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藝術領域

跨界悠遊的擺渡人——吳靜吉

擺渡人的鮕鮘心理學

1939年5月3日,吳靜吉出生在宜蘭縣壯圍鄉又稱「三敆水」的東港村。「三敆水」位在蘭陽溪、冬山河與宜蘭河交會之處,同時也是個淡水、鹹水合流的地方。吳靜吉曾在他的著作《因緣際會擺渡人》中寫到,他的故鄉三河交會的特質,似乎也成為他人生的寫照,並藉著豐富的經歷成為一名「擺渡人」。

圖 1. 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匯流的「三敆水」
圖片來源:蘭陽電子報

吳靜吉的出身並不顯赫,甚至可說有些坎坷,其名「靜吉」就像是對於動盪時代的殷殷期盼。他的母親在八歲那年,因外婆擔心外公將母親賣至酒家,而把母親送去當吳家的童養媳,成年後與丈夫結婚並生下吳靜吉。

吳靜吉出生那年,正巧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的時間。戰後日本放棄臺灣主權,臺灣轉而由中華民國接收代管。吳靜吉曾說,若是再早一年出生,或許受過一年日本小學教育的他,思想與文化的浸潤可能就會與現在不同。

小時候的他,有一個很可愛的綽號——「鮕鮘」。「鮕鮘」是臺語,指稱一種名為「七星鱧」的魚類,經常蟄伏在田邊水井裡伴著泥沙出現。據說,吳靜吉尚未滿週歲前,是個活力十足的嬰兒,經常爬到臭水溝邊玩耍,帶著滿身泥沙回家。親友們看到髒兮兮的吳靜吉,便幫他取了「鮕鮘」的綽號。「鮕鮘」能在髒水裡生存,清掃污垢,並從中獲取養分;吳靜吉認為,自己最像「鮕鮘」的地方,就是擅長「跳出來看」的本事,是別人的「情緒垃圾桶」。

圖 2.「鮕鮘」指的是中文稱七星鱧的魚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演繹天賦來自於克服害羞的恐懼

若說真有一條貫穿吳靜吉生命的主軸,那應該就屬「表演藝術」了。表演藝術之路的開端,來自於吳靜吉國小時容易害羞、緊張的個性。乍聽之下,緊張、害羞的特質似乎與演員的形象截然不同,但吳靜吉卻從表演藝術中找到克服緊張、害羞的方法。

小學三年級的遊藝會,班上合演《花木蘭》一劇,而吳靜吉被指派飾演花木蘭的爸爸一角。那時,吳靜吉為了揣摩父親的角色,便向祖母借了火柴與菸,翹著腿在家裡練習。直到上臺那刻,他現場點菸,試圖「真槍實彈」的演出,然而卻被嗆了好大一口,使原本繃緊神經的大人們瞬間笑得東倒西歪。於是,吳靜吉發現上臺時的那份緊張與不安,能透過自我解嘲所帶來的喜劇效果而頓悟「自嘲」的幽默功能。吳靜吉在回憶錄裡曾這麼說道:「經由這次經驗,我發現兩個解除害羞的辦法:一是演戲、角色扮演,二是自嘲、講笑話。我後來發現,大多害羞的人都是用講笑話來解除緊張焦慮。」這也是鼓勵吳靜吉後續往戲劇等表演藝術發展的重要關鍵。在高中生涯中,吳靜吉不僅積極接觸戲劇,也開始對舞蹈產生興趣。

圖 3. 1961年參與政大教育學會舉辦的迎新晚會
圖片來源:《因緣際會的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

結合創造力與戲劇的火花 開啟人生新的契機

吳靜吉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就讀時,對教育心理學特別感興趣,畢業後以鑽研「教育心理學」為目標出國留學,最後選擇前往明尼蘇達大學深造。為了賺取生活費,吳靜吉誤打誤撞成為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系著名教授拓弄思(E. Paul Torrance)的研究助理,也因此了解美國創造力發展的歷程,並從教授、其他助理們身上學到多元的人際互動與價值觀。

吳靜吉自明尼蘇達大學畢業後,在往後的教學生涯中,創造力便成為吳靜吉教學生涯中的主軸。他曾在自傳裡提到,無論是在企管所上管理心理學、在心理系教普通心理學、在教育系講教育心理學,他都會教導學生如何培養創造力。然而,吳靜吉對於創造力的認識並不侷限於學術上的發想,他更將其融入自己最愛的戲劇中,藉著參與實驗劇團的機會,繼續豐富對創造力認識。

圖 4. 冬季時下雪的明尼蘇達大學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辣媽媽實驗劇團(LaMaMa Experimental Theatre Club)是吳靜吉在紐約紐約耶西華大學(Yeshiva University)任教時私下參與的劇團。他之所以選擇在紐約任教,有個很關鍵的因素:紐約為全美、全球的表演藝術中心,能因此接觸到芭蕾、歌劇等表演藝術,更有機會前去充滿青年實驗作品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並在格林威治村找到進入辣媽媽實驗劇團工作的機會。辣媽媽實驗劇團非常強調當代觀點,而吳靜吉的第一號作品《餛飩湯》引起極大的迴響,不僅開啟亞裔美國演員新的戲劇風潮,連帶影響亞裔美國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並實際投入社區與社福關懷活動。在吳靜吉的自傳中,他這麼描述《餛飩湯》:

《餛飩湯》劇中,有分別來自東方、西方的夫妻(Won-Ton夫妻)和他們的孩子,丈夫的名字叫Won、太太的名字叫Ton,生下來的孩子統稱為Soup在當時的紐約,「餛飩湯」是大家到中國城常點的美食,但是我們的「餛飩湯」卻是指創意混合後的和平相處,代表不同世代的觀點。劇中反映出,不同種族的夫妻即使生了小孩,仍會有衝突;然而他們的混血孩子可以和平共存,這說明了世界一家。整體可說反映美國這個充滿多元種族與世代衝突的社會。

圖 5. 辣媽媽劇團大門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除了對亞裔美國人的影響,《餛飩湯》的後續評論與報導更是吳靜吉結識林懷民等人的契機,間接促成蘭陵劇坊的成立。1971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吳靜吉擔心國際局勢影響返臺的可能,於是決定返回臺灣。恰巧當時政大心理系成立第二年,便順勢在心理系與教育系開設心理學課程並四處演講。

圖 6. 與五月天怪獸(後排右一)和瑪莎(後排左一)等人參與「流行音樂人才培育交流論壇」
圖片來源:《因緣際會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

返臺開創戲劇之路 成為跨界悠遊的擺渡人

三十七歲那年,是吳靜吉人生的重要轉捩點。行政、教學與四處趕場演講的人生,漸漸影響了他的自問自答,便開始思考「人生想要的是什麼?」因此二度赴美追求自我。返國後,吳靜吉辭去政大教職,將他的所思所想在各地的演講中分享,並寫成一本書《青年的四個大夢》。這四個大夢分別指的是人生價值、良師益友、職業或志業,以及感情關係,確立他追尋真善美、打破體制框架的人生觀。

圖 7. 吳靜吉出席藝文活動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資料庫

1978年,耕莘實驗劇團成立,吳靜吉因為辣媽媽實驗劇團的經驗受邀擔任藝術指導。後來,耕莘實驗劇團成為臺灣第一個業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創團團長為金士傑,藝術指導為吳靜吉。在現代實驗劇場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從心理學、創造力以及在辣媽媽實驗劇團所學習到的經驗,設計出一套演員訓練課程,打破傳統「上對下」的權威,選擇以「參與者為中心」,幫助學員在自由感受的環境中找到真實的自我。他更強調不分種族、身份、階級,每個人成長的故事及其文化底蘊都可以變成創作來源,看重每個人所擁有的創造力,相信人人都是彼此的老師。

蘭陵劇坊雖然在1991年解散,但其訓練出許多優秀的表演工作者仍在其他劇團中繼續努力,著名的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和紙風車兒童劇團便是其中之三。

圖 8. 「蘭陵三十.傳奇再現」的活動剪影
圖片來源:《因緣際會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

已經邁入八十二歲的吳靜吉,至今仍然在學界與藝術界發揮影響力,除了透過心理學的訓練與跨界的人脈「擺渡」需要幫助的人之外,也透過書寫《青年的四個大夢》(1993)、《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2020)等書,將其講述「創造力」的課程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 9. 吳靜吉側寫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資料庫
圖 10 吳靜吉出席中國時報與陸委會合辦的「兩岸文化交流十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揭幕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資料庫

參考資料

1. 吳靜吉,《青年的四個大夢》,臺北:遠流,1993。

2. 吳靜吉口述,何定照撰文,〈我來自三敆水〉,《因緣際會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臺北:遠流,2018。

3. 吳靜吉,《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臺北:遠流,2020。

藝術領域
  • 吳靜吉 Wu Jing Jyi
  • 1939-至今
  • 宜蘭出生 From Yi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