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苦家境,造就早熟少年
1934年7月8日,張昭鼎出生於屏東市一座菸酒專賣局職員宿舍,父親張士昆出身臺南漢學世家,成年後在屏東菸酒專賣局任職。母親沈金倉則是臺灣清治時期民變首領「鴨母王」朱一貴的後代旁枝,張昭鼎對自己與朱一貴的血緣關係頗為自豪,鴨母王的起義精神或許也影響了他未來對故鄉的熱愛與關懷。
好景不常,張昭鼎四歲時父親因病早逝,留下母親一人靠著販售菸、酒商品,獨力拉拔六名孩子長大,也因此養成張家孩子獨立自主、沈穩實際的性格。張昭鼎的童年大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下度過,除了在屏東仁愛國民學校接受小學教育外,他也在屏東長老教會的英文聖經班中學習英文,又在母親堅持下參加漢文私塾。密集而多元的學習資源為張昭鼎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讓他在年少時便能大量閱讀各國的科學、文學書籍。
二次大戰結束時,張家在屏東市的宿舍已被轟炸得殘破不堪。雪上加霜的是,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後,島內出產的物資均須送至正值國共內戰的中國大陸,致使通貨膨脹情形嚴重,張家在這場經濟危機中也難以倖免,墜入破產邊緣。即便如此,張昭鼎與幾位兄弟仍懷抱著上大學的夢想,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維持學業。1950年,張昭鼎自屏東中學初中部畢業後便前往臺北,一邊就讀建國中學夜間部,一邊在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擔任工友。

圖片來源:烏蔚庭
在臺大法學院工作期間,張昭鼎除了協助學院敲鐘、打掃等行政庶務外,還有另一項工作:看守與整理圖書館。在戒嚴時期,政府為了嚴格控制人民思想,許多書籍被列為「禁閱圖書」禁止販售、陳列,一般人難以取得。然而,這對身為圖書館員工的張昭鼎完全不是問題,他在工作時能自由地翻閱當時神秘的禁書,包括各種哲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左派小說,書中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生命的關懷也在此時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留學逐夢,反思故鄉現況
少年時期博覽科學、哲學書籍,張昭鼎立定了「推動臺灣社會進步」的志向。他認為要達成此一目標,必須透過廣泛的科學教育,以提升人民素質。因此,他夢想進入當時科學研究的重鎮:臺灣大學化學系。1953年,半工半讀三年的張昭鼎成功考上其第一志願臺大化學系,開始了他持續一生的學術生涯。

圖片來源:Richy Li
如此遠大的目標使得張昭鼎不敢停下學習的腳步,在完成學校課業之餘,他也抽空自學更高深的理論,以期追上世界科學的進展。追尋知識的過程中,張昭鼎喜歡找同伴一起討論、切磋,這個習慣讓他從求學開始便結識許多學界前後輩,往後三十餘年間,他的人脈可說遍佈整個臺灣科學界。
其中,與張昭鼎互相影響最深的朋友,莫過於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作為學長,張昭鼎和李遠哲在下課後與假期間常一起泡在宿舍和圖書館,自學熱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當時超出大學程度的先進領域。兩人除了彼此分享對科學的熱情外,更擁有共同的夢想:透過現代的科學思想改造臺灣社會。這份友誼不僅為兩人的學術生涯奠下堅實基礎,更使張昭鼎和李遠哲在二十餘年後成為臺灣推廣科學教育的黃金拍檔。
1957年畢業後,張昭鼎進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主修放射化學,這是當時臺灣唯一的原子能教學研究機構。取得碩士學位後,他獲得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源總署獎學金獎助,前往日本原子力研究所擔任研修員。在東京生活一年間,除了精進研究能力外,張昭鼎更經歷了當地為抗議首相岸信介強推「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而風起雲湧的示威遊行,震撼的景象讓他開始反思中華民國受壓制的言論自由。

圖片來源:日本政府「写真公報(1958年1月1日号)」
1964年,張昭鼎獲得宏博獎學金,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攻讀太空科學和宇宙化學。在那裡,他也看見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如何在個人自由與社會福利間取得平衡,社會得以照顧人民、保障人民自由,也堅定了張昭鼎為臺灣的學術、社會與民主自由貢獻心力的志願。1968年畢業後,他回到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專攻無機化學和放射化學。
返臺服務,推動科學教育
對當時的臺灣化學界而言,「放射化學」、「無機化學」等學問仍是十分陌生的領域,返臺任教的張昭鼎首度在臺灣的大學院校開設高等無機化學課程,可說是此領域在臺灣的拓荒者。張昭鼎主要關注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性質與製造,以及無機化學中矽、合金的製造,並跨足改良高溫超導體的製造過程。他的研究對臺灣核子醫學發展、能源電力供給、電子產業的研發影響深遠,達成了他年少以來藉科學研究改良社會的抱負。
除了個人的研究領域之外,張昭鼎也對臺灣的科學教育體制富有使命感。在清大任教期間,承襲了德國嚴謹的學風,他極力要求學生增進外語程度、以及自行設計實驗儀器的能力,不僅能與國際接軌,更希望學生透過大量閱讀、實驗增進研究所需的想像力。

圖片來源:張昭鼎紀念基金會
1970年張昭鼎獲選第八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1973年張昭鼎更擔任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出版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科學普及雜誌《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最初由留美的臺灣留學生社群號召創刊,1970年在臺灣的張昭鼎等人創立「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開始負責發行此刊物,張昭鼎為至今在任最久的董事長。在特務機關嚴格監視社團活動的1970年代,即便警備總部多次約談、檢查刊物,這些科學工作者仍秉持著「科學報國」的信念,透過刊物向讀者介紹世界與本土自然科學發展,讓理性思考、科學知識在故鄉臺灣生根茁壯。擔任董事長的二十年間,張昭鼎累積多年的人脈正式派上用場,不僅為基金會的財務營運四處奔走,也親自上陣參與雜誌文章撰稿和編輯,為雜誌社的行政運作與內容品質投注無數心血。

圖片來源:科學月刊官網
自1970年代起,張昭鼎便一肩負起科學界許多重責大任。除了《科學月刊》的發行外,他也於1979年接任清大化學系系主任;在1982年更受中央研究院之邀,擔任「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簡稱原分所)籌備處主任。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是由旅美的科學家浦大邦、李遠哲等人倡議成立,作為分子物理此一全新的研究領域在臺灣的學術重鎮。闊別超過二十年後,張昭鼎和李遠哲兩位老友再次合作,身為中研院院士的李遠哲四處倡議,人在臺灣的張昭鼎則負責繁瑣的籌備事務,他在十年間親力親為,從院所建築、儀器製作、到人才招募,逐步建構出當今臺灣首屈一指的化學、物理研究機構。

圖片來源:中研院院史網
即使他們共同籌劃原分所,也夢想一起改革中小學科學教育,這對摯友其實不曾真正共事過。1993年,身兼數職的張昭鼎氣喘發作去世,享年59歲。隔年,長年旅美的李遠哲終於返臺,擔任中研院院長。身後,張昭鼎的家屬與好友成立「張昭鼎紀念基金會」,透過設置獎學金、固定舉辦高中以上教育營隊與講座,繼承他培育科學人才的遺志,持續推廣基礎科學文化教育。

圖片來源:張昭鼎紀念基金會

圖片來源:科學月刊官網
參考資料
1. 林銘亮,《李遠哲最敬愛的朋友:張昭鼎的一生》,臺北:前衛出版,2014。
2. 張昭鼎紀念基金會:http://www.cctmf.org.tw/index.php?p=professor
3. 張昭鼎紀念基金會(舊版):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221001115/http://www.cctmf.org.tw/about/index.html
4. 科學月刊:https://www.scimonth.com.tw/index.aspx
5. 科學月刊五十年大全:https://smcase.ntu.edu.tw/SM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