之外,侯武忠更想體恤島民隨潮退而作、潮漲而息的生活作息。他自掏腰包,請人建造兩艘船,分別安置在白沙島開往大倉、員貝的港口,配合島民時間就診,每週四天自行駕船出海看診,前往員貝島與大倉島各兩次探望村民。兩座小島的居民只要聽到村內喇叭響起:「衛生所放送:現在有村莊巡迴醫療,有需要的村民請多多利用。」便知道侯醫師來看他們了。

圖片來源:陳慧娟

圖片來源:陳慧娟
正是對離島醫療如此無私的付出,使侯武忠在2002年獲頒醫療奉獻獎。醫療奉獻獎是由立法院內的團體「厚生會」與衛生福利部合辦的獎項,旨在鼓勵、嘉獎為社會貢獻甚大的醫事人員。侯武忠得獎時,是該獎項首位未滿四十歲的受獎人。不過,即便在獲獎後一時之間吸引許多目光,他仍低調在白沙鄉服務,繼續開船巡迴行醫,與島民們建立深厚的醫病關係。這樣的日子一過又是15年。
執業期間,他密切配合政府推動的「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由臺灣規模較大的醫院或醫療中心統籌派遣醫療人員、資源前往偏鄉服務。侯武忠也常帶領前來實習、受訓的醫學生在島嶼間航行,讓他們實際了解當地居民的需要、體會離島醫師的生活,在這些將來的醫師心中種下為偏鄉服務的種子。

圖片來源:侯武忠

圖片來源:陳慧娟

圖片來源:侯武忠
壯志未酬,善舉傳遍全國
2017年2月,侯武忠接受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罹患胰臟癌末期。由於澎湖醫療人手不足,放不下的他仍留在白沙鄉衛生所服務,僅在假日時飛往臺灣本島接受治療,然而病情仍持續惡化。侯武忠執業多年來,多數時候都在外奔波,原本與太太商議退休後終於可以待在馬公陪伴家人,不料卻來不及實現。同年11月20日,侯武忠不敵病魔離世,享年僅54歲。
侯武忠過世後,總統府為肯定他對離島醫療的貢獻,特別頒布總統褒揚令。在告別式那日,更有無數的白沙鄉民前往馬公前來參與,只為送平時關心他們的醫師最後一程。僅管侯武忠離世,他的遺孀陳慧娟仍延續著他身前對澎湖鄉親關心,創設「關心健康發展協會」,持續地為澎湖鄉親服務。如今,侯武忠的兩艘船仍停在港口,靜靜地擺盪,看著他深愛的大海與故鄉。

圖片來源:侯武忠
參考資料
1. 厚生基金會醫療奉獻獎得主:http://www.hwe.org.tw/Html/WinnersPage?Id=106
2. 高醫報導彙整:https://sec.kmu.edu.tw/index.php/zh-TW/rss/1256
3. 中央通訊社,〈永別了~澎湖仁醫侯武忠 開船巡診身影成絕響〉https://www.cna.com.tw/project/cards/20171130-buchuko/
4. 蘋果日報,〈澎湖仁醫 慟 54歲癌逝 買船穿梭離島行醫20年 如活菩薩〉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71126/FDIH2B7LDYOH6IURCOL37RS2P4/
5. 澎湖縣關心健康發展協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PNtDH1G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