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科學領域

現代護理的基石───‌陳翠玉

少女時期,立志救助同胞

1917年2月9日,陳翠玉生於彰化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來自廈門,成年後來臺在日本殖民政府下的農業部門工作,母親則來自彰化當地的書香世家。七歲時父親感染傷寒,即使前往臺北帝國大學附屬病院(今臺灣大學附屬醫院)就醫仍不幸去世,只留下希望妻子養育兒女成人的遺願。藉著在廈門行醫的叔叔資助,母親得以獨力撫養七名子女成長、就學,一群小孩暑假時也會到廈門叔叔的醫院打工,讓陳翠玉從小與醫學結下不解之緣。

圖 1. 陳翠玉
圖片來源:Materialscientist

在廈門打工時,陳翠玉注意到環境的髒亂會影響居民身體健康,萌生鑽研公共衛生、以報答家鄉的念頭。在日治時期,臺灣島內的護理教學機構只有較為基礎的「看護婦養成所」,儘管前往「內地」(日本本土)留學通常是富裕人家的專利,手頭並不寬裕的母親仍願意全額資助陳翠玉念書,鼓勵女兒追夢。

圖 2. 陳翠玉畢業於彰化高等女學校
圖片來源:鞠園

自彰化高等女學校畢業後,陳翠玉於1937年前往東京就讀聖路加女子專科學校,主修公共衛生護理與助產士,她也是聖路加首位臺籍學生。聖路加女子專科學校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傳教士創辦,陳翠玉和她的校友們接受最先進的護理教育,除了基礎的英文、化學、物理、生理、解剖外,也專精兒科、婦產科、公共衛生等科目。1941年畢業時,即使因優異的在校表現受日本內地醫院的招聘,心繫家鄉的陳翠玉仍選擇返回臺灣服務,在臺灣總督府甫設立的公共衛生機構「保健館」任職。

圖 3. 陳翠玉是首位就讀聖路加女子專科學校的臺灣人
圖片來源:Chikuyama

返鄉服務,走過政權更迭

陳翠玉返回臺灣時,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作為日本南進基地,支援日本在南洋(東南亞)戰場的後勤,時時受到美軍轟炸。個性堅強、具執行力、且接受過專科訓練的陳翠玉臨危受命,擔任戰地醫療總指揮,負責訓練預備派遣至前線服務的戰地護士。除此之外,她發揮在日本所學的公共衛生專長,建立臺灣島內的公共衛生護士養成所,是讓全臺各地得以實施現代護理服務的重要人力來源。

二次大戰後,護理界菁英的陳翠玉依靠豐富的公衛經驗與優秀的外語能力,成為聯合國戰後救濟總署(UNRRA)在臺的重要夥伴。1946年,她轉任臺北保健館護理部主任,與UNRRA合作成立護理行政進修班,教導臺灣的護理人員現代醫療體系中的醫學知識。

圖 4. 聯合國戰後救濟總署(UNRRA)除了運送物資外,也派遣顧問協助臺灣產業改革
圖片來源:聯合國

陳翠玉也負責訂定戰後臺灣省的護理教育制度,從人才養成的源頭改變護理這門專業的功能與定位。她因為對臺灣護理制度優異的改革具顯著貢獻,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注。

1947年2月28日,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社會扞格不入,在一次緝煙衝突後,終於爆發全島性抗爭的二二八事件。在動亂期間,陳翠玉協助共事的外省官員藏匿。不料在行政長官陳儀暗中請調的軍隊來臺,大舉逮捕、處死在臺民眾時,某位先前與陳翠玉有齟齬的官員卻趁機將她列入槍斃名單。幸虧在其他同僚協助之下,陳翠玉離開臺灣前往上海暫避。之後獲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獎學金,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就讀護理教育學,是首位獲得學士學位的臺籍護士。

改革醫院,提升護士地位

1948年臺灣局勢平靜後,陳翠玉學成歸國,並於隔年應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之邀,擔任臺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今臺大醫院)護理部主任。當時,臺大醫院承襲日治時期的帝大傳統,院內每位醫生組成自己的團隊各自為政。此種制度雖然有助於醫師集中於專精的領域,卻易造成醫院行政的混亂與低效率。此外,由於當時臺灣對護士的職務無明確定位,許多護士只能負責清潔、膳食等雜務,不被視為醫療專業人員。

圖 5. 臺大醫院護校第一屆畢業,前排左一為陳翠玉校長
圖片來源:烏蔚庭/臺大校史館

陳翠玉到職後,大刀闊斧改革臺大醫院的行政體系,其中許多舉措成為臺灣醫療界沿用至今的慣例。首先,她將護士的管理責任收回護理部,建立「醫護平行」制度,讓護理人員直接受醫院聘用,有明確的考核方法和工作方針,臺灣護士從此成為獨立於醫師的專業醫事人員。

陳翠玉也將護士的班表從德日式的夜間值班制,改為英美式的三班制「白班、小夜班、大夜班」,透過降低連續工作時數保障護士休息的權利,也減少護士勞累造成照護失誤的風險。除了變革護理人員的管理制度外,她成立產房、嬰兒室、中央檢驗室、醫材供應室等專門化單位,將醫院繁雜的業務分門別類,空間、設備與人力集中管理,改善醫院的行政效率,更提升醫療安全程度。

除了上述的新措施,陳翠玉提出更多改革大計。有感於護理人力嚴重不足,她在1950年成立臺大醫學院附屬醫院附設高級護理職業學校(簡稱臺大護校),並擔任該校校長。這是臺灣首座高級護士職業學校,主要招收初中(相當於今日的國中)畢業生。

圖 6. 擔任臺大護校校長的陳翠玉
圖片來源:臺美史料中心

有留學經驗豐富的陳翠玉坐鎮,臺大護校可說是以日本、加拿大規格打造的教育機構。不僅以美加地區大學等級的護理系為準規劃課程,更邀請WHO派駐臺灣的護理專家擔任顧問。在臺大護校,學生除了學習生物學、生理學等護理基礎知識外,也必須修習公共衛生、精神醫學與臨床實習等專門課程。

1956年,為了增加護理師資與管理人員數目,陳翠玉與同仁規劃在臺大另外成立屬於大專等級的護理系。為了符合大學校系主任的學歷要求,她於隔年再度獲得WHO資助,前往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護理行政碩士。

圖 7. 陳翠玉為臺大護校學生舉行加冠典禮
圖片來源:烏蔚庭/臺大校史館

遠走他鄉,至死不忘初衷

1955年取得碩士學位的陳翠玉返回臺大籌備設立護理學系,卻陷入校內當時激烈的權力鬥爭。隔年,她遭敵對派系誣告貪污,並遭軟禁近三年。由於此時陳翠玉已在國際公衛圈小有名氣,此事立刻引起國內外護理、公衛界震撼與聲援。

即使最後在1959年被宣判無罪,她仍處在隨時被監視、逮捕的危險處境,因此決定接受WHO的邀請前往中南美洲擔任護理教育與行政顧問,協助當地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成為首位受WHO聘任的臺籍護士。在中南美洲生活的二十餘年間,陳翠玉擔任泛美衛生組織(PAHO)顧問,為當地各國制定公共衛生計畫、撲滅傳染病、訓練基層醫事人員,好學不倦的她也因此精通八國語言,融入當地社群。

圖 8. 陳翠玉晚年投身臺灣民主運動
圖片來源:邱萬興

在臺灣幾次被誣告的經歷,陳翠玉對中華民國政府極不信任。當她從 WHO 退休後,便無需遵守聯合國職員的中立原則,開始參與海外臺灣人團體的民主活動。即便在1986年她已年屆七十,仍然主導成立「婦女臺灣民主運動」組織,提升臺灣民主化運動中女性的地位,並以政治倡議、出版圖書、挑戰黑名單政策等方式,提升海外對臺灣政治情勢的關注,主張臺灣應成為如瑞士一般的中立國。陳翠玉的活躍受到情治機關注意,遭到中華民國政府列入黑名單 。陳翠玉感到十分憤怒,認為個人返鄉的權利不應被政府因政治因素限制。

「臺灣是我的故鄉,我們要回去,這是我們的權利, 我將以我的生命爭取這個權利。」1987年長達38年的戒嚴令廢除,隔年高齡72歲的陳翠玉為返臺參加民主人士首度在臺灣舉辦的第十五屆世界臺灣同鄉會年會,不惜輾轉波多黎各、美國、新加坡等國,手持美國護照試圖取得入境臺灣的簽證。長達一個月的返鄉之旅舟車勞頓,導致陳翠玉的身體過度勞累,在7月31日終於返抵國門後隨即被送往臺大醫院,不幸於她受邀在世界臺灣同鄉會作專題演講的8月20日與世長辭,享壽72歲。

「我出世時是日本人,現時是美國人,但我永遠是臺灣人。」身為臺灣首位護理學士、碩士,陳翠玉一手打造臺灣現代護理體系,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離鄉背井半生。即便如此,她仍然盡己所能,運用自身專業幫助世界,也在晚年高舉自己的政治立場,為臺灣的民主化全力以赴。

圖 9. 陳翠玉過世後,成為海內外臺灣人的代表人物
圖片來源:邱萬興

參考資料

1. 李錦容,《臺灣女英雄陳翠玉【修訂新版】》,臺北:草根,2009。

2. 范燕秋等,《現代醫學在臺灣【臺灣史論叢 醫學公衛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3. 婦女團體聯合會:http://www.natwa.org.tw/g_info.php?g_id=54

4. 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7d35937e-a397-463a-b10d-d4ae0d573178

5. 臺史博臺灣女人:https://women.nmth.gov.tw/?p=2007

6. 臺美史料中心:https://taiwaneseamericanhistory.org/blog/651/

7. 現代醫學在臺灣: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111

科學領域
  • 陳翠玉 Stella Chen Landauer
  • 1917-1988
  • 彰化出生 From Chang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