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挺立於寒冬裡,而怒放的梅樹,為薄霧中的早春攜來了一絲暖意。濃墨淡彩的枝幹中,抽著粉白的芽,那一朵朵的梅花從畫面深處沁透出著馨香,昭告著其堅韌的心。
吳梅嶺在 1988 年所作的《一隻傳蚋信》,描繪家鄉嘉義朴子的梅樹綻放於春日之景。吳梅嶺對梅花情有獨鍾,畫中梅花濃淡分明,乾擦與點墨的筆法展現樹枝的粗糙與紋理;而梅樹柔嫩的花瓣,彰顯著春意盎然。他的人生也正如一顆百年梅樹般,不僅以高雅之姿點綴了畫壇,結出的累累果實,也陪伴嘉義地區許多習畫學子成長。
童年回憶:受藝術薰陶的美好時光
1897年吳梅嶺出生於嘉義朴子,當時的朴子被稱為「樸仔腳」,因朴子溪的河運之便,這純樸的小村落成為嘉義地區重要的水路樞紐。吳梅嶺的父親,憑藉著地利優勢,開始洋行生意,並從事廟宇壁畫彩繪與門神繪製等兼職工作。
小小的吳梅嶺常拿起刷子,協助父親在廟門上油漆,或在一旁看著匠師們工作;年歲再大一些,便協助大哥在燈籠上題字或彩繪。童年的一抹一畫,慢慢勾勒出吳梅嶺人生的藍圖,對藝術的熱愛從幼年便默默扎根。
長大後,吳梅嶺以優異成績從樸仔腳公學校畢業,許多公務職缺紛紛對他拋出橄欖枝,但徜徉在繪畫樂趣中的他,選擇在家中幫忙,為一盞一盞的燈籠落上祝福的題詞。
1916年,臺灣勸業共進會為了慶賀臺灣總督府建成,在臺北公會堂附近舉辦了首屆的日本國博覽會,彰顯日本的物產豐饒與偉大。當時漂洋過海來的新奇事物,開拓吳梅嶺的視野,他將目光放遠,下定決心北上參加教學甄試。天資聰穎的他,報考臺北師範講習科,順利於隔年拿到總督府頒發的學校準訓導資格,成為正式教職員,踏上了教學之路。

圖片來源:陳嘉翎,《吳梅嶺:藝采春風》(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頁38。
完成學業後,吳梅嶺回到家鄉,被派往六腳佃公學校擔任訓導工作,1926年轉任朴子女子公學校。期間,除了擔任訓導,他也協助教授家政女紅的黃笑老師繪製刺繡圖稿。
在當時,要完成一件娟秀的刺繡圖稿並不容易,首先需要將綢緞固定在木框上,糊上黏著劑和礬水,避免暈染或掉色;緊接著在布面勾勒紋路細膩的圖稿,並仔細標示出色彩,才能讓學生進行刺繡。這一張一張靈動的花卉鳥獸圖稿,不僅為吳梅嶺打下紮實的繪畫基礎,更帶動了嘉義朴子地區的女紅手藝。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繪途多舛:臺展佳績不敵戰火
除了教職工作以外,吳梅嶺在創作上更是勤奮不懈,1930年他加入由林玉山、潘春源等人所創立的「春萌畫會」。春萌畫會的成員以嘉義、臺南一帶畫家為核心,繪畫題材含括膠彩畫和傳統文人畫,是在東洋畫領域中相當活躍的畫會聯盟,在官方所辦臺展「東洋畫」獎項屢獲佳績。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身為春萌畫會一員的吳梅嶺,以細緻雅靜風格所繪的《新岩路》、《靜秋》和《秋》奪得三次臺展入選。這幾幅作品多是描繪嘉義朴子地區的風光景色,展現吳梅嶺對家鄉地方的關懷與認同,因為入選臺展令他聲名遠播,1934年便受聘於朴子公學校國畫(東洋畫)專科正教員。

圖片來源:臺展資料庫

圖片來源:臺展資料庫
然而,1940年日本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吳梅嶺考量時局動盪不安,在友人的推波助瀾和政府政策的影響下,決定提前退休,與友人合辦「興農會」,開墾嘉義一帶荒地。
正當吳梅嶺過著退休、種田、養生的優閒生活時,危機卻悄然而至。1941年,嘉義地區發生大規模痢疾事件,吳梅嶺也因此染上重症,此後他的身體狀況不復往昔,無法繼續經營種田養菜的生活,只能接下零星的教學機會,養家餬口。但元氣大傷的他,教學已無法再像往日一般輕鬆適意;1944年更因為胃出血而請辭,只能在家養病。
悲傷之事不只如此。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全面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美軍展開籠罩全臺的轟炸,這一炸也讓吳梅嶺的居所和這十幾年的心血創作,付之硝煙。拖著病累的身體,吳梅嶺回到嘉義朴子,眼前的家園早已不是回憶中的樣貌,徒留斷垣殘壁,和化成灰燼的一張張創作。
重回教學,用開闊心胸灌溉新芽
戰爭結束後,吳梅嶺將過往日悲傷打包收好,重返教育前線,在嘉義東石初級農業學校(今國立東石高級中學)教授繪畫科。因應新式美術課程的教學法,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培養出更寬廣,更不受限制的想像空間,吳梅嶺自身嘗試了許多過去不曾使用的媒材。從原本傳統水墨,到水彩、素描和新媒材的使用,吳梅嶺以自身為典範,領著學生踏入廣闊的藝術世界之中。
在嘉義東石的日子,除了教室內的教學之外,吳梅嶺亦深信大自然是更好的學習對象。他在校園的一隅,種植了大量的花卉與灌木,並帶領著學生走近自然,從寫生與欣賞中獲取藝術靈感。
教一位學生就像種一株花木,耕耘、灌溉、修剪後才能使之綠蔭滿枝。除此之外,更要用慈悲的心去感化每個學生,他們並非天生不學好,你若用心,學生就會感受得到。孩子來學校並不只是來讀書,而是要讓他們學會生活,懂得關心別人,從照顧樹木,布置、經營花圃,長大後便知道如何生活、美化生活,這樣的生活化教育才是真實的。
美術教育是養成學生繪畫個性與才情,除對學生在繪畫基本技法基礎予以充分指導外,復尊重學生個人創見
在嘉義東石的教書生涯中,吳梅嶺的一言一行都如他所言,對教育抱持順其心智發展的理念;而其教學的態度,亦提振了學生們對學習的熱情。帶領學生出去比賽,亦常得喜訊。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而其認真教學的態度,更讓他陸續榮獲嘉義縣教師特優獎、臺灣省教育廳勳績卓著優良教師獎、教育廳優良講師獎等傲人之成績。然而吳梅嶺本人卻認為他僅僅只是作為一個提點的角色,往往將光環讓給學生們,自己則成為臺下鼓掌的那個人。1964年,儘管已從嘉義東石高中退休,放不下熱切學習的孩子們,吳梅嶺依然每週六日都回到學校畫室,在假日的午後給學生指點出更明亮的方向。
百年樹人:學子們感謝籌辦梅嶺美術館
這樣一位懇切的教育者,便是如此教育著嘉義地區的學子。而這些幸運的學生們有成之後,也因仰沾師恩,在1979年共組梅嶺美術會,恭請吳梅嶺為永久指導老師;並在朴子金臻圖書館舉辦了第一屆的梅嶺美術會展,在這小小的地方,依傍著尊師過去給予的支持與陪伴,學員們齊聚一堂,溫馨的場面便如同學會一般,著實讓人動容。1995年,逢吳梅嶺百歲誕辰,這一年學生們更是為他舉辦了「吳梅嶺百年繪畫首展」,同年梅嶺美術館落成,也成為當地佳話。

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沒有制式化或限制性的教學,沒有預設好的範圍與要求,在當時尚未發展出適性教育和多元教學的時代,吳梅嶺便深切地認為,若一個學生想畫好圖,就必須多觀察自然,多觀察別人的畫法,從自己的一筆一畫之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樣的態度也使得許多習畫的學子,雖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發展出與老師相差甚遠的畫風,但對於創作抱持靈活與彈性的態度,卻始終如一。
藝術教育的培養無法用度量的方式計算,靈感和創造力更是無法在框架之中成熟,吳梅嶺用他的一生,堅守在美術教育的最前線,如同晨曦下的梅香,引導著學生潑灑出自己想要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吳梅嶺,2001,《吳梅嶺一零六回顧展專集》,臺北市: 國父紀念館出版。
2. 陳宏勉,2002,《百歲‧師表:吳梅嶺》,臺北市:雄獅出版。
3. 陳嘉翎,2004,《吳梅嶺:藝采春風》,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