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文學領域

鍾情於文學、音樂、戲劇的臺灣才子──呂赫若

呂赫若,原名呂石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的1914年,出生於日治時期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臺中市潭子區)的地主家庭。呂赫若從小接受新式教育與新式思想,九歲時進入潭子公學校,因成績優異獲贈優等獎童話集一冊,開始接觸到兒童文學。

圖 1. 少年時期的呂赫若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

1927年,他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潭子公學校,隔年同時考上臺中一中與臺中師範學校。由於父親認為師範學校的學費負擔較輕,因此呂赫若遵從父親的意思進入臺中師範學校就讀。而當時,正值政治社會運動蓬勃之際,呂赫若也因此受到啟發。

圖 2. 呂赫若入學臺中師範學校的學籍資料表,記載有潭子公學校第一名的畢業成績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

就讀師範學校二年級時,呂赫若遇到了書道老師磯村次笹,從此睜開了文學的眼,島崎藤村的〈千曲川旅情之歌〉(千曲川のスケッチ)便是他初讀的文學作品。之後,呂赫若開始閱讀世界文學全集,常常到臺中州廳對面的柵邊書局閱讀書刊。四年級時,他遇到第二位文學啟蒙老師古澤秀雄,踏上文學創作之路。此外,音樂老師磯江清的指導,亦奠定呂赫若對於音樂的興趣。這三位老師對呂赫若日後文學創作與聲樂演唱的生涯有不可抹滅的影響。

踏上文學創作之路

1934年,呂赫若從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分發至新竹峨嵋公學校擔任教職,同一年和林雪絨結婚。1935年,首次以「呂赫若」為筆名,在日本文學雜誌《文學評論》發表了第一篇日文短篇小說〈牛車〉,成為文壇矚目的對象,之後陸續在臺灣多家文學雜誌上發表小說〈暴風雨的故事〉、雜文等日文作品,成為當時臺灣新文學運動中一位重要的旗手。而〈牛車〉在隔年四月,與楊逵的〈送報伕〉、楊華〈薄命〉,同時被選入《朝鮮臺灣短篇集──山靈》。經由胡風翻譯後,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是日治時代第一批被介紹到中國的臺灣小說。

圖 3. 呂赫若與夫人林雪絨新婚家族照
圖片來源:呂芳雄先生提供
圖 4. 呂赫若家庭照
圖片來源:呂芳雄先生提供

而關於呂赫若筆名的由來,說法相當多元。一般認為是因為他崇拜朝鮮作家張赫宙,而給自己起類似的筆名,甚至有人進一步分析,「若」表示比張氏還年輕的意思;《呂赫若小說集》中文版譯者、郭琇琮醫師遺孀林至潔認為,「赫若」兩個字乃是擷取自他所敬佩的兩位左翼作家──其中一個為郭沫若,另一個則是朝鮮作家張赫宙;呂赫若的兒子呂芳雄,則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認為,「赫若」傳達了呂赫若「希望做一名赫赫有名的年輕人」的自我期許。

進行文學創作的同時,呂赫若對音樂亦相當有熱情。為了赴東京學習音樂,任教滿6年的呂赫若毅然決然地辭去公學校教職。1940年,到了日本的呂赫若師事當時著名的聲樂家長坂好子,期間參加東寶聲樂隊,演出〈詩人與農夫〉,前後約有一年的舞臺生活。此後數年間,對戲劇產生高度的熱誠,「要創作戲劇,很想為臺灣的戲劇運動做些貢獻」、「要以劇作家來立身」等心聲,反應在他的日記中。

圖 5. 呂赫若歷任教職表,紀錄畢業學校及1934-1940年間服務資料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
圖 6. 呂赫若於東京日比谷音樂廳舉行演唱會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

跨越語言的一代

1942年回到臺灣後,呂赫若擔任《臺灣日日新報》、《興南新聞》的記者,期間也開始創作與皇民化運動、太平洋戰爭等相關議題的作品,呈現臺灣夾在中國與日本之間,尷尬又矛盾的殖民處境。後來,他也加入張文環的《臺灣文學》雜誌擔任編輯,並和張文環等人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熱衷於新劇運動。1943年,進入「臺灣興行統制會社」新劇部任職,呂赫若撰寫了新劇、布袋戲、廣播劇等不同類型的劇本達八本之多。1944年,呂赫若出版臺灣第一本小說集《清秋》,並以刻劃舊社會的家族悲劇之短篇小說〈財子壽〉,於隔年獲第一回「臺灣文學賞」。

圖 7. 張文環與呂赫若(右)出遊合影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政權移交予國民政府。在這百廢待舉的時代,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一方面試圖整頓舊有的習慣規範,另一方面也嘗試擁抱新政府的到來。對文學家而言,政治處境和語言轉換是一體兩面的問題,語言的使用代表著文學家的身分認同。因此,在戰後初期,臺灣社會掀起一股「學中文」的熱潮,象徵著民族文化身分的追尋,其中不乏許多文學界人士。同時,呂赫若也積極投入政治改造運動,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臺中分團籌備處股長。

圖 8. 呂赫若的作品《清秋》書影(東京都 : ゆまに書房,2001版本)
圖片來源:林靚融攝於臺大圖書館

然而,到了1946年,臺灣行政長官陳儀指示要加強國語的推行,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希望減少日語和臺語、客語等語言的使用,甚至禁止使用日語。即使被這樣強硬的語言政策輾壓,也未影響呂赫若從事文學寫作的決心。同一年,呂赫若加入勇於直言批判的《人民導報》,擔任記者。在距離日本統治結束不到半年的時間,用慣日文的呂赫若便嘗試以稚嫩的中文,創作出〈故鄉的戰爭一──改姓名〉、〈故鄉的戰爭二──一個獎〉、〈月光光──光復以前〉、〈冬夜〉等四篇中文作品,是少數「跨越語言一代」的作家中,很早便能使用中文來創作的作家。

這四篇作品分別回顧了日治時期的殖民體驗,以及戰後臺灣社會的混亂現象,批判皇民化運動期間之社會怪現象的同時,也一面暗諷國民政府在臺推行的國語政策。尤其〈冬夜〉此篇短篇小說發表於1947年2月5日出版的《臺灣文化》二卷二期,描繪初戰後初期臺灣政治腐敗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民中生活不易的情況,不僅顯示出呂赫若對政府的抗議,更忠實地呈現出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夕,臺灣本島上緊張的族群關係。

轉向左翼思想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國民政府在全島進行血腥鎮壓,呂赫若對政府徹底失望,在苦思如何挽救臺灣於黑暗時局的過程中,轉向左翼思想。不僅主編左翼媒體《光明報》,甚至變賣家產,籌資創設「大安出版社」,期能透過媒體與傳播的力量,實踐思想改造與政治改革。

1949年,呂赫若擔任臺北第一女中音樂教師,並於中山堂舉行演唱會。當時,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已全面潰敗,撤退來臺。臺灣進入戒嚴體制,《光明報》被政府宣布為共產黨的地下報紙,呂赫若因而展開逃亡生活,反抗力量轉入地下。

圖 9. 呂赫若擔任臺北第一女子中學音樂教師時,北一女所發行的紀念徽章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

然而,臺灣各地反抗勢力隨著政府的大規模搜捕,正逐步潰散。1952年,國防部保密局獲得一份「臺灣人民武裝保衛隊」的幹部名冊,循線追蹤,推測臺北縣石碇鄉的鹿窟山區藏有中共武裝基地,於是派出軍隊封鎖鹿窟山區展開圍捕,時間長達月餘。當時除了基地成員,遭到逮捕及酷刑逼供的村民多達八百多人。

鹿窟事件爆發後,呂赫若亦失去音訊,早前關於他下落與身故的說法繁多。而依據國史館於2020年12月發表的《戰後臺灣政治案件:鹿窟事件、統中會案史料彙編》一書,新揭露的史料證實呂赫若從1950年8月26日遭受蛇吻到逝世,總共歷時8天半。與呂赫若同為鹿窟基地指導員的劉學坤,在這些日子裡一直陪伴呂氏,直至9月3日下午呂赫若辭世;透過他的紀錄,使世人得以了解呂赫若生命的最後時光。可惜的是,直到今日,依然找不到呂赫若的遺體。

呂赫若被譽為「臺灣第一才子」,在文學、音樂、戲劇各方面,均天賦才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具有高度的實踐精神,雖然英年早逝,卻體現了臺灣知識分子面對橫暴威權時的不屈精神。他在臺灣興行統計會社期間所撰寫的劇本雖未見流傳,然他的小說、隨筆等作品,主題環繞著農村變遷、農民處境、家族制度、女性命運和社會病態等,作品中處處可見其對臺灣的濃厚關懷,具有相當珍貴的研究價值。

圖 10. 呂赫若攝於臺北
圖片來源:呂芳雄先生提供

參考資料

1. 張恆豪/編選,2011《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

2.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https://www.culture.taichung.gov.tw/WritersIntroductionContent.aspx?id=15124&key1=&forewordTypeID=0)。

3. 何敬堯〈月光光〉,李時雍等編著,《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臺北:聯經)。

4. 沈慶利,《啼血的行吟:「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小說世界》,中國北京:作家出版社。

5.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8137)。

文學領域
  • 呂赫若 Liu He Ruo
  • 1914-1950
  • 臺中出生 From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