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科學領域

為臺灣肝炎奉獻的醫生——宋瑞樓

1917年,宋瑞樓誕生於臺灣新竹縣竹東鎮一戶客家人家。父親宋燕貽讀完臺灣醫學校、實習完畢後,創建了竹東第一家醫院「長春醫院」。當宋瑞樓出生時,宋燕貽正在應診,聽聞護士告知,誕生的嬰兒是個男孩,便欣慰地轉頭繼續忙碌。在宋瑞樓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總是為了醫院的事忙碌。他「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以及不斷自我充實、求新求知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宋瑞樓,更在他心中埋下行醫的種子。從小,宋瑞樓便將醫生視為第一志願。

而個性極為乖巧,一點也不調皮搗蛋的宋瑞樓,在學校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除了第一年第六名挨二哥責罵以外,直到小學校畢業前,都保持第二名;在以日人子弟為主的小學校裡,臺籍子弟無論如何都不允許獲得第一名。1930年,從小學校畢業後,在老師的鼓勵下,宋瑞樓通過激烈的競爭,以第二名的成績考上新竹中學。當時新竹中學的校長是大木俊九郎,他具有理想與愛心,對臺灣人與日本人一視同仁,深受全校師生的敬重。在宋瑞樓亟欲好奇探索外在世界的中學階段,大木校長作為教育家的風範,也激勵宋瑞樓日後的教學。

為了追隨父親的腳步,就讀新竹中學期間,宋瑞樓曾在寒冷的三月裡,坐船渡海到日本報考慶應大學的醫預科,為了將來可以免去考大學的過程,直升醫科。雖然這場考試,讓宋瑞樓第一次嘗到落榜的滋味,但好勝好強的個性,使他很快振作,隔年順利進入臺北高等學校。1937年,盧溝橋事變拉開中日戰爭的序幕。受到戰爭影響,1938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預定招收四十名只有三十九人報考,因此宋瑞樓如願以償地進入當時臺灣唯一的醫學部。

圖 1. 宋瑞樓像,2007 年於和信醫院閱覽圖書資料。
圖片來源:和信醫院
圖 2. 宋瑞樓之父宋燕貽像。
圖片來源:臺灣圖書館,《臺灣人士鑑》
圖 3. 長春醫院現址。
圖片來源:朱峻毅攝

奠定從醫基礎

帝國大學的老師教學方式生動活潑、富啟發性,而宋瑞樓也終於有機會向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學習。豐富的大學課程大大地打開了宋瑞樓的思維,對他日後的讀書和研究助益匪淺,也是在此時,奠定了宋瑞樓「從病人身上找題目」的研究態度。課業之餘,宋瑞樓也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與醫學期刊,增加自己的知識廣度與深度,這項習慣一直跟隨著宋瑞樓。

圖 4. 年輕時的宋瑞樓。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圖 5. 宋瑞樓像。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圖 6. 臺北帝國大學。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實習時,宋瑞樓選擇了第三內科,向主要研究消化系系統疾病的澤田藤一郎教授學習。經過七、八個月的進修,宋瑞樓發現,基礎的醫學知識不足以面對所有疾病診斷與治療。許多疾病無法早期診斷,具有相當療效的藥品也很少。相較於歐美和日本,臺灣的肝病患者比率相當高,可說是臺灣特有的本土疾病,但是當年做肝炎研究,除了抽血,還要驗病患的大小便、抽胃液等,過程繁雜,宋瑞樓前面兩位前輩,便因工作負擔重相繼離職。宋瑞樓接續研究改良肝功能檢驗法,希望可以達到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提前預防的目標。1943年,他發表臺灣本土醫生與本土肝病相關的第一項研究成果─「澤田.宋.昇汞反應」肝功能檢驗法。這份研究報告戰後在澤田藤一郎教授推薦下,被送到日本九州大學教授會議審查,因而使宋瑞樓在1951年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圖7.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澤田藤一郎。
圖片來源: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赴美學習現代醫學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於焉開始。因此原定隔年3月才畢業的宋瑞樓,提早在這年年底畢業走出校門。二戰結束後,宋瑞樓成為臺灣大學醫學院助教,並在隔年升為內科講師,然而緊接而來的卻是父親過世的噩耗。

當時,在竹東的父執輩親友與當地民眾,都一致認為宋瑞樓會回家接掌長春醫院的醫務。但是宋瑞樓看出臺灣現代醫學的落後,認為唯有繼續從事研究,才可以促進醫學發展、貢獻社會。只回竹東看診了五天,便堅決地回到臺大醫學院研究,拒絕回鄉開業的決定。

戰後臺大醫學院的教授在傅斯年擔任臺大校長期間,增加了出國進修的機會。當時,宋瑞樓在內科的資歷是第二人,非常希望赴美深造。1953年,宋瑞樓獲得了赴美國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ine)醫學中心進修消化系醫學的機會。留美期間,宋瑞樓見識到美國醫學的發展與進步。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心臟學等其他內科知識,他又轉赴杜克大學,與其他學生一起學習,觀察他們如何學習成為一位醫師。宋瑞樓經常主動找機會與當地學生交談,希望了解他們的想法,並跟著眾人在看診中學習,與日式教學法迥異的美式教育,令宋瑞樓耳目一新且大為贊同。

 

臺灣醫學現代化

回臺灣後,宋瑞樓將美式教學帶入醫學院,與學生進行啟發式問答。他每個月召開一次全國性消化系醫學研討會,在他的努力下,臺灣的消化系醫學討論蔚為風氣,更把臺灣的研究推向「與世界同步」的水準,對臺灣消化系醫學發展意義重大。此外,宋瑞樓將多項留美習得的新技術運用在臨床上。1954年他引進美國的醫學器材W. S.式半曲型硬式胃鏡,完成臺灣第一例人體胃部檢查,開臺灣胃鏡檢查的先河。1959年,宋瑞樓參加世界消化醫學組織亞太分會籌備會,不久,收到世界消化系醫學組織邀請,成為研究委員會委員。這是宋瑞樓第一次獲得國際上的肯定,對此,他相當興奮,當年的邀請信一直保存至今。

持續早期的肝病研究,宋瑞樓也使用口徑更細的肝針做肝生組織切片,第一次證實臺灣有慢性活動性肝炎的存在。根據研究結果,宋瑞樓界定出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為病毒經由血液或體液進入人體,大多臺灣本土B肝患者是經由母體垂直感染。1965年,他建議增加捐血篩檢項目,以降低因輸血而罹患肝炎的比率。1981年,他更證明可以經由血液檢查,為早期肝細胞癌提出警訊,並推動施打疫苗預防B型肝炎。1986年7月,臺灣全面施打新生兒B肝疫苗,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新生兒全面施打肝炎疫苗的國家。而到了2003年,全民健保開始納入病毒性肝炎的治療。

宋瑞樓將一生奉獻給醫學,推動臺灣的醫學現代化,更與許金川醫師等人一起推動成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走入民間推動肝病防治。在他的努力下,早期就發現肝炎的患者數提高,降低了死亡率,被譽為「臺灣肝炎之父」。

圖8. 2002 年宋瑞樓在和信醫院巡房教學。
圖片來源:和信醫院
圖 9. 2007 年宋瑞樓檢查 X 光片。
圖片來源:和信醫院
圖10. 宋瑞樓在臺大醫院門口。
圖片來源: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廖雪芳,2002,《醫者之路──臺灣肝炎鼻祖宋瑞樓傳》,臺北:天下雜誌。

2.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https://www.liver.org.tw/journalView.php?cat=18&sid=289&page=3

科學領域
  • 宋瑞樓 Sung Juei Low
  • 1917-2013
  • 新竹出生 From Hsin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