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少年,思索文學本質
1925年,葉石濤出生於臺南市白金町(今臺南市中西區內)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其家族在清代曾出過秀才和舉人,族人多留學中國、日本,是不折不扣的書香世家。葉石濤六歲時被送至傳統私塾學習古文,兩年後才進入日本政府設立的國民學校就學。受益於小時候所受的私塾教育,當政權更迭後,葉石濤很快便適應中文寫作。
從小,葉石濤便著迷於世界各地的文學與思想書籍。考入州立臺南二中後,在同學們努力念書時,經濟無虞的他則悠遊在文學、考古與哲學的世界,大量閱讀馬克思、摩爾根、羅曼・羅蘭等名家的著作。葉石濤對世界文學的偏好,雖使他因極差的數學成績而被臺北高等學校(今臺灣師範大學)拒絕,卻也由此形成犀利的視角與華麗的寫作風格,受到臺灣文壇大家的關注。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線上館藏
1940到1941年,十六歲的葉石濤陸續完成他最早的幾篇日文小說,分別投稿至當時知名的文學雜誌,由張文環主編的《臺灣文學》,和西川滿主編的《文藝臺灣》,因而被《文藝臺灣》的主編西川滿發掘。西川滿是成長於臺灣的日本貴族之後,熱愛記錄臺灣風土民情,並在1940年創辦《文藝臺灣》,是當時最重要的藝文雜誌之一。西川滿十分賞識年少的葉石濤,還讚其為「紅顏的美少年」,或許是因兩人的文風皆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擅長以唯美筆調描繪個人情感、鄉土傳奇與文化。1943年,中學剛畢業的葉石濤便被西川滿聘為《文藝臺灣》的助理編輯,得到進入文學界的入場券。
在西川滿身邊工作起初十分有趣,葉石濤在他身上看見作家「認真生活,刻苦過日,孜孜不倦寫到死」的理想樣貌,西川滿也常帶他到西餐廳、咖啡館參加聚會,體驗西化知識分子的生活。然而,與此同時,葉石濤也認識了楊逵、吳濁流、張文環和呂赫若等本土作家,瞭解他們如何以文學呈現、批判臺灣社會的現況,並深受震撼。

圖片來源: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
隨著以《臺灣文學》為首的現實主義作家和《文藝臺灣》代表的浪漫主義作家衝突漸深,葉石濤的文學觀逐漸從「藝術至上」轉向寫實批判,開始無法認同西川滿以殖民者眼光欣賞「異國」臺灣的作為,最終在1944年辭職。任職於《文藝臺灣》的時間雖然短暫,卻是葉石濤思考臺灣文學性質的起點,也成為他往後一生探索的主題。
白色恐怖,無聲的恐懼年代
1945年,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況告急,日本政府開始在臺灣實施徵兵制,當時剛滿20歲、返鄉教書不久的葉石濤也被徵召入伍。不料當兵才約半年,日本便向同盟國投降,臺灣則被中華民國接收。懷著對漢人身分的認同,葉石濤與許多臺灣人一樣期待「祖國」的到來。然而,回歸祖國的日子並不如他們想像的美好。原本富裕的葉家戰時便遭日本政府徵收土地,戰後又在中華民國的「耕者有其田」政策下失去祖產,生活日漸拮据。幸好葉石濤仍保有臺南立人國小的教職,能夠維持家計。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工作之餘,葉石濤潛心學習中文寫作,希望融入戰後的新文學圈。直到1951年,葉石濤除在報紙的日文欄位繼續發表小說、評論外,亦以幼時所受的古文教育為基礎,藉著抄寫《紅樓夢》、閱讀白話文書籍熟悉中文書寫。1946年起行政長官公署廢除報刊的日文版,當時,許多戰前知名的本省作家因不通漢文,而陷入失語的境地。相較之下,葉石濤能以中文發表作品,是戰後最快適應的本省作家之一。只是,他肯定不曾想到,自己竟會因學習中文而受牽連入獄。
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風行全球,知識分子多具左翼的社會主義思想,日治之下的臺灣文人亦以此批判社會問題。但到了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後,開始實施戒嚴,企圖消滅共產黨入侵的可能,開啟了大量濫捕、刑求、羅織罪名的白色恐怖時代,葉石濤也未能倖免於難。某一次,他買了數本漢文版的左派書籍,未料賣家黃添才其實是共產黨成員,從此埋下隱患。葉石濤當年雖無參與共產黨活動、也不知黃添才身分,仍在1951年黃氏被捕時因「知匪不報」的罪名一併入獄,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之一。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54年出獄時,已屆三十的葉石濤無妻無子、失去教職,更因「思想犯」的身分遭社會排斥,身為知識分子的他一度只能擔任工友,勉強餬口。年少時華麗的文學夢已然遠去,只留葉石濤在塵世掙扎。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文學館
回歸文壇,為後來者鋪路
自1951年入獄起,葉石濤十五年間不曾再寫過一篇文章。一方面,他雖在出獄數年後重獲教職,特務的監控卻使他頻繁調職、生活困頓;另一方面,無端入獄的經驗令他成了驚弓之鳥,決定遠離文學界。在這段期間,於日治開始興盛的臺灣文學也被視為殖民的遺毒,遭到政府壓抑、逐漸從讀者的視野中消失。

圖片來源:吳杏村女士提供
1965年,40歲的葉石濤偶見前輩吳濁流主編的《臺灣文藝》雜誌,此刊物旨在提供臺灣文學作品發表的空間。在意識到仍有人不畏威權、努力推廣臺灣本土文學後,他鼓起勇氣重出江湖,於《文星》雜誌,發表評論〈臺灣的鄉土文學〉。至此,葉石濤終於重拾自日治末期對臺灣文學史的興趣,持續發表對臺灣文學的評論。
〈台灣的鄉土文學〉一文廣受矚目,葉石濤也因此與作家鍾肇政成為好友,在其引介下又投稿了不少作品。兩位被合稱「北鍾南葉」的作家不只同年出生,對臺灣文學更有相同的使命感。在兩人的通信中葉石濤曾寫道:「我們這一代的臺灣作家只能算是使徒,我們為後來者鋪路,期待有一天能把後來的人帶進世界文學的潮流裡,確立臺灣文學歷史的位置。」抱持如此信念,葉石濤一面發表小說、一面撰文討論臺籍作家的作品,以評論家的角色開創對臺灣文學的研究。

圖片來源:林靚融掃描於臺大總圖書館
1977年5月,葉石濤的新作〈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於《夏潮》雜誌見刊,他在其中主張「臺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是以『臺灣為中心』寫出來的作品」。這段發言卻使他捲入鄉土文學論戰,被指控懷有分離主義的臺獨思想。在黨國體制仍穩固的七零年代,長年受監控、歧視的葉石濤遠離筆戰,一心專注完成作品。
1987年,葉石濤完成《臺灣文學史綱》。無論對他本人或臺灣文學研究界而言,此書的出版都是一座里程碑。作為首位編纂臺灣文學史的臺籍研究者,葉石濤堅持「以臺灣為中心」的主張,整理從明末清初、日治一路到八零年代臺灣文學的延續、斷裂與性格,可說是臺灣文學史研究的開山始祖。《臺灣文學史綱》出版不久後,臺灣終告解嚴,壓抑著葉石濤、文壇、甚至整個社會的桎梏終於逐漸鬆脫。

圖片來源:林靚融掃描於臺大總圖書館

圖片來源:林靚融掃描於臺大總圖書館
時代變遷,名譽終得申張
面對時代劇變,葉石濤在1990-2000年代接連寫出《臺灣男子簡阿淘》、《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和《西拉雅族末裔潘銀花》等小說與回憶錄。2008年葉石濤溘然長逝,享壽83歲。然而,故事的結尾尚欠最後一筆。2018年5月,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成立。同年12月,促轉會公告撤銷1505人在戒嚴時期遭受的不當判決,葉石濤名列其中。
百年前當太陽旗還高懸在臺灣島上,家境富裕、文風華麗唯美的少年葉石濤尚不知道,往後一生他將顛沛流離,最終安頓於臺灣文學研究。從嚮往浪漫主義到回歸現實,葉石濤的轉變來自於對臺灣土地的認同與關注。即使曾經入獄、曾因恐懼而逃離文壇,終究他「挺身而出,作為一個冷靜的紀錄者」,為後人開拓臺灣文學史的新天地。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參考資料
1.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臺北:時報文化,2004。
2. 張守真、臧紫騏,《口述歷史 台灣文學耆碩——葉石濤先生訪問紀錄》,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2。
3.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14期,1977。
4. 王育德(王莫愁),〈徬徨的台灣文學〉,《文學界》第9集,1984。
5. 余昭玟,〈葉石濤評論特質初探〉,收錄氏著《從鍾肇政到葉石濤——台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台北:五南圖書,2013。
6. 莊紫蓉,〈自己與自己格鬥的寂寞作家——專訪葉石濤〉,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character_series/taiwan_litterateur_interview/b01_13101/b01_13101_1_,擷取日期:2020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