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本名喚作吳建田的吳濁流誕生於臺灣新竹新埔的地方望族,由於吳家曾有家族成員從事抗日活動,日軍多次想逮捕而不成,憤怒之下將吳家本宅燒毀,因此吳濁流自小便從祖父口中聽聞許多日本人的殘暴事跡,在心中埋下正義的種子。從小,吳濁流就不是一位乖巧聽話的孩子,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還是小學生的他在體育課時,有一位身體虛弱的同學因立正姿勢不佳,被老師責打後暈倒,引起大家的憤慨,吳濁流便決定和同學一起罷課以示抗議,這些都顯示了吳濁流的反抗因子。
另一方面,吳濁流自認個性也有其怯懦的一面。有一回,他到鄰居家去玩,不幸被鄰居的小孩打到鼻孔出血,吳濁流不僅沒有抵抗,也沒有開口喊疼;回家後只是默默地按著鼻子止血,並不向家人告狀訴苦。吳濁流認為,正因為這樣的隱忍,他才能在威權體制下生存。雖然他一生對許多事情都抱持著不平與不滿,但吳濁流很少實際付諸激烈的反抗行動。
改變一生的教育論文
1916年,吳濁流從新埔公學校畢業。新埔公學校的升學狀況一向不理想,但吳濁流的數理成績很好,因此校長勸他去報考醫學校;只不過,醫學校需自費,所以遭到吳濁流父親反對。最後他去報考了公費的國語學校師範部,成為三個街庄中唯一成功錄取的學子,很是風光。在學期間,吳濁流並不將所有心力放於課業,僅仰賴優異的數理成績,讓自己免於留級。大多數時間,他都待在圖書館,涉獵課外的知識。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吳濁流》
改變一生的教育論文
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吳濁流至新埔公學校照門分教場任教,期間見識到日臺之間的不平等。與此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引起的民族自決、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等思想,已成為時代潮流。臺灣的知識份子們,也跟隨這股潮流熱血沸騰起來。吳濁流在閱讀於東京發刊的《臺灣青年》雜誌後,產生很大的共鳴。隔年,他參加新竹州教育科舉辦的教育論文比賽,發表了一篇〈論學校教育與自治〉的文章,被日本殖民當局認為思想偏激,不僅被警察監視,還被遷調數次。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吳濁流》
文學創作之路
吳濁流幼年曾受私塾漢學教育,因此相當喜愛漢詩,曾於1927年參加苗栗詩社、1932年參加大新吟社,並多次在《臺灣文藝》提倡漢詩的創作,但卻一直沒有觸及小說。直到37歲時,在五湖公學校服務的吳濁流認識了同事袖川紀衣。在袖川老師的鼓勵下,吳濁流才開始創作小說。第一篇小說《水月》描寫臺灣子弟在日本統治之下,雖然極想上進,終歸無效的宿命,被袖川投稿至《臺灣新文學》雜誌並獲刊登,開啟了吳濁流的小說創作之路。他一邊學一邊寫,同樣描寫臺灣人的無奈處境之作品〈泥沼中的金鯉魚〉更獲得了臺灣新文學徵文比賽的首獎。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由於不滿日本籍的郡視學(督學)在運動場上公然欺侮臺灣籍教員,吳濁流憤而離開服務二十年的教育界,並在1941年遠赴中國,擔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但在那裡,吳濁流見識到臺人夾在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弱勢處境,待了一年多便返回臺灣。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吳濁流》
在他的日文長篇小說《胡志明》(原名《胡太明》,後易名《亞細亞的孤兒》)中,便記錄了自己在臺灣、日本和大陸親眼所見的社會經歷。吳濁流透過主角胡太明,反映出日治時期臺灣人民在社會上遭受的歧視及精神上的苦惱,同時也呈現出殖民統治下,臺灣人民的認同問題,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探索臺灣人歷史命運的著作。

圖片來源:林靚融攝於臺大圖書館
為臺灣歷史證言
返臺後,吳濁流歷任《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日文版及《民報》的記者,並完成許多重要的作品。如《黎明前的臺灣》、《無花果》、《臺灣連翹》等,不僅書寫了二二八事件,為臺灣歷史證言,更以新聞記者敏銳的觀察,以及採訪時所見所得的內幕秘辛為本,描繪諸多政治亂象。其中《臺灣連翹》因涉及太多敏感話題,在吳濁流過世20年後才發表;而〈泥濘〉、〈陳大人〉、〈波茨坦科長〉等作品,則是陳述社會上買辦、漢奸等人物對臺灣人民所造成的傷害。

圖片來源《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吳濁流》
為臺灣歷史證言
吳濁流終其一生為臺灣文學奉獻心力,1964年,以65歲高齡獨資創辦《臺灣文藝》雜誌社,歷時十二年半,期間從編輯到寄送刊物,一人身兼數職。《臺灣文藝》培養出許多傑出的鄉土文學作家,如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和楊青矗等人,開啟戰後文學的時代,如同臺灣文學的精神堡壘。
1965年,創設「臺灣文學獎」提攜後進,1969年更捐出退休金和家用結餘約十萬元,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以其基金孳息作為獎金,不間斷地鼓勵臺灣文學創作,支持臺灣文學茁壯、開枝散葉,為臺灣以私人名義設立文學獎的第一人。在〈我設立文學獎的動機和期望〉一文中,吳濁流賦詩表明其創設文學獎之理念:「誓將熱血挽狂瀾,七十光陰一指彈;寄語萬千諸後秀,一心一德振文壇。」可見其對後代作家的寄望尤深,於傳承臺灣文化一事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1976年,吳濁流籌設臺灣文藝資料館,縱已年邁仍心繫著臺灣這片土地。從殖民時代到威權體制,歷經艱辛歲月,吳濁流始終關懷臺灣的命運,更作為文化鬥士,奮力在時代的夾縫中,搭起聯繫戰前戰後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橋樑,傳遞臺灣文學的點點星火。可惜同年因感染風寒併發多種病症,未能見到畢生心血所在付諸實踐,於10月7日病逝,享壽77歲。

圖片來源:吳杏村女士提供

圖片來源:吳杏村女士提供/ 林靚融攝於臺大總圖書館

圖片來源:吳杏村女士提供

圖片來源:吳杏村女士提供
而吳濁流不畏強權、直言不諱,堅持創作《亞細亞的孤兒》、《臺灣連翹》等作品,以筆為歷史存真,真切地反映臺灣人充滿苦難的命運。「硬頸」的個性使他被人們譽為「鐵血詩人」,是臺灣文學史上最有力的歷史見證人。他的著作與眼光更是走在時代的前端,深深扎根於土地,為臺灣的精神文化留下珍貴的資產。
參考資料
1. 褚昱志,2010,《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2. 呂新昌,1996《鐵血詩人吳濁流》,臺北:前衛。
3. 張恆豪/編選,2011《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吳濁流》,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