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藝術領域

舞動臺灣的藝術家──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出身嘉義縣新港鄉的書香之家。祖父以詩文書法聞名鄕里。留學東京的父母親喜好文學藝術,家裡有許多中日文書籍、名家畫冊,與古典音樂唱片。這樣的環境啟蒙了林懷民日後在藝術上的發展。

五歲迷上舞蹈 家人要他考上臺大

五歲,父母帶他去看芭蕾舞電影《紅菱艷》。這部片子林懷民前前後後看了許多遍,從此迷上舞蹈,在家裡蹦跳打轉。但舞蹈絕不可能是林家長子長孫的選項。那些帶他去看電影的叔叔姑姑沒有一個不上臺大,父母對他的期望只有兩個:考上臺大,長大為社會做出貢獻。

十一歲,林懷民考上臺中一中。他不喜歡背書考試的生活。他讀小說,看到手癢,動手寫。初三,第一次投稿,就被聯合報副刊採用了。他瞞著家人,把稿費拿去學舞。

高中三年,他持續寫作,聯考前兩天還在寫小說。這使他成為第一個沒考上臺大的林家子弟。然而,十七歲到台北讀政治大學法律系,當時最暢銷的皇冠雜誌就跟他簽下了基本作家合同。

因為不喜歡背法律條文,大二,林懷民轉進新聞系。1969年,當完兵的林懷民出版「蟬」,文壇矚目,轟動一時。這本刻劃冷戰時代台北苦悶青年的小說集是罕見的長銷書,2019年誠品書店特別推出「蟬」初版五十周年的紀念版。

圖 1. 努力寫小說的新聞系學生(1967)攝影 龍思良

在艾荷華起舞 返臺服務社會

新書出版沒多久,林懷民赴美,到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進修。不久,他應邀轉學艾荷華大學,参加「國際寫作計劃」。出席各國作家研討的活動之外,他進英文系的「作家工作坊」攻讀學位,同時到舞蹈系學現代舞。

那年,他二十三歲,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習舞一個多月後,林懷民編出生平第一支舞作,老師很欣賞,安排在劇院演出,也邀他參加舞團在艾荷華州的巡演。

暑假,他到紐約打工,拿賺來的錢去瑪莎.葛蘭姆現代舞校上暑訓班。他知道自己太晚學舞,不可能成為職業舞者,但是跳舞真開心啊,留著長髮的林懷民在紐約街上蹦蹦跳跳,等公車時便把腳掛在欄竿上拉筋。

六七十年代,歐美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年輕人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林懷民深受感染。

1971年十月,臺灣被迫退出聯合國。1972年,林懷民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回臺灣。他想参加社會,服務社會,「做什麽都行」。

二十五歲的林懷民由西語系和新聞系合聘,成為政治大學最年輕的講師。他也應邀到文化學院舞蹈系教現代舞,學生很用功,想表演。臺灣人喜歡舞蹈,街頭巷尾舞蹈社林立,卻沒有職業舞團,林懷民決定為學生成立一個舞團:「美國人有的,我們也要有,即使不比他們好,至少要跟他們一樣好。」

圖 2. 在紐約學舞的林懷民(1972)

創辦雲門舞集 為全民起舞

1973年,沒有專業舞蹈經驗的林懷民衝動地創辦了「雲門舞集」。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華人社會第一個現代舞團。

「雲門」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祭典大舞。林懷民以這個古老的舞名作為舞團的名字,期待創作出源於自身文化的舞作,而不是西方現代舞的模仿品。同時,他告訴媒體,雲門最終目的是要「為全民起舞」。

因為這樣的召喚,雲門舞集的台北首演,在中山堂連滿兩場。創團時,林懷民認為自己是半路出家的外行,兩年後就可以把舞團交給舞者們。沒想到,這一啟動就是四十六年。那是不斷學習,進步的漫長歲月。

從自己的文化找材料,1975年的《白蛇傳》以現代手法詮釋民間故事,獲得熱烈好評,奠定現代舞在臺灣的觀眾基礎。1978年的《薪傳》以拚搏的精神刻劃漢族先民「柴船渡烏水,唐山到臺灣」的奮鬥歷程。

十二月十六日,《薪傳》首演那天,恰逢臺美斷交,民心激盪,六千觀眾湧進嘉義體育館,含淚擊掌吆喝,與扮演先民的舞者齊心共渡生命中的「黑水」,在終場時起立狂烈歡呼。《薪傳》巡演臺灣各城,在時代的轉捩點,安慰,鼓舞了整個社會,也不斷受邀出國訪演。全本《薪傳》全球演出129場,其中《渡海》等段落獨立演出341次。

1979年,雲門首度赴美,紐約時報讚賞:「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方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

1981年,舞團赴歐巡演90天71城73場。那是異常艱難的旅程。八十年代,臺灣商人全球奔波,尋找商機,帶動經濟起飛,雲門舞集也在國際舞台上為臺灣奮鬥。

圖 3. 薪傳(1978作品)攝影 劉振祥

舞蹈可能是乞丐的行業  雲門暫停

八十年代,縣市文化中心尚在建造,雲門在各地體育館或操場搭台演出。1980年創立「雲門小劇場」,培訓舞台技術人員,一連三年,雲門「藝術與生活」系列,把兩百多場各類藝術活動送到社區和校園,讓觀眾免費欣賞。

1983年,林懷民應邀創辦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專業訓練與社會關懷是創系的關鍵精神。他邀聘國內外頂尖的老師訓練學生,更遠赴山區求得部落長老的許可,安排老師指導原住民歌舞文化。他也把期末公演搬到學校和民眾活動中心,為學生,居民和清道夫演出。今天北藝大畢業生不只是臺灣舞蹈界的中堅,也參加歐美一流舞團。

創辦雲門時,林懷民的父親告訴他:「舞蹈可能是乞丐的行業。」

從創團第一天起,創作與募款是林懷民必需長期面對的挑戰。出任舞蹈系主任後,他過著蠟燭兩頭燒的日子。1988年,他宣布雲門暫停,出國遊學。

1990年,回到臺北的第二天,一位計程車司機問他,雲門為何暫停。林懷民告訴他,表演藝術是人力密集的產業,票房收入無法支持團隊營運。政府對表演藝術的補助稀少,民間捐款風氣仍待開發,舞團十五歲了,他仍然無法解決財務困境。那位司機表示瞭解,但提醒他,每個人,每個行業都有難處。告別時,他鼓勵林懷民:「臺灣需要雲門舞集!林先生加油!」

復出上層樓  雲門成為臺灣的名片

林懷民感到羞愧,覺得自己背叛了出發時「為全民起舞」的諾言,也辜負了社會的期待。1991年,雲門復出,在雲門基金會董事的支持下,林懷民發展出獨特的舞蹈語匯,編出更上層樓的作品。

他在劇院設置水汪汪的荷池,重新詮釋屈原的《九歌》;《流浪者之歌》裡的舞者與三噸半的黃金稻穀共舞;《家族合唱》透過老照片的投影,輓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犧牲者;在巴赫大提琴樂音裡,《水月》以明鏡流水舞影渲染「鏡花水月」的境界;從書法美學延伸出《行草三部曲》;《關於島嶼》以萬千漢字組合的投影作背景,反思臺灣歷史………

圖 4. 九歌(1993作品)攝影 劉振祥
圖 5. 流浪者之歌(1994作品)攝影 游輝弘
圖 6. 水月(1998作品)攝影 劉振祥
圖 7. 行草(2001作品)攝影 劉振祥
圖 8. 關於島嶼(2017作品)攝影 許斌

這些舞作因受歡迎,再三重演,成為臺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也贏得國際高度讚揚。法蘭克福匯報說,雲門是「世界一流舞團」。紐約時報表示,雲門「把一個國家呈現到全世界」。

圖 9. 「流動跳躍的臺灣象徵」紐約時報全版報導雲門(2015)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世界最重要編舞家之一」的林懷民獲獎無數,包括法國文化部的「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以及時代雜誌的「亞洲英雄」。2013年,聯合國國際劇場組織邀請林懷民到巴黎,在「國際舞蹈日」慶典中,代表全球舞蹈界發表獻辭。

然而,林懷民和舞者最嚮往的觀眾仍然是臺灣的鄉親。雲門深入社區,校園和部落表演,甚至在臺東池上稻田裡搭台演出《稻禾》。1992年起,雲門在企業贊助下,每年夏天在不同的城鄉舉辦免費的大型戶外公演,每場觀眾數萬。外國媒體說,這是「地表最大的舞蹈活動」。演出時,觀眾秩序井然,散場不留一張紙屑,不僅啟動臺灣戶外公演與轉播的風氣,也建立了廣場聚會的典範。

圖 10. 雲門戶外公演的觀眾(2019)攝影 劉振祥

雲門劇場開幕 傳奇繼續舞動

2008年雲門八里排練場意外火災。社會大眾發現,這個被稱為「臺灣重要的國際名片」的舞團原來一直在違章的鐵皮屋裡工作。四千多筆民間捐款助成雲門建造自己的家。2015年,矗立淡水小丘的「雲門劇場」竣工開幕,奠定舞團永續運作的基礎。

2019年,雲門獲頒英國國家舞蹈獎的「最佳團隊獎」。年底,72歲的林懷民從雲門藝術總監的職位退休,交棒年輕舞者。那年七月,將近五萬民眾湧進臺北自由廣場,觀賞「林懷民舞作精選」,跟他告別。

一位年輕的雲門觀眾留言:「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成為他那個時代的傳奇。

林懷民走下他從零開始打造的舞台。但他所創造的傳奇繼續在臺灣舞動下去。

藝術領域
  • 林懷民 Lin Hwai Min
  • 1947-至今
  • 嘉義出生 From Chi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