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有無數的人因瘧疾死亡。時至今日,人類雖然在瘧疾防治上有所進步,但只有少數國家能完全根絕本土瘧疾。除了歐洲、北美洲等先進國家,在亞洲最先根除本土瘧疾的就屬日本與臺灣了。瘧疾的源頭屬蚊子,要根除瘧疾一定得了解蚊子,而臺灣就有一位高人「連蚊子在想什麼都知道」,他便是臺灣的蚊子專家連日清博士。
1927年,連日清出生在日治時期的臺北大稻埕,是家中長子。他的曾祖父連者原是大稻埕地區頗有聲名的仕紳,事業成功、熱心公益。然而到父親這一代時,臺灣爆發一場鼠疫,連家家財散盡,家道中落。從小,連日清便看著母親葉寶玉幫別人家洗衣服、做家庭手工,刻苦地將家中十幾個孩子帶大。孝順的連日清為了體恤母親,經常主動幫忙母親照顧弟妹,母子倆非常親近。而葉寶玉一生操勞,卻依舊樂觀進取、笑口常開,這樣的個性對連日清影響極為深遠。連日清終生保持學習的熱忱,前往世界各地協助蟲媒疾病的研究與控制,雖然辛苦,卻總是樂在其中,便是受到母親人生態度的啟發。

圖片來源:連秀美箸,《蚊子博士連日清》,遠流授權提供
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臺灣捲入二次世界大戰,社會動盪不安。隔年,十五歲的連日清從高等科畢業。由於因家境貧苦,很早便意識到自己必須肩負賺錢養家的重責大任,因此任何工作他都願意做,只求能掙得薪水幫助家計。幸好,學校老師認為連日清資質聰慧,把他介紹至臺北帝國大學的熱帶醫學研究所當臨時雇工。在那裡,連日清受到大森南三郎博士的啟蒙,從此誓願踏上蚊蟲研究之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蚊子少年的啟蒙
昆蟲研究室主任大森南三郎博士是研究熱帶昆蟲的專家,經常鼓勵連日清不要因家境貧困而放棄學習的機會。在大森先生的提攜下,連日清奠定了英文的基礎,並進入成淵學校的夜間部。就這樣,連日清白天在熱帶研究上班,晚上到學校上課,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學問。
在大森先生研究室的那幾年,連日清跟隨大森先生學習調查瘧蚊知識、鑑定蚊蟲,對昆蟲研究培養出深濃的興趣。1942年夏天,臺灣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登革熱疫情,連日清跟隨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至各地疫區調查,雖然因此染上登革熱,但也使他體認到蚊蟲研究的重要性。終於在1944年,連日清成為熱帶醫學研究所的正式職員,並被臨時徵召入伍,成為日本陸軍的防疫部隊。

圖片來源:連秀美箸,《蚊子博士連日清》,遠流授權提供
進入瘧研所,參與臺灣抗瘧
戰後,多數日本人返回家鄉,大森南三郎博士也不例外。連日清眼見日本研究員紛紛離去,意識到臺灣蚊蟲研究的重責大任必須由臺灣人延續下去。然而戰後的臺灣社會一片混亂,1947年更爆發了二二八事件,連日清的求學、研究之路因此坎坎坷坷,好不容易才完成師範學校英語系的學業。於此同時,他也與好友的妹妹簡寶桂共結連理,妻子更成為連日清日後學術生涯的重要幫手。

圖片來源:連秀美箸,《蚊子博士連日清》,遠流授權提供

圖片來源:連秀美箸,《蚊子博士連日清》,遠流授權提供
1955年,連日清受邀進入當時已改制完成的臺灣瘧疾研究所,加入菁英匯聚的研究陣容,致力於臺灣抗瘧工作。瘧疾是一種由受感染的雌性瘧蚊傳播的疾病,雌性瘧蚊叮咬了瘧疾患者後,蚊子會受到感染,並在叮咬另一人時把瘧疾傳播開來。瘧疾的初期症狀與感冒很類似,像是頭痛、疲倦、肌肉疼痛及發燒。幾天之後,病患的體溫會開始上升,可能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接著會顫慄、發冷,隨後又發熱數小時,再大量出汗,如此反覆數個週期,令患者身心俱疲、全身虛脫,嚴重者可引致死亡。由於瘧疾發作時,患者會冷得不停發抖,發熱時又令人恨不得跳入冰水中,所以有一個俗稱叫作「打擺子」。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新版國家文化資料庫
為了撲瘧,瘧研所經常要走遍臺灣各地採集蚊蟲,調查瘧蚊的種類、習性及分布狀態,再以抗瘧藥品及殺蟲劑進行實地防治實驗。接著,抗瘧小組一方面對瘧疾病患投藥治療,一方面採用DDT進行屋內壁面殘留噴灑,將喜歡停棲於壁面的瘧蚊殺死,斷絕瘧疾的傳播途徑。之後,政府與社會各個部門通力合作,主動針對疑似瘧疾的案例提出報告,並訪問社區住戶及流動人群,監視零星殘留的瘧疾。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而連日清在繁重的工作中也和同事建立了患難與共的好交情,其中一位同事鍾兆麟幾乎跟著連日清做了一輩子的研究工作。在鍾兆麟眼中,連日清做事認真嚴謹,不但自我要求,對工作夥伴也相當嚴格,尤其會直接糾正對方的毛病。就是這樣認真的精神,奠定了連日清一生的成就。

圖片來源:連秀美箸,《蚊子博士連日清》,遠流授權提供
在瘧研所期間,除了參與各地的除瘧行動,連日清也把握機會前往海外進修,為往後的研究工作與臺灣的抗瘧行動累積能量。終於,在眾人努力下,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臺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瘧疾根除地區」,是臺灣公共衛生史上最大的成就,也讓「臺灣經驗」成為各國學習的對象。
登上研究生涯高峰
這項重大任務告一段落不久,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的高樂士博士便上門邀請連日清加入研究團隊。當時東南亞的瘧疾還有許多方面值得調查研究,加上美軍在越戰期間面臨嚴重的瘧疾問題,更凸顯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連日清接下了這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在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期間,獲得所方的大力栽培,前往海外進修,研究工作持續有很好的突破與進展。

圖片來源:連秀美箸,《蚊子博士連日清》,遠流授權提供
而在恩師大森南三郎返回日本後,連日清仍與他保持密切的聯繫,師徒之情未曾稍減。在日本學術地位崇高的大森先生觀察到連日清在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成就斐然,不斷催促他攻取博士學位。當時,日本的博士學位不需要考試後入學修讀學位,如果是專業研究人員,只要憑著公開的論文就可以提出申請。於是在大森先生的協助下,連日清在日本熱帶醫學年會上,以「臺灣的蚊蟲」為題,發表公開演講,並多次於日本學術季刊上發表論文。1969年,終於獲得日本長崎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圖片來源:連秀美箸,《蚊子博士連日清》,遠流授權提供
對抗登革熱
拿到博士學位後,連日清在學術界的地位更加穩固;加上在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Two)的工作機緣,他一直與國外學者有頻繁的通訊往返,因此多次參與國際採集與交流計畫,也參與了日本腦炎的研究。1979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轉往遷至菲律賓,並表示可為臺籍員工安排移民美國。然而連日清終究難以捨棄臺灣,選擇重返臺灣瘧疾研究所。當時的瘧研所已改制為傳染病研究所,除了持續監控境外移入的瘧疾,對其他以蚊蟲為媒介的疾病也展開全國性研究。連日清就是在傳染病研究所的昆蟲組擔任負責人,並積極培育臺灣蚊蟲研究者。
在連日清的研究生涯中,除了瘧疾和日本腦炎,近年來相當猖獗的登革熱也讓他投注了相當多的心血。幼時,跟隨日本團隊至各地採集研究時,不幸染上登革熱,使連日清意識到蚊蟲研究的重要性。多年過去,他並沒有忘記此事,登革熱的研究與防治工作即是他在傳染病研究所最主要的工作項目之,長期南北奔波。1988年,連日清採用「屋內殘效噴灑法」,把有殘留效果的殺蟲劑噴灑在屋內壁面,有效降低當時臺灣南部的登革熱疫情。一夕之間,連日清從一個沒沒無聞的蚊蟲專家,變成家喻戶曉的「逐蚊怪客」。
投身蚊蟲外交
連日清的學問備受肯定,1981年,受到政府邀請,連日清還遠赴玻利維亞擔任昆蟲醫學技術團團長,協助玻利維亞進行瘧疾防治,直至兩國斷交。1993年,連日清從衛生署退休,與然而他對蚊蟲研究的熱情,並未輕易放下,仍經常忙於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臺灣發表了29種蚊子品種。2003年,連日清更以花甲之齡至非洲聖多美進行「蚊子外交」,推廣「臺灣經驗」,協助該國抗瘧。2007年,獲頒衛生署一等衛生獎章時,連日清開心地表示:「如果健康許可,我願意繼續幫助更多國家對抗瘧疾!」
參考資料
1. 連秀美,2007,《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臺北:遠流。
2. 王志元,《非常人語》沒人聽我聊蚊子──連日清,《蘋果日報》,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7119334
3. 漫畫科技_連日清篇,科技部,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subSite=&l=ch&article_uid=f869e80c-c24f-4dc5-923e-09a10ab36b92&menu_id=0f93c865-211c-49ab-8ecc-b45320ab293f&content_type=P&view_mode=list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