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文學領域

以文字書寫現實──張文環

1909年張文環出生在嘉義梅山大坪。這座淺山的小鎮,與南投竹山一同被日本人認為有著全臺灣最貌美、繁盛的竹林,居民的生計大多仰賴竹子,並供應幾乎全島的竹筍、竹紙、竹材、竹罐頭等需求。由於家中擁有不少山林田產,且父親是竹紙廠的廠長,讓張文環從小衣食無虞,還能上書房讀書。

隨後,在市區讀公學校的日子深刻地影響了張文環,改變了他小時候「想當學校的老師,或能夠對雙親盡孝」的夢想,轉而於1927年負笈他鄉、前進東京。在日本岡山中學及東洋大學文學部就讀期間,他意識到自己對文藝的愛好,並如飢似渴地吸收知識,擺脫了過去書籍稀罕,所有手邊的文字作品如童蒙書、七俠五義、梁祝故事和歌仔簿都拿來讀的日子。

以《福爾摩沙》前進東京

(圖待確認)
圖1. 1931年,張文環東京求學時著學生服。
圖片來源:張玉園提供

闊別了家鄉,張文環在東京的日子,反而眷戀起梅山風景,並開始思索臺灣文化的精神內涵。與丈人同住的居所,成為他與友人來往交遊的場所,張文環也因此漸漸成為留日臺灣人間的核心人物。據友人劉捷表示,當時他們見面所聊的不外乎是日本及歐洲文學界的發展,以及故鄉臺灣之事,臺灣的文藝活動、作家的活動等。

在東洋大學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想面對現實生活考驗以真正凝視人生,張文環決定休學,更專心地面對文藝。在與王白淵、吳坤煌、葉秋木等人合組的地下左翼社團被解散後,抱持著「臺灣的文藝運動必須由我等青年之手開始做起」的信念,他在巫永福的建議下,在1933年成立臺灣藝術研究會,並創辦雜誌《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

圖2. 1939年,張文環於日日新報上的社論發表〈文藝 臺灣の演劇問題に就いて〉
圖片來源: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看似一步步走在嚮往的道路上,但張文環的心中,其實滿懷不為人知的茫然與拉扯。除了背離父母的期許,使他們不得不把沉溺文藝的兒子當作廢物而死了心,還時常為了籌募資金而搞得困窘不堪,起先為開設咖啡廳而花光父母寄來的生活費、典當家財,後來又為了支援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的運作,而一再拜訪顯達尋求金援。在《福爾摩沙》上,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落蕾〉;然而這份投注全部心力的雜誌卻銷量極差,出售的200本中就有150本退回,於是發行3期後便草草停刊。

1936年,眼前的道路終於柳暗花明,張文環以〈父親的臉〉獲選《中央文壇》小說甄選佳作,是繼楊逵後第二位在日本得獎的臺籍作家。這不僅讓島內出現「盛極一時的迴響」,也為他打了一劑定心針,並開始認真思考文學創作之路,不再只是抱持著「想要報告臺灣人的生活」的心態。

(圖待確認)
圖3. 1936年6月,張文環(後右二)與「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同人合影於東京。出席者有顏水龍(前右二)、劉捷(前右五)、翁鬧(前右六)、吳坤煌(後左三)等。
圖片來源:張玉園提供

漫長的返鄉之旅

隨著戰爭逼近,東京的情勢愈發緊張,張文環與友人也因官方掃蕩異議份子的緣故而被捕下獄,1937年出獄後紛紛回到臺灣。回臺後,也許是因為在東京時與臺灣新民報社的羅萬俥、吳三連等人有過幾次往來,又或許是與主持《風月報》的徐坤泉、陳水田曾經合作,使他獲聘為《風月報》的首任日文版主編。但後來因理念不合,僅三個月便求去。

直至張文環第一篇長篇小說〈山茶花〉造成轟動前,他輾轉於翻譯、電影工作間勞碌。這篇被形容為「張文環(前)半生的自傳」的小說,在《臺灣新民報》連載刊出時,除了學藝欄主編黃得時譽為報紙漢文欄廢除以來「臺灣新文學運動空白期」的結束,同為小說家的呂赫若更讚美「完全是源自生活能力、浪漫、體內沸騰的血,是天才的所為」。

聲名鵲起的他,再次萌生辦雜誌的念頭。一方面是不贊同西川滿《文藝臺灣》的風格,一方面是為了讓臺籍作家能有獨立的發表媒介,於是在陳逸松、三井物產的金援,以及中山侑、工藤好美、呂赫若和黃得時等人的響應下,張文環於1941年創辦了《臺灣文學》分庭抗禮,後來銷售量甚至遠高於《文藝臺灣》。為拋磚引玉,張文環當仁不讓地於雜誌上發表多篇取材自故鄉生活的短篇小說,一時間臺灣文壇又重新熱絡起來。

(圖待確認)
圖4. 1941年5月27日,《臺灣文學》創刊號。由張文環擔任發行人,一年發行四期。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文學館
圖5. 1939年,張文環(左)與呂赫若出遊時合影。
圖片來源:張玉園提供

但隨著戰事不斷擴大,同年張文環也未能倖免地被總督府招募進皇民奉公會。他自言之所以不敢推遲,是因為有過在日本被捕的經歷,使得在此際的特別體制下只能唯日本政府馬首是瞻。攏絡臺人只是第一步,皇民奉公會對文藝的統制才正要展開──首先是「臺灣文化賞」的頒發,得獎人分屬《文藝臺灣》的西川滿、濱田隼雄,與《臺灣文學》的張文環。原本順利平靜的文學盛事,孰知卻在臺北帝大教授工藤好美的一篇文評下,掀起糞寫實主義文學論戰的滿城風雨。

(圖待確認)
圖6. 1941年9月7日,《臺灣文學》同仁拜訪吳新榮,合影於小雅園。前排右起:巫永福、張文環、陳逸松、王井泉、黃得時;吳新榮為後排右三。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文學館

文藝的決戰時刻

工藤好美的評論,在抬捧臺籍作家的同時,又流露對於兩位日本作家的暗諷。後來,在當時文壇明星西川滿出面回擊之後,論戰急速升溫,幾乎捲入當時檯面上的所有作家。呂赫若氣得在日記大罵這是「文學陰謀家」的惡劣手段,而張文環則一再為己方撰文緩頰,將臺人的文學活動與皇民精神技巧性地混為一談,稱「我們孜孜不倦地努力體認日本精神」,努力避免無妄之災。

圖7. 1942年濱田隼雄、龍瑛宗、西川滿、張文環合照(由左至右)。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經過這場文學大辯論後,皇民文學的路線逐漸被確立。不久後,《臺灣文學》遭查禁,被《文藝臺灣》併為《臺灣文藝》。張文環、龍瑛宗等人先是被選為戰時思想文化委員會的委員,後來又與楊逵、呂赫若等一時之選的臺籍作家,被要求以戰爭後備勞動的臺灣人為題創作。1943年張文環以小說〈夜猿〉獲頒皇民奉公會第一回臺灣文學賞,故事以臺灣山林為背景,用四季遞嬗為敘事軸線,呈現孩童視角觀察到的人物群像,張文環小時在竹紙廠成長的生命經驗,也成為這篇小說的重要靈感來源。

然而,除了文學,官方對於娛樂產業的統制魔爪,也伸進了戲劇、電影、音樂中,例如陸續在各地演出宣傳皇民化的樣板青年劇。這樣的戲劇,當然無法滿足在日本留學時,曾接觸過最新潮劇場表演的張文環、呂泉生、呂赫若和林摶秋等人;1943年時,他們成立了厚生演劇研究會,意圖與當時主掌臺灣戲劇的松居桃樓比拚。

圖8.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圖片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首演的劇碼,即是改編自張文環一年多前的小說《閹雞》。這部呂泉生形容「演的是臺灣人的悲哀、臺灣人對生活的無奈」的作品,儘管官方有意阻攔,甚至查禁劇中配樂〈丟丟銅仔〉,但仍無法打擊此劇首演的轟動與廣泛回響。

在戰爭最激烈時,看似無可奈何、只能輸誠的作家們,仍不斷遊走在官方的底線。儘管必須服膺總督府,張文環仍努力藉由描寫民俗、地方風土,傳遞他心目中的現實,藉由鄉土與殖民者在暗地裡進行游擊。

二二八事件的陰影

35歲時,張文環舉家遷至霧峰,先後擔任皇民奉公會霧峰分會主事、大甲庄庄長。這段期間,他因協助林獻堂的事業,而有了更多與農民接觸的機會,對民眾的同情也表露在他的施政中。

戰後,除了督導地方鄉鎮、發表多篇有關土地問題的諫言之外,張文環也試圖達成更積極的成效,於是在1946年投入選舉,當選臺中縣參議員。因為在議會中過於慷慨直言,一度「發出過激之言辭」,而在二二八事件後遭政府通緝;後來在林獻堂的保護與疏通下,才幸免於難。此後輾轉於能高署事務、臺灣省通志館的工作,並在羅萬俥的引介下轉往商業發展。

圖9. 1947年,張文環(前排左四)代理能高區署長。
圖片來源:埔里鎮立圖書館

曾熱心公共事務的張文環,在二二八事件後卻戛然無聲了數十年,幾乎封筆。這場鉅變對他後續的人生造成不可抹滅的陰影,摯友呂赫若等「所有文學的朋友都在那事件時慘遭殺害」,加上自己也曾因被檢舉而遭追緝,使他儘管沒死卻「每天都在做惡夢」,因而決絕地「發誓不學北京話,不用北京語寫作」。

一方面是心理因素的抗拒、養兒育女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或許也是自己對語言使用上的堅持;曾一再強調「先要征服語言的運用,不然就沒有表現的手法可言」的他,在漫長的歲月裡成了「跨不過語言的一代」。張文環在遺作〈地平線的燈〉中,曾這麼描寫戰後的時代(或多或少也影射著自己):「真是舉目所及一片茫然,無所適從⋯⋯精神上縱使有些餘裕,自己所指向的目標卻搖擺不定,一點辦法都沒有。」從1947年後的二十幾年裡,零零總總只有約五篇雜文發表。張我軍因而感嘆:「他的作家生涯卻從此擱淺了」。

後來轉往銀行業與旅館業發展的他,一度被人形容為「幫閒文學家」,使他難堪地向黃得時表示「您假如要把我向別人介紹的時候,千萬別說我是文化人,曾經寫過小說的,您只說我是做生意的人」。朋友來訪時,用日語聊的也只是年輕的經歷、「臺灣文化和臺灣現實各種問題」;文學之於他,彷彿成為舊日的夢,被遺落在很遠很遠的過去了。

圖10. 1975年,張文環攝於日月潭大飯店內個人書齋。
圖片來源:張玉園提供

為臺灣人留下紀錄

1970年,在黃得時、黃靈芝與川端康成等人的激勵下,張文環才終於下定決心,拾起塵封已久的筆。當1975年新作《滾地郎》以日文發表時,距離他上一篇在1944年發表的小說,已經三十個年頭過去了,而當年意氣風發的壯年文學家也已臨垂暮。

自稱抱著要「替已死的朋友做些什麼」的心情而續筆的張文環,大抵也是為彌補「未能繼續文學與創作之途」的遺憾,而展開了「臺灣人三部曲」的書寫,企圖為日治末期到二二八事件中的臺灣人留下紀錄。他不只經常跟友人提及此計畫,還形容這三篇小說將是他人生中的代表作:「我還有兩部書未寫,以前寫的不是作品」。

跨越兩個政權,躁動的心靈卻始終難以安住的他,驀然回首卻突然瞥見了少年時的想望。作為被遺留下來的見證者,這位「徹底的寫實主義作家」,終至人生的最後一口氣,仍叨念著他未完成的三部曲。1978年因心臟病逝世,享年70歲。

參考資料

1. 《灌園先生日記》

2. 《吳新榮日記》

3. 臺灣總督府民政殖產局,《臺灣保安林調查報告:臺灣森林圖說明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殖產局,1915。

4. 林漢梁編,《竹山林業史誌》,南投:頂林林業合作社,2000。

5.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6. 陳龍廷,《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書寫:臺灣文學的跨界對話》,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

7.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

8.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9. 柳書琴、張文薰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6:張文環》,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10. 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11. 河原功著,張文勳、林蔚儒、鄭易儒譯,《被擺布的臺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2017。

12. 張文環著,廖清秀譯,《滾地郎》,臺北:鴻儒堂,1976。

13. 張文薰,〈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作為文本的可能〉,《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

14. 李若文,〈嘉義郡小梅庄產業活動之研究〉,《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十五華誕論文集》, 2003。

15. 石婉舜,〈「厚生演劇研究會」初探〉,《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2期,2000。

16. 石婉舜,展演民俗、重塑主體與新劇本土化──1943年《閹雞》舞臺演出分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2期,2016。

16.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7. 張雅惠,《賴明弘及其作品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8. 王秀如,《戰後臺中縣地方派系與地方發展──以縣議會為中心(1950~ 1994)》,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7。

19. 鄭紹敏,《戰後跨時代作家的臺灣餘生錄──張文環《地に這うもの》與龍瑛宗《紅塵》合論》,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0. 杜昀玶,《女性、山村、國策:日治後期張文環的文學活動(1940–194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21. 張文薰,「フォルモサ」,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08/,瀏覽時間2020/08/29

文學領域
  • 張文環 Chang Wen Huan
  • 1909-1978
  • 嘉義出生 From Chi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