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社會領域

奉獻一生於臺灣的傳教士——馬雅各

「教堂之中傳來悠揚的聖歌,仁慈的天父將眷顧著人們。」

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一個傳統教會家庭中的馬雅各(James L. Maxwell),自幼年起,就受到基督教精神的熏陶與教育,傳遞神的旨意自幼就成了他畢生的志願。在1858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並拿到了碩士與醫科學位以後,馬雅各決定將此生成就獻給所愛的神。

圖 1. 馬雅各醫師。
圖片來源:長榮大學、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新樓醫療財團法人新樓醫院

1865年,他毅然地離開了甫訂下婚約的未婚妻,以及在英國本有的舒適生活與高社會地位,決心前往遠在另一半球的偏遠小島──臺灣,這個在當時的歐洲人眼中,如同受到瘟疫與死亡鐘愛的蠻荒之地。馬雅各不畏艱難,決定搭著遠航的船隻,前來向這裡的人們宣傳福音。

圖 2. 馬雅各醫師留與未婚妻瑪麗一縷頭髮。1865年馬雅各醫生受派來臺宣教,離開英國時的馬雅各僅27歲,方與未婚妻瑪麗(Mary Anne Goodall)訂婚。為了證明他對瑪麗的愛,在離開家鄉前,他剪下了自己一小撮的金色頭髮,用細繩子挷起來,留給瑪麗懷念用。
圖片來源:長榮大學、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新樓醫療財團法人新樓醫院

遠赴亞洲 橫越半個地球的宣教之路

下定決心後,1864年,馬雅各首先抵達廈門學習閩南話。這一年內,除了學習新的語言這一艱澀課題以外,為了後續的傳教事業的順利,馬雅各也與同屬長老教會的宣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牧師,一同搭船到臺灣的打狗港(今高雄港),考察在地的風土民情。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臺灣這塊於文明世界眼中幾乎毫無任何資料著墨過的土地。

圖 3. 宣教士杜嘉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865年6月,馬雅各於臺南府城處,租下了一間位在看西街上的房子,作為他在地診療與傳教的服事地點所在。這不僅在基督教的世界福音傳教歷程上,掀開嶄新的一頁,也正式成為長老教會在臺傳教的歷史開端。

圖 4. 馬雅各最初來臺宣教的發祥地看西街。1865年,馬雅各來臺於看西街落腳,作為醫療與傳教的服務據點。看西街為今日的臺南市仁愛街上,此圖為看西街日治時期1935之狀況。
圖片來源: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但由於居民對於白人形象的異族隔閡、甚至是舊有漢醫與新興西方醫療體系的摩擦,這一文化衝突,使看西街布道所成立不過短短的23天,街上便充滿了外來的紅毛醫生會取人心肝、挖人眼睛製藥等可怖的謠言。被憤怒蒙蔽的群眾包圍醫館,大肆抗議,甚至爆發肢體衝突。知縣在不堪群眾暴動之下,只得命令馬雅各盡速搬離,平息民怨。面對此景,馬雅各也只能被迫收拾行李,黯然地離開看西街。這場紛亂,後來被稱為看西街事件,這也是馬雅各的一次挫敗,讓他深刻體會了在異地傳教的大不易。

即使如此,不屈不撓的他仍未放棄渡海傳教的初心,一邊行醫之餘,仍積極地尋求著弘揚基督教義的機會。終於在1866年的6月,他籌募得資金,在打狗的旗津建立了一座禮拜堂,作為長老教會的第一座正式禮拜堂「旗后教會」;這座禮拜堂,也正是現今旗後教會的前身。

而後馬雅各又轉移陣地,來到臺南府城的二老口街(現今臺南市衛民街與北門街口)附近,租了許厝為醫館及禮拜堂,也是我們往後習稱的「舊樓醫院」,今日新樓醫院之前身。不僅代表著他在臺灣府城宣教與醫療事業的階段成就,更像是他從此便札根於臺南的一種預言。而馬雅各確也在此進行了長達36年多的傳教生活,幾乎奉獻了他大半的人生。

 

扎根臺灣 投入原住民醫療與翻譯事業

另外,從當時平埔族的醫療與教育層面上,更能看出馬雅各在臺灣宣教及醫療的投入與用心。1870年,他於高雄設立了木柵禮拜堂(今高雄木柵教會),並了解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平埔族對福音的接受度比漢人為高,這項發現,使得他在臺期間每每深入山區部落行醫傳道。

在這交通極度不方便的時代,馬雅各在中南部設立了三個教區,分別為以他所設立的木柵禮拜堂為核心,而定義出的臺南西拉雅族教區;第二教區則是以平埔族巴宰族為主要宣教對象的中部山地教會,於今日的埔里、豐原地區範圍。第三教區則是以洪雅族為傳教對象,位在現今白河、嘉義一帶。馬雅各的用心,使得基督長老教會的教義與醫療,深入了臺灣西部的山林地區中,也為平埔族提升了健康與教育的水準。

1871年,馬雅各因事任期屆滿暫時離開臺灣。在此期間,他認為荷蘭的拼音系統之於閩南語的傳教活動,會有相當性的助益。由於當時的臺灣人民多是文盲,在傳教上有著相當程度的困難,馬雅各為了克服這項難題,於是便開始著手翻譯聖經,編撰廈門音新約聖經。

在聖經的翻譯期間,巨量且龐雜的工作、長期端坐伏案的僵化與不足夠的身體運動,使馬雅各變得虛弱。然而,馬雅各憑藉著對神的堅貞難摧的信仰,精神上安忍且堅定地持續為了宣傳的事工而服務。

1873年,馬雅各終於完成了對於臺灣傳教相當有助益的《閩南語拼音聖經》。馬雅各除了自己翻譯聖經之外,完成以後,更無私捐出了可作為母版的羅馬拼音白話字的印刷機、排字架、鉛字等等印刷工具。這些珍貴的印刷設備,促成了日後臺灣第一家印刷廠「聚珍堂」書房以及臺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的成立。

圖 5. 《臺灣府城教會報》是1885年7月12日開始在臺灣發行的第一份報紙,同時也是臺灣歷史上發行最悠久的報紙。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眾領域

傳承奉獻精神 讓福音繼續遠播

圖 6. 馬雅各醫生家族,受到馬雅各的影響,兩名兒子日後也踏上了行醫傳教之路。
圖片來源: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1868年,離開英格蘭踏上宣教工作的馬雅各,終於與未婚妻瑪麗完婚,婚後並誕有二子。在馬雅各的言傳身教之下,兩個兒子成人後也依循著父親的腳步,踏上行醫傳教之路。1899年,長子馬約翰(John Preston Maxwell)受宣道會派遣,前往中國福建漳浦一帶行醫。當時,中國福建在醫療環境,仍是相當保守傳統,而馬約翰的到來,使得新興的西方醫療體系的進入,大幅提升當地的醫療環境,使得死亡率大幅減少。

圖 7. 1897年所簽訂之新樓醫院之地契。1887年於舊樓醫院服務的安彼得醫生(Peter Anderson, 1879-1901)著手計畫將醫館搬遷至現今新樓醫館所在位置。
圖片來源: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新樓醫療財團法人新樓醫院

馬雅各的次子則在1900年抵達臺灣,任職於同年二月新蓋的臺灣首座西式醫院——「新樓醫院」。院內設有診療所、治療所、藥房及開刀房,同時更由於新樓醫院的開刀房安置於二樓,故特別設置了一座升降機,以運送病患;這也是臺灣第一架醫療用升降機的使用記錄。如此一棟新式醫院的建立,作為醫療體系完整的指標性存在,可謂是十分地重要了。

圖 8. 1900年代之新樓醫院。1900年興建的新樓醫院為臺灣首座西式醫院。此棟建築為當時新樓醫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一樓為藥局、門診與治療室,二樓則有院長室、開刀室、X光室與聞名全臺的首座升降梯。
圖片來源:長榮大學、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新樓醫療財團法人新樓醫院
圖 9. 1942年新樓醫院產婆講習所合影。儘管馬雅各逝世多年,新樓醫院仍在地方醫療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日治時期有鑒於產科對於助產士之需求,舉辦產婆講習所持續八年之久,對臺灣鄉村的婦女生產有極大的幫助及貢獻。
圖片來源:長榮大學、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新樓醫療財團法人新樓醫院

1911年馬雅各醫生退休後,便回到英國倫敦,安然地度過晚年生活。1921年3月6日,馬雅各於英國倫敦布羅姆利閤目,卸下他的塵勞,安息主懷,享年85歲。

馬雅各對於臺灣的影響,不僅是他一生在臺灣的醫療與宣教事工奉獻。在離開臺灣,返回英國後,他所建立的宣教事工並非就此結束,反而更在後人的接力下如火如荼的展開,接績的宣教師相繼來臺外,次子馬雅各二世的接力更是讓福音傳遞的篇章能繼續地寫下去,馬雅各作為臺灣傳教的先河,至今仍受許多人所感佩。

圖 10. 馬雅各二世與他的門徒。馬雅各二世來臺服務的同時,亦培養許多臺人學徒,傳授醫學知識。亦培養許多臺人學徒,傳授醫學知識。
圖片來源:長榮大學、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新樓醫療財團法人新樓醫院

 

 

參考資料

1.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網址:http://www.tpkch.org.tw。

2.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20週年歷史委員會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設教壹百貳拾年史》,臺南市: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985。

3. 張大偉,《馬雅各醫生在臺的傳教工作(1865-1871)》,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3。

4. 殷振福總編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宣教150週年紀念特刊》,臺南市: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2016。

社會領域
  • 馬雅各 James Laidlaw Maxwell
  • 1836-1921
  • 蘇格蘭出生 From Sco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