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代,英法聯軍之役結束後,臺灣在《天津條約》的規範下開港通商。西方人自荷西時期以來再一次踏上福爾摩沙,而聖歌這樣的西洋音樂,也伴隨教會的到來在臺灣傳播;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與清廷簽定《馬關條約》後,開始統治臺灣,日本實施西式教育,也將西方古典音樂引進臺灣。
在教會與學校中,西洋音樂的種子開始在臺灣紮根、發芽。陳泗治,便是見證這股音樂洪流的臺灣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生涯在這樣的異質文化交會中起步,而他更以傳教士的精神,成為臺灣西樂之路的先鋒。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跟隨上帝的腳步與音樂結緣
1911年4月14日,陳泗治誕生於臺北士林社子三角埔,父親為前清秀才的他,從小便在頗富書香氣息的家庭中成長。1923年,因緣際會之下,陳泗治進入由長老教會所創辦的淡水中學校(今淡江中學)就讀,並於在校期間接受加拿大宣教士吳威廉牧師娘(Mrs. William Gauld)的鋼琴啟蒙,開啟他的音樂之路。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對北臺灣而言,淡水中學校與陳泗治隨後就讀的臺北神學校(今臺灣神學院),皆為孕育無數音樂人才的西樂搖籃。1871年,馬偕牧師從加拿大遠渡重洋來到臺灣,選擇淡水做為他在臺灣傳教、行醫與教育的基地。在臺三十年間,馬偕牧師創立了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並帶動聖歌傳唱,因此臺灣早期西洋音樂充滿濃厚的教會色彩,成為教徒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其中,專精於鋼琴與聖樂的吳威廉牧師娘更引進系統性的西洋音樂教育,被尊稱為「北臺灣教會音樂之母」。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跟隨吳牧師娘學習鋼琴的陳泗治,天性浪漫而敏感,不但徜徉於西洋音樂中,更將青春期的躁動及多愁善感寄託於琴音之中。由於學校鋼琴的數量有限,陳泗治為了爭取更多練習時間,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便偷偷溜進琴房練琴,將窗戶遮起以防光線外漏驚擾他人。之所以如此醉心於西洋音樂,吳牧師娘的教育功不可沒。陳泗治是這麼回憶那段鋼琴啟蒙的時光:
吳牧師娘早年於淡江中學校和臺北神學校教授鋼琴,每天指導學生到傍晚五、六點,而晚餐後又到各地教會指導聖樂至十一點,一刻不得閒。如此忙碌的吳牧師娘,既熱愛吟詩唱歌,又善於鼓舞人,是相當令人愛戴的長者。
艱苦卻多采多姿的學琴過程,以及吳牧師娘對音樂的熱愛、教學時嚴謹又熱情的精神,是陳泗治對西洋音樂的第一印象,也成為日後他投入音樂生涯和教育工作的原動力。而在教會文化的影響之下,陳泗治也於1929年由大稻埕長老教會牧師為他受洗,將基督教作為一生的信仰。
自淡水中學校畢業之後,陳泗治進入臺北神學校就讀,並幸運結識與吳牧師娘一樣來自加拿大的鋼琴家德明利姑娘(Isabel Taylor,「姑娘」為對終生未婚的女宣教士之稱呼),繼續他的音樂旅途。德明利姑娘雖僅年長陳泗治兩歲,但琴藝精湛,是陳泗治亦師亦友的音樂夥伴,並為他奠定了良好的音樂理論與鋼琴基礎。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泗治的少年時代便在和吳牧師娘及德明利姑娘學琴的過程中度過,十年的教會習琴時光,使他與基督教和西洋音樂結下不解之緣。決定將宣教與音樂做為此生職志的他,在告別臺北神學校後,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神學大學,繼續接受神學和音樂的專門訓練。
投入宣教及音樂教育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大力推展以歐洲古典音樂為重心的西式音樂教育,在亞洲國家中有著數一數二的西樂資源。身為殖民地的臺灣不易取得高等教育機會,有志於音樂的青年學子們紛紛選擇前往日本進修。
在這波留日風潮中,陳泗治認識了江文也、翁榮茂和呂泉生等旅日音樂同好,在1934年組成「鄉土訪問音樂團」,利用暑假時間回到家鄉舉行巡迴音樂會。這幾場音樂會表現了臺灣音樂家的演奏水準,也在以音樂凝結民族意識的同時,使西式音樂逐漸普及於臺灣。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就讀東京神學大學時,私下與日本教授習得作曲技巧後,陳泗治於1937年完成學業整裝返臺,後落腳臺北士林教會傳道、帶領歌唱並教授琴藝。1947年因為發生二二八,所以移居淡水,成立純德女中音樂科,為臺灣高中音樂班之首例。1952年,陳泗治出任純德女中校長,並在1955年純德中學與母校淡水中學校合併為淡江中學後,成為淡江中學校長,前後超過25年,直到陳泗治1981年退休為止。
在淡江中學擔任校長期間,他繼承馬偕牧師的教育理念和宗教家精神,投入大量時間、精神與金錢給需要幫助的學生,並以音樂治校,培養淡江中學的人本教育文化。陳泗治的學生如此回憶這位以校為家的校長:
他平時律己甚嚴,且十分要求學生的品格,重視全人教育,時常勉勵學生:「凡事要先懂得做人,才能夠做好事。」他以學生為己出,中午時到學生餐廳和同學們一同用餐,晚上帶領住宿生在教室自習,宿舍熄燈後又一一探視學生是否睡好。除此之外,校長更是出了名的愛才、惜才,他會暗地調查學生的家庭背景,資助原住民及單親家庭的學生,免費教他們彈琴、為他們付學費等。

圖片來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到了1970年代,私立學校辦學空間愈發艱難,但陳泗治始終堅持小班制教學,不以學業優劣評斷學生價值,貫徹臺灣的美學教育。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教學環境中,他將淡江中學打造為一塊真正作育人才的淨土,並為臺灣的音樂教育,奉獻出25年的光陰。
宗教心與鄉土情
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愛以及對基督宗教的堅定信仰,是陳泗治創作譜曲的兩道主旋律。當時臺灣西洋音樂本就屬墾荒時期,而日治末期更因二戰影響,教會被殖民政府百般刁難,傳教士也相繼被驅離臺灣,教會音樂的發展陷入停滯。陳泗治便在這樣的困境中擔負起延續西洋音樂的責任,作品約二十多首,在臺灣西樂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1936年,陳泗治創作出第一首作品《上帝的羔羊》,這首神劇式的合唱曲其靈感源自於《聖經》中施洗者約翰的故事,是臺灣首部獨唱兼合唱的聖樂。1943年,此曲於中山長老教會的音樂禮拜中演出,由呂泉生擔任獨唱,深受在場觀眾的熱烈讚賞,呂泉生更表示這首歌「將臺灣光復前的音樂活動帶入最高潮」,由此可見陳泗治音樂創作所獲得的迴響之大。
除了宗教作品之外,陳泗治更添加臺灣鄉土元素於西洋音樂中,使臺灣西樂逐漸開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1939年完成的《臺灣素描》即為代表。
《臺灣素描》為10首小品曲,素描兩字顧名思義,是臺灣鄉土風情的音樂輪廓畫。當年,陳泗治於環島旅行中,為碧綠的田野、山丘之景所吸引,凝視水牛、八哥、白鷺鷥與山羊等動物的萬千姿態,這些風光成為他的創作泉源,待回到淡水時一一化為五線譜上的音符。
綜觀陳泗治的人生,他投入教育興學與音樂創作,以傳教士般的堅忍姿態為北臺灣開拓豐厚的音樂土壤;更因其愛與服務的精神,被呂泉生教授譽為「偉大的完人」,對臺灣西樂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文經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徐玫玲教授協助勘誤並審閱,由衷特別致謝!
參考資料
1. 卓甫見,2002,《陳泗治:鍵盤上的遊戲》,宜蘭縣:時報文化。
2. 顏綠芬主編,2006,《臺灣當代作曲家》,臺北市:玉山社。
3. 林瑛琪,2010,《臺灣的音樂與音樂家》,臺北市:臺灣書房。
4. 陳郁秀,1998,《百年臺灣音樂圖像巡禮》,臺北市: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