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23日,廖瓊枝出生於基隆。廖瓊枝的母親廖珠桂,在撞球間擔任記分員時與基隆富家子弟林欽煌相戀,19歲時懷孕生下廖瓊枝。然而,男方家庭以門戶不當為由,極力反對婚事,使父親拋棄母女兩人另娶成家。廖瓊枝兩歲半時,長期鬱悶的母親欲乘船赴龜山島遊覽散心,卻在宜蘭外海遭遇海難意外身亡。從此,父離母喪的廖瓊枝仰賴外公外婆撫養,與外婆搬到艋舺替人幫傭洗衣,外公則留在基隆廟口做些修補雨傘鍋碗的零工生意,清貧度日。
1944年,隨著太平洋戰爭日漸吃緊,臺灣全島開始遭受盟軍轟炸,總督府發布「臺灣本島四市疏開實施綱要」,強制臺北、基隆、臺南、高雄等地城市居民疏散至鄉下。這項規定讓廖瓊枝短短兩年的公學校學業中斷,之後再也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被「疏開」到員林的祖孫三人,更遇上戰爭期間中部地區大流行的瘧疾,剛抵達不久便都不幸染疫,外公更是一病不起。外公死後,廖瓊枝與外婆的苦日子越發窘迫,生活壓力籠罩她的童年。
1946年,12歲的廖瓊枝與外婆搬到艋舺。祖孫兩人依然生活無著,靠廖瓊枝批發叫賣油條、枝仔冰維持生計。當時艋舺地方戲院常演歌仔戲,戲院在演出結束前都會掀開布簾讓人免費看尾段戲,以吸引觀眾隔天買票入場。廖瓊枝每次兜售到戲院附近,總會刻意等票口拉開,鑽進去看個幾分鐘,直到散場才甘心繼續叫賣。
某一天,廖瓊枝在家裡哼著段子,正巧被屋外經過的業餘歌仔戲社團「進音社」成員聽聞戲音,備感驚艷,便進門向阿嬤提議讓廖瓊枝來學戲。廖瓊枝聽說社團會在登臺前送每人一雙繡花鞋,這樣穿不起鞋子的她,往後出門叫賣再也不用赤腳被柏油路燙得發痛,遂苦苦央求外婆讓她加入進音社。就這樣,為了有鞋可穿,廖瓊枝開始了她的歌仔戲演藝生涯。
在進音社學戲兩年期間,年過七十的外婆,身體日漸虛弱,終在廖瓊枝13歲時撒手人寰。廖瓊枝的童年記憶,也隨相依為命的阿嬤離世而畫上句點。街頭叫賣的孤苦生活,慘不過至親的接連離世,孤零一人的廖瓊枝,經進音社團員介紹寄人籬下,加入賣藥團走唱,開始了另一段更漫長的飄零。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贌戲習藝,戲班生活
1950年代以降,許多賣藥團為吸引群眾,常會推出各式戲曲表演,因此也招攬許多歌仔戲班藝人加入。但看天吃飯的賣藥團,天氣不好時無法做生意,也就沒薪水可領,而廖瓊枝吃住費用仍需照付,沒多久便開始積欠債務。因此,當寄宿處的房東太太介紹有人想收養女,勸她去認契母「給人疼」時,忠厚老實的廖瓊枝便不疑有他地答應了。直到不久後警察突然登門,稱該處是無照營業的色情場所,廖瓊枝才驚覺不對,伺機逃跑,只是當初認女兒的禮金早被侵吞。為了還錢,廖瓊枝被迫接受「贌予戲班」的提議,進入當時的著名戲班「金山樂社」開始正式學戲,從此走上專業歌仔戲藝人生涯。
所謂「贌戲」,是指家長與戲班締結贌戲的契約關係,將小孩送至戲班,以「贌司仔」的戲班學徒身份學戲,期間不能支領分銀,規定期滿後才能「出班」。贌戲在當時戲劇界不只是常見現象,更是劇團演員的主要來源。一來,學戲過程極為辛苦,二來,戲班生活餐風露宿,是以從前學戲者多為貧窮人家的子弟。
廖瓊枝學戲的金山樂社,是當時全臺著名劇團,以武戲、變景戲(金光戲)著稱──相較於正統戲(古冊戲),這類戲劇主要受福州京班影響,講究精美機關布景與聲光特效的渲染表現手法。因此,廖瓊枝的習藝過程除了接受三年多歌仔戲正式坐科訓練外,更承繼了京劇的養分,學習拗腰、蹍步(雲步)、蹉步(碎步)、釘腳(蹲馬步)、擋壁(倒立拿頂)等基本功。一樣是「唱念做打」的完整訓練,廖瓊枝身上同時體現出傳統歌仔戲及海派京劇的雙重影響。這在臺灣戲曲傳承及演變歷程上,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苦旦養成,內臺歲月
臺灣歌仔戲歷程相當特殊的一點,便是進到戲院演出的時間相對迅速。1930年代前後甫發展成熟,便有一批職業戲班以室內戲院為主要演出場地進行售票商演。此一演出形式,即是所謂的「內臺歌仔戲」。而以廟會等地為據點演出的「外臺歌仔戲」,市場則更顯多元蓬勃。
廖瓊枝15歲坐科至18歲出班,正好碰上臺灣內臺歌仔戲最風光的時期──她先後待過五家內臺戲班,唱了九年戲,培養出深厚的表演實力。大部分內臺戲班一般不按劇本演戲,而是「做活戲」居多──排戲先生交代劇情大綱、分派角色後,便全靠演員的唱念做打功力和「腹內」經驗累積即興發揮。廖瓊枝自承,這一時期是她的歌仔戲行當「苦旦」最重要的養成階段,舉凡眼神手勢、情緒轉折等心底戲的要領,都讓她往後受用無窮。
苦旦是歌仔戲相當特殊的行當,近似京劇中的青衣,多飾演境遇悲苦的角色。歌仔戲演出時所唱的一系列哭調聲腔,也讓歌仔戲的悲情印象深植人心。苦戲、哭調的流行,一般認為和早期以女性為大宗的歌仔戲觀眾有關。臺灣早期移民社會生活窘困、女性地位低微,許多女性觀眾藉歌仔戲劇中女主角的悲劇命運投射自身情感,而排戲先生也會伺機加油添醋。日後發掘廖瓊枝進入文化界的民族音樂學者許常惠便曾表示:「哭調是歌仔戲曲調中最美的部分,可與西洋歌劇中的詠嘆調媲美。」並認為廖瓊枝是他所聽過哭調唱得最好的演出者。對廖瓊枝而言,她對哭調的偏好及擅長,無非是情節使她勾起過往至親早逝、年少貧窮和婚姻不幸的種種苦澀回憶。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內臺戲的好時光大約撐到1950年代後期,因為不敵臺語、古裝電影的興起,票房逐漸失色、營收減少;另一方面也因劇院雇請戲班動輒數十人,不像電影只需支付版費及放映師薪水,成本低廉。兩相比較之下,歌仔戲最終被迫退出內臺戲院,轉往外臺或其他空間發展,例如繼之而起的廣播歌仔戲熱潮。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環境變遷,多方歷練
1958年,23歲的廖瓊枝離開內臺劇團,約莫就是在內臺戲開始走下坡之際。隨後幾年間,她開始進廣播電臺的歌仔戲團唱戲,同時也搭班外臺戲團演出。廣播歌仔戲當紅時,全臺從北到南幾乎都有歌仔戲節目,製作人號召演員組成戲團,專門在電臺演唱歌仔戲。但當時的廣播歌仔戲藝人,常須兼做外臺戲營生,歷經兩段不幸婚姻並獨力撫養四個幼子的廖瓊枝,自然也不例外。
在廣播歌仔戲流行的幾年間,廖瓊枝家中食指浩繁、負擔沉重,外臺戲、電臺戲兩頭做,每天至少要唱上十小時的戲。這對藝人是很大的磨練,但廖瓊枝的唱唸功力也在這段時期充分發揮及加強。尤其電臺和內外臺一樣只有講戲先生而無劇本,演員規模又不比正式戲班,往往得身兼多角,於是編詞、分聲的能力都被磨練出來。
1961年,廖瓊枝代表瑞光劇團參加「臺灣地方戲劇比賽」,以《三娘教子》苦旦王春娥一角獲最佳青衣獎。此後,她在電臺一唱數年,也逐漸建立名聲,累積了不少戲迷。廣播歌仔戲在1960年代著實風光過一陣,各電臺劇團聯合起來公演時更會造成轟動,直到敵手再度出現──這回是電視臺。
1960、70年代之交,隨著臺視、中視、華視老三臺格局行將底定,電視一躍成為人們的主要娛樂媒介,而這也是廣播歌仔戲走下坡的開端。1962年臺視成立,決定製作第一檔電視歌仔戲節目,甫於去年得獎的廖瓊枝獲邀參演錄製《雷峰塔》(白蛇傳)。然因時段不佳,電視也尚未普及,僅有臺視一臺,再加上早年電視歌仔戲採外臺演出直接錄影的形式,聲光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雷峰塔》播出並未造成轟動。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等到《雷峰塔》播畢,廖瓊枝決定參與其他劇團,赴海外巡演。隨著東南亞各國在二戰後慢慢復甦,當地華人經濟生活逐漸安定殷實,思念鄉音的東南亞華人市場遂開始興起。自1960年代起,紛紛有戲班受邀組團赴海外演出;而由於華商出手闊綽,巡演收入頗豐,又有利藝人打響知名度,因此海外演出機會是當時許多戲班與演員的盼望,對養家維艱的廖瓊枝而言更是如此。
自星馬歸來後,廖瓊枝開始運用闖蕩戲壇多年所累積的「腹內」,首次為戲班編寫新劇《宮怨》,獲許多外臺戲班引用。同時,在累積一定觀眾基礎之後,廖瓊枝也籌組了「新保聲」劇團,直到1970年因剛成立的中視為與臺視打對臺,力邀廖瓊枝出演歌仔戲劇,在電視、戲班難以兩頭兼顧下才退出劇團經營。
1972年省主席謝東閔倡議,立法院應審議廣播法,逐年提高國語節目播出的比例,直到淘汰方言節目,而後1975年立法院通過的〈廣播電視法〉,明文規定廣播、電視播出「方言」節目需逐年減少,直到完全消失為止的「排除方言節目條款」。徹底打壓的結果,就是臺語布袋戲、歌仔戲從電視消失。
此法直到1993年才修正廢止,連帶歌仔戲在內等其他相關本土電視節目同受當局限制播出,廖瓊枝的電視演出亦告中輟。無節目可演,加上外臺戲收入不穩定,這段期間廖瓊枝甚至曾遠赴美國成衣廠打工,並再度跟團赴東南亞巡迴演出以維持經濟收入。直到四個孩子都長大成人,生活逐漸穩定,廖瓊枝才終於不再接演,暫別近三十年的戲臺人生,可以稍微喘口氣迎接非正式退休生活。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曲藝薪傳,育才奉獻
1980年代堪稱臺灣本土傳統藝術復興的關鍵轉捩點。繼承鄉土文學論戰而來的文化尋根動能,在文化界悄然生發,舉凡各地開展的古蹟保存運動、尋訪臺灣傳統工藝戲劇等活動皆累積一定成果,並逐漸在報章媒體上曝光。這樣的覺醒終在80年代化為另一波具體行動。
隨著1981年文建會成立,次年行政院即頒布《文化資產法》明定對民族藝術展開全面調查、整理與採集。民間的步伐則是比政府更快,早從1976年起就有像是「全國民俗才藝活動」等年度盛事定期開辦,並獲相當迴響。在這一波本土文化復興潮流裡,廖瓊枝儘管沒有組織機構作奧援,也沒有理論背景作後盾,但仍憑數十年唱戲經驗和功力,以及一己熱忱和毅力貢獻其中,默默展開艱鉅的薪傳工作。
1980年起,許常惠教授舉辨一系列民間樂人音樂欣賞會,掀起臺灣本土民間音樂熱潮。此前許常惠與史惟亮等人便開始進行民歌採集運動,整理並發掘不少被埋沒的音樂人才。經人引介,廖瓊枝受邀參加第二屆民間樂人音樂欣賞會示範演唱哭調,引發文化界矚目,自此成為歌仔戲重要代言人。在歌聲及生命中流乾無數次眼淚的廖瓊枝,就此走上另一段旅程。隨後,許常惠邀請廖瓊枝赴大學課堂及全臺音樂教師研習營示範、教學歌仔戲。對從小學戲、未有機會受教育,甚至靠讀報才學會認字的她來說,在表演場合唱戲難不倒她,但第一次要在眾人面前開口講話、有系統地介紹歌仔戲的種種,對她根本比即興編詞的「做活戲」還難。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但也正是因為她在各個社教機構、大專院校等地教學,讓廖瓊枝得以直接面對歌仔戲傳承的若干困境。在技術層面上,廖瓊枝憑一己之力整理劇本,並錄製歌仔戲史上第一套唱腔錄音,編製出版第一套身段教材,是臺灣歌仔戲建立完整表演教學體系的先驅。在組織層面上,廖瓊枝在從事歌仔戲推廣教育受阻的過程中,意識到儘管政府單位頒發諸多獎項榮銜肯定像她這樣的藝術家個人,制度與結構的實際情況仍未顯著改善。因此就算社會條件改變,歌仔戲的生存維繫方式,從純粹民間商業市場轉型為官方文化單位扶植對象,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終究難與新興表演藝術齊頭並進。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廖瓊枝在1988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之後,決定創立「薪傳歌仔戲劇團」落實傳承之志。有別於過往研習班的運作方式,薪傳歌仔戲劇團是以培育專業演出者為目標。有戲班才能申請演出,有演出機會才能留住學生,學員能留下來才能夠真的精進技藝。1999年,廖瓊枝進一步將榮獲第二屆國家文藝獎的獎金捐出,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是臺灣第一個以保存、紀錄、推廣、培養並提升歌仔戲表演藝術為宗旨的基金會。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歌仔戲的文化保存及傳承議題,猶如廖瓊枝所經歷的人生,從來就不輕鬆。許多歌仔戲前輩們,包含廖瓊枝,都面對著私人的家庭、經濟問題與時代潮流下歌仔戲存續的多重挑戰,支撐這些前輩藝人存活下來的力量,毋寧是大時代下種種限制以外的機會與生命韌性。廖瓊枝實踐了學者林鶴宜所說的「把歌仔戲的典範提煉出來」。所謂的典範,指的不只是歌仔戲本身的藝術性,也是廖瓊枝所體現出的鄉土親和感,並進一步地為歌仔戲傳承著力,期盼此傳統戲曲在群體協力與相互扶持下,展現看似柔弱、實則堅忍的草根性,這不只是廖瓊枝的一生寫照,也是臺灣歌仔戲的象徵。

圖片來源: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王亞維,〈電視歌仔戲的形成與式微──以製播技術與商業模式為主的探討〉,《戲劇學刊》,19期(臺北,2014),頁84-115。
2. 宋菊琴,〈臺灣最會哭的女人──歌仔戲苦旦廖瓊枝〉,《光華雜誌》,14:4(臺北,1989),頁31-35。
3. 紀慧玲,《凍水牡丹 廖瓊枝》,臺北:INK印刻文學,2009。
4. 范耿鈞,〈日治時期臺灣的防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5. 陳龍廷,《台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6. 陳龍廷,《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
7. 陳龍廷,〈跨媒體與創新:黃俊雄布袋戲的青澀創作歷程〉,《臺灣風物》,68:1(臺北,2018),頁 83-138。
8. 陳龍廷〈商業機制‧區隔策略:臺灣布袋戲商業劇場1946-1960〉,《民俗曲藝》,199期(臺北,2018),頁 77-126。
9. 陳靜寬,〈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賣藥團與寄藥包的時代〉,https://udn.com/news/story/12681/2091858, 擷取日期:2020年9月7日。
10.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廖瓊枝 LIAO Chiung-Chih/歌仔戲藝人〉,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79&c=&t=1, 擷取日期:2020年8月31日。
11.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許常惠 HSU Tsang-Houei/作曲家、音樂學家〉,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6&c=&t=1, 擷取日期:2020年8月27日
12. 鄭英珠編,《薪繫歌仔‧藝傳蘭陽:廖瓊枝》,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15。
13. 鄭懿瀛,〈布袋戲(雲州大儒俠)〉,https://cna.moc.gov.tw/home/zh-tw/art/36297, 擷取日期:2020年10月4日。
14. 嚴玉霜,〈廣播歌仔戲團〉,https://www.feja.org.tw/39844, 擷取日期:2020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