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藝術領域

臺灣本土音樂的墾荒者──張福興

早在日本殖民臺灣的前三十年,西洋音樂已隨著傳教士的到來在臺灣紮根播種;也由於西洋音樂的引進與教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臺灣的西洋音樂,充滿濃厚的宗教色彩。

日本治理臺灣後,在臺推行現代化的學校教育,將音樂納入學校教育的一環,系統性執行西式音樂教育,使臺灣西洋音樂的發展,躍入新的里程碑。此外,因國語傳習所和公學校在課程安排上皆有音樂科目,所以日治時期培育臺籍教師的師範學校,遂成為教會之外,另一個培養西洋音樂家的園地。

歷經清代、日本與國民政府三代政權更替的張福興,他的音樂生涯與臺灣早期西樂發展緊密相關,可謂臺灣西樂的民俗音樂學家與音樂教育先驅者。

圖 1. 張福興,約1922~1923年間擔任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教諭時留影。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典藏,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初露音樂頭角:第一位留日官費生

1888年2月1日,張福興出生於竹南郡頭分庄(今苗栗縣頭份鎮)。出生於清光緒年間的他,自幼便展現不凡的音樂天份,五歲時無師自通學會胡琴,母親戲稱他的琴音為「蚊聲」,街坊鄰居對此津津樂道,稱他為音樂天才。

甲午戰爭爆發,臺灣政權易主,年方七歲的張福興開始接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現代化學校教育,成為頭份公學校的學生。1903年,是張福興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這一年,讀完公學校補科後,他考上當時臺灣人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師範部,張福興的音樂天份也在此時日漸展露。

由於公學校教師必須指導唱歌課,因此國語學校師範部也有開設音樂相關課程。張福興投注大量閒暇時間鑽研風琴等樂器演奏,並屢次在校內活動如「校友會音樂會」中登台演唱、演奏,他所表現出的音樂才華,也吸引了學校老師的注意。

當時臺灣人受日本教育體制所限,沒有高等、專業的音樂學校可讀,有志於深耕音樂的學生,多選擇前往日本留學。張福興於音樂展演上的優秀表現,使他獲得國語學校校長的推薦,提請總督府同意讓他以「官費生」身份前往東京深造音樂。於是,1907年,張福興進入東京音樂學校就讀,學習風琴與小提琴,開啟他的留學生涯。

異地的留學生涯並不輕鬆,張福興為了補足官費補助有限、無法購買樂譜的遺憾,於空閒時間一筆一畫抄寫練習所需的樂譜;而終日在家練習歌唱與演奏樂器,也頻頻引來左鄰右舍的不滿,甚至因此常常遷居、居無定所。

1910年,張福興順利克服在外留學的種種困難,於東京音樂學校畢業回臺,於母校國語學校擔任音樂科助教授,開啟長達十六年的杏壇人生。

投身西樂教育及推廣

回到臺灣的張福興致力於音樂教育工作,除了教授正規音樂課之外,也額外撥出時間訓練樂隊、指導學生,更積極參與各項社會音樂活動,應公、私立組織之邀參加音樂會演出,如1915年在始政紀念音樂會中表演小提琴獨奏。

圖 2. 張福興(左一)在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創校二十二週年紀念音樂會」中,以小提琴為該校學生獨唱伴奏。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典藏,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圖 3. 張福興(右一)與私塾弟子合影。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典藏,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對張福興而言,推廣西樂不應局限於學校教育,必須透過各種方式提升民眾對西洋音樂的認識。1916年,「臺灣音樂會」成立,旨在普及臺灣人民的音樂素養並提升音樂教育水準,張福興義不容辭接下該會講師職位,教授鋼琴、小提琴、風琴等多種樂器。1920年,他和弟子一同創立業餘演奏團體「玲瓏會」,集結各界熱愛音樂的人士定期聚會、舉行發表會。

身為領官費至日本留學習樂的臺灣音樂家,張福興十分掛心臺灣音樂界的發展,不曾或忘自己肩上擔負的的責任──為臺灣的西洋音樂開疆闢土。1910年,剛從日本留學回臺的張福興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張福興氏音樂談〉一文,談到他對於臺灣音樂的看法:

雖然社會之進化,音樂亦因之而進化,社會之退步,音樂亦因之而退步。顧我臺歌謠樂界,殊不勘聞,蛙鳴蟬噪,聒聒然不堪入耳。……西洋人無論屠沽走卒,賣萊厮養,皆具有音樂常識……其餘精神上之快樂,無形的之向上,不待問矣。

文中流露出他對臺灣傳統音樂的批判之意,當時深受近代化音樂教育洗禮的張福興,與同時代許多接受日本教育的知識份子相同,都認為臺灣應追求西化改革與進步思想,包括音樂之路也是如此。

到了1920年代,張福興的看法開始有所轉變。1923年,他在《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臺灣固有音樂的振興、張福興氏的抱負〉一文,認為搜集、整理臺灣本土音樂才是臺灣音樂工作者的務實之道,不再一味提倡「啟蒙」,而增添更多「本土」的色彩,試圖在西化與臺灣鄉土文化中取得平衡。

無論對臺灣音樂的看法如何改變,始終不變的,是張福興對於臺灣音樂界深刻的關懷之情。

採集保留傳統音樂創作流行小曲

逐漸重視臺灣傳統音樂元素的張福興,認為應該將臺灣音樂、西洋音樂與日本音樂合而為一,打造出「具有西洋風味的臺灣音樂」,走出臺灣自己的音樂之路。這樣的理念,體現於張福興對臺灣民間音樂的採集與整理上。

1919年,張福興於花蓮港廳參加音樂講習會時抽空拜訪各原住民部落,對原住民的樂音及音樂天賦讚嘆不已,開始對原住民音樂產生濃厚興趣。3年後,他接受臺灣教育會的委託,前往日月潭調查水社原住民音樂,每日到水社中聆聽杵音與杵歌,將之記錄為樂譜,而後採集的歌譜以《水社化蕃杵の音と歌謠》為名,編入臺灣教育會編纂發行的《蕃人の音樂第一集》。

圖 4. 張福興採集之日月潭原住民杵音歌謠樂譜片段。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典藏,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除了訪查原住民樂音之外,張福興也致力於研究臺灣傳統民間音樂,搜羅臺灣各地的歌謠與童謠,並出版臺灣民間音樂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的《支那樂東西樂譜對照女告狀》,對漢文化音樂的推廣大有助益。

圖 5. 張福興出版臺灣第一本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的《女告狀》樂譜片段。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典藏,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此外,他還希望具有臺灣元素的樂曲能搭上當時流行的音樂風潮──唱片。大正時期,臺灣人開始流行將「聽音樂」作為休閒娛樂,日本唱片公司及留聲機製造商紛紛進駐臺灣,其中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最為知名。

圖 6. 1930年代古倫美亞唱機唱片公司的廣告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34年,日本勝利蓄音器株式會社(勝利唱片公司)邀請張福興製作臺灣本土的音樂唱片,為了讓臺灣音樂更加廣為流傳,他成為勝利唱片公司的首任在臺文藝部部長。這段期間,張福興的創作能量與日俱增,他創造出介於西洋流行歌與臺灣傳統樂曲間的「流行小曲(新小曲)」,以漢式風格為主,融合西洋音樂伴奏,代表作為廣受歡迎的〈路滑滑〉。另外,他也改編原住民歌謠發行〈臺灣日月潭杵音及蕃謠〉及〈打獵歌〉等多張唱片,期待藉著唱片這種流行媒介,使本土音樂傳唱不絕。

隨著日本結束在臺殖民統治,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時代更迭,張福興逐漸步入老年,淡出樂壇。晚年的張福興因女兒過世,轉而進入宗教音樂的世界,即便如此,他依舊花費許多力氣採集佛曲,終身不倦於臺灣音樂的採集與教育,直到1954年去世。

綜觀張福興的人生,於學校教育貢獻己力、作育音樂人才,在眾多場合演奏樂音、提升民眾音樂水準,採集臺灣民間樂曲、進行各項音樂嘗試,成為臺灣音樂的墾荒者。

參考資料

1. 盧佳君,2003,《張福興:情繫福爾摩沙》,臺北:時報文化。

2. 陳郁秀、孫芝君,2000,《張福興:近代臺灣第一位音樂家》,臺北:時報文化。

3. 林瑛琪,2010,《台灣的音樂與音樂家》,臺北:台灣書房。

4. 陳郁秀,1998,《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臺北:時報文化,1998。

5. 林太崴,2015,《玩樂老臺灣:不插電的78轉聲音旅行,我們100歲了!》,臺北:五南圖書。

6. 王櫻芬,2008,《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

7. 連憲升,〈「文明之音」的變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臺灣史研究》16:3(臺北:2009)。

8. 《臺灣日日新報》

藝術領域
  • 張福興 Chang Fu Hsing
  • 1888-1954
  • 苗栗出生 From Mia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