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文學領域

臺灣文壇的浩蕩大河──鍾肇政

1925年1月20日,鍾肇政出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九座寮(今桃園龍潭九龍里)的客家庄,排行第六,是家中的獨子。鍾肇政的父親鍾會可是日治時期公學校的資深老師,家中經濟不虞匱乏。母親吳絨妹則是望族出身的女性,再加上上頭有五個姊姊,使鍾肇政在童年時期備受呵護。

圖 1. 龍潭教會早期信徒合照,鍾肇政是後排左五。
圖片出處:鍾仁嫻女士提供

1929年,全球經濟不景氣,鍾肇政的父親也受到波及。由於資歷深、薪水高,其薪資相當於兩位新任教師的費用,因此受日本政府的施壓而被迫離職。失去教職的父親,經友人介紹而舉家遷居大稻埕,擔任經營福州杉店的雇員。身處福佬地區的社群,語言學習能力高的鍾肇政很快地就學會福佬話,與同學一同玩耍。

1932年,鍾肇政八歲時全家搬回龍潭老家居住,他也自桃園公學校轉往龍潭公學校就讀。此時重返客家庄,鍾肇政的客語已然生疏,一口流利的福佬話反而成為同學們的笑柄,稱呼他為「福佬屎」,還笑他「福佬屎,吃雞屎」。如此「非我族類」的標籤對於當時的鍾肇政來說,無疑是一種衝突與創傷。無奈家中長輩忙著經營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狀態,於是鍾肇政開始努力學習客家話,尋找對外連接的通道。與此同時,他也開始探索陪伴自己的方法,因此與文字結緣,甚至一股腦兒栽進日文雜誌的世界。

圖 2. 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為鍾肇政文學創作的地方與臺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現已成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圖片來源:鍾延威先生提供

艱辛的求學歷程

自公學校畢業後,鍾肇政曾報考公立學校但未上榜,最後進入淡水中學校(今私立淡江中學)就讀。在淡水中學校求學期間,由於校方對臺灣人的歧視與嚴格的管教,使他過得並不快樂。在畢業前最後一年,又因受到同學的連累而遭到無期停學的處分,雖最後准許復學,卻得到「丙等」的操行成績。畢業後,鍾肇政報考高等專科學校落榜,回到家鄉擔任大溪宮前國民學校的代用教員。他的人生經歷雖然坎坷,不過這些養分都成為他在創作上的豐富題材。

圖 3. 中學三年級時的鍾肇政,時年17歲
圖片出處:《鍾肇政集》

鍾肇政擔任代用教員不久後,日本政府由於戰爭情勢緊迫而擴大徵兵,同時增設「彰化青年師範學校」培養軍訓人員。不希望被徵調的鍾肇政,立刻辭去教職報考師範學校,並且順利考上。不過,鍾肇政並不習慣青年師範學校軍事化的訓練。苦悶之餘,他在好友的推薦下開始閱讀世界名著,諸如盧梭《懺悔錄》等著作,成為他的文學啟蒙。然而,該來的還是躲不過,鍾肇政終究受到徵召,並在兵役期間得了瘧疾,服用藥物後,因藥物副作用造成聽力的損傷。

戰後,鍾肇政考上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卻僅僅就讀兩天便輟學。除了聽力問題外,教師授課的內容偏向四書五經而非現代文學,也使鍾肇政決定回家自修苦讀。在教書之餘自學中文的他,起初仍舊以日文撰稿,而後再翻譯成中文,但慢慢地,在不斷練習之下,能以流利的中文寫作。

圖表 4. 鍾肇政長篇小說《魯冰花》被翻拍為電影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

以〈婚後〉一文問世 正式進入文壇

1950年,鍾肇政與同鄉三坑村的張九妹結婚。張九妹勤儉幹練,婚後第二天便代替婆婆處理一切家務,這讓鍾肇政深感佩服,並寫下〈婚後〉一文。他將〈婚後〉投稿至《自由談》雜誌,結果不僅獲選刊登,更被放在當版第一篇。此後,鍾肇政更寫下著名作品如長篇小說《魯冰花》、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以及《臺灣人三部曲》等,描繪出臺灣人民生活的情感面與現實面。所謂的大河小說,譯自法語roman-fleuve,臺灣文壇始見於葉石濤《臺灣文藝》,他認為「凡是能稱的上『大河小說』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

《魯冰花》是鍾肇政第一部獲得發表的小說,1960年開始在《聯合報》副刊連載,故事描述了臺灣鄉村的貧富差距,以及偏鄉教育所面臨的難題。故事描述一個成績不好的小學生古阿明,他有著極高繪畫天賦,卻難以被師長認同,唯一重視他的老師,在學校體制下也無力幫忙,最後以令人心酸的結局收尾。該篇小說在1989年改編成電影,場景多取自鍾肇政生活的龍潭,成為許多臺灣人的共同回憶。

陳芳明教授曾道:「他的小說,讓許多被壓抑的日據殖民經驗釋放出來;亦即異族統治下的苦悶、羞辱、損害是如此真切地發抒於故事情節中,縱然作品並非完全依據事實,甚至還滲透了許多虛構,但他的發聲竟是強悍而充滿自信。」鍾肇政不僅是首位開啟臺灣大河小說的作家,也是帶動其他作家繼續投入大河小說寫作的先聲。

圖5. 陳芳明與鍾肇政(右)
圖片出處:取自陳芳明臉書,由鍾延威先生攝影、提供

若是留神觀察,便會發現人們並不只是對鍾肇政的文字本身進行評價,更多的是對其為人處世的讚揚。鍾肇政逝世時,當代作家朱宥勳如此評論:「鍾肇政是其中極少數擁有『大局觀』視野的一位:他不只想如何寫,更發現單打獨鬥不是辦法,要把有同樣困境的大家組織起來,一起想辦法寫得更好。」為什麼說鍾肇政是具有「大局觀」的人呢?這與一本油印性小型文學通訊——「文友通訊」有關。

圖 6.《文友通訊》的成員簡歷,含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鍾肇政等人的經歷、家庭狀況與著作
圖片來源: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1957年,鍾肇政為維繫文學圈的動態、交流文學寫作的想法,他發起並負責以油印寄發「文友通訊」給文學圈的夥伴,成為戰後臺灣作家第一份聯誼性的通訊,作家群包含廖清秀、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文心等好友。然而,《文友通訊》在當時的政策下是份極為敏感的刊物,政府高層並不樂見臺灣文學存在,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下,《文友通訊》並沒有持續太久,僅僅一年四個月便結束了。1970年代後,鍾肇政繼續藉著《民眾日報》副刊、《臺灣文藝》編務等機會提拔許多優秀的青年後進,例如吳錦發、東年、鍾延豪等人,皆為鍾肇政所提拔的對象。

圖 7. 《臺灣文藝》鍾肇政主編(左至右革新號21期、20期、18期、14期)
圖片來源:林靚融攝於臺大總圖書館

1970年代,鍾肇政積極為眾多文學紀念館的成立四處奔走,晚年更在臺灣客家運動的推展上有著不容小覷的貢獻。包括還我客家母語運動、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寶島客家電臺的設立皆與其大力推動有關。2020年5月16日晚上,鍾肇政在家中過世,享耆壽96歲。

圖8. 鍾肇政一生中,著述完成4部大河小說,被譽為臺灣文學之母。
圖片來源:鍾延威先生提供
圖9. 1998年5月所攝,時值鍾肇政73歲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
圖 10. 桃園每年皆會舉辦鍾肇政文學獎培植文學人才
圖片來源: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官網

參考資料

1. 黃秋芳,〈徬徨少年時〉,《鍾肇政的臺灣塑像》,臺北:時報,2000。

2. 鍾肇政主講、莊華堂編,〈臺灣文學的秘密結社〉,《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臺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臺北:唐山,2008。

3. 彭瑞金編選,〈小傳〉,《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4,鍾肇政》,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4. 陳芳明,〈臺灣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新臺灣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5. 民視讚夯 Formosa TV Thumbs Up,〈2015.01.25【臺灣演義】臺灣文學之母 鍾肇政 |Zhong Zhao Zheng History〉,https://youtu.be/keVdXY55074?t=223,擷取日期2020年8月16日。

文學領域
  • 鍾肇政 Zhong Zhou Zheng
  • 1925-2020
  • 桃園出生 From Tao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