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追尋中國舞蹈的去向,用身體舞出春秋筆下的情理。臺灣第一位舞蹈博士劉鳳學,秉持「尊重傳統、創造現代」的精神,投身舞蹈創作、教育與研究已逾一甲子,不僅累積超過百部舞蹈作品,更培育了無數新秀人才,對臺灣舞蹈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1925年6月19日,劉鳳學出生在中國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在這座城市,除了人口占比最多的漢族,還混居了許多少數民族,包括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及鄂溫克族等。此外,在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現稱中國長春鐵路或中長鐵路)沿線經過的區域──包含劉鳳學出生的昂昂溪區──更聚居著俄羅斯十月革命後流亡東北的白俄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融匯出多元而包容的樣貌,豐富了劉鳳學的童年生活。
幼時的劉鳳學,白天與白俄小朋友一起學習古典芭蕾;晚上若有機會,便去觀看她無比好奇的「薩滿」作法儀式。平時在家中,她則跟著她那實踐傳統儒家思想觀念的父母,學習中國歷史知識、古典詩詞、戲曲等。在多元文化的滋養下,她很早就萌發了對舞蹈的興趣。她經常把玩著母親抵禦風沙的面紗,沉浸在自己的舞蹈遊戲中,有時披上黃紗巾幻化成的翅膀,有時裹著黑紗巾做成的巫婆舞衣,玩得不亦樂乎。
戰中求學,積累舞蹈養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攻佔東北全境,並於隔年成立滿洲國政權。於是從小學開始,劉鳳學便進到寄宿學校,接受日本斯巴達式的殖民地教育,並一路念到大學三年級。當時的她,內心雖常燃著國仇家恨之火,但這段日本統治下的求學經歷,卻也讓她觸發了更多對於舞蹈的探索。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初二那年,一張充滿熱帶風情的明信片來到劉鳳學手中,上頭描繪的海浪、椰子樹和原住民女孩,深深吸引著在嚴寒東北成長的她。正是這張來自日本友人的明信片,開啟了她對南方島嶼臺灣的想像,牽起了她與原住民文化的緣分。
後來,她進入當時東北三省唯一的女子大學──長春女子師道大學,就讀音樂體育系,修習音樂、舞蹈與創作、表演兼備的專業課程。大一、大二年紀的她,被達爾克羅茲(Jaques-Dalcroze)體系的舞蹈教育及現代舞訓練所啟蒙,漸漸開始有了「創新」舞蹈的概念與想法。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受戰亂影響,劉鳳學整整念了六年的大學。二戰結束次年,長春女子師道大學以「長白師範學院」的新名重新開校。返回校園的她,主修舞蹈、輔修音樂,再次從大三開始念起。不幸的是,烽火並未就此停熄。隨著國共內戰的全面爆發,砲火與遷徙成了她後三年大學生活的常態。
1948年,她背起行囊,離開已成人間煉獄的東北,跟著學校遷徙到北京。路途上的所見所聞,赤裸裸地反映出戰爭的殘酷,並在她心中造成強烈的衝擊。「人的價值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她開始探索、思考,最終將這段不尋常的經歷,轉化成舞蹈創作的養分。
到北京之後,劉鳳學遇到了啟蒙她至深的老師──戴愛蓮。曾長期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她,其實一直渴望能瞭解中國的民族舞蹈、找尋自己的「根」,沒想到在因緣際會之下,她有幸能跟著戴愛蓮學習。戴愛蓮是中國民族舞蹈研究的先驅,在老師的引介下,劉鳳學認識了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的舞蹈;而老師對民族舞蹈,從採集、改編、舞台化到推廣的作法,亦深深影響了她往後對於臺灣原住民歌舞的研究。
追本溯源,開創舞蹈新頁
1949年自長白師範學院畢業的劉鳳學,抱持著對原住民舞蹈的嚮往,隨著國民政府遷居來臺,開始了舞蹈創作、研究與教學的生涯。
初到臺灣的她,曾短暫地在花蓮師範學校教書,並透過學校裡的原住民學生,獲得了許多部落的祭儀時間、地點等資訊。她參加了鳳林鎮的阿美族豐年祭,第一次親身接觸原住民舞蹈,跟著祭典的節奏、歌聲起舞。那種和自然合而為一的感覺,帶給她極大的震撼,於是她開始研究臺灣原住民舞蹈,自發性地到部落採集歌舞。而情感奔放的原住民祭儀,也促使她反思漢族的祭儀文化,間接引發她對儒家禮儀舞蹈的研究興趣。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1954年,劉鳳學開始在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任教。在那個舞蹈仍屬於邊緣課程的時代,她擁有極大的創作空間,而各色各樣的學生,則成為了她實驗、觀察的對象。她開始實驗中國現代舞,並為了解決創作上遇到的問題,一面閱讀一面思索:中國舞蹈要往何處去?那時的劉鳳學,就像陷入了舞蹈迷宮,跌跌撞撞地摸索方向。終於,1957年春天,她在系上每月例行性的研究報告發表場合,將困惑她許久的「中國現代舞」問題拋了出來。
「既然想創作中國現代的東西,妳對中國的了解有多少?」當時師大體育系系主任這淡淡的一問,讓劉鳳學猛然頓悟了。她開始著手研讀中國古代文獻,了解中國古代的舞蹈。自那時起,她的研究與創作開始能夠同時並行、互相刺激,於是中國的第一支現代舞《十面埋伏》,就這樣在1958年誕生了。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為了更進一步追溯中國舞蹈的「根」,1965年,劉鳳學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進修碩士。原本她計畫在研究的同時,蒐集資料、考證日本所保存的唐代雅樂,不過後來她放棄了學位,進入日本宮內廳雅樂部,全心投入唐代樂舞研究。她親自手抄廳內保存的樂舞譜,並依此展開研究與重建工作。於1984年成功重建的《皇帝破陣樂》,其舞譜便是在日本獲得的。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創新古典,培育舞蹈人才
1967年,劉鳳學自日本回國之後,在臺北中山堂,以「古代與現代」為題發表公演,並提出「結合傳統與現代、創作具傳統精神的中國現代舞」宣言。為了散播她「尊重傳統、創造現代」的舞蹈教育理念,同時創造專屬自己的創作環境,她成立了「現代舞蹈研究中心」。這間位於新生南路上的教室,培育了臺灣無數舞蹈人才,更孕育出1976年的「新古典舞團」。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1981年,劉鳳學追隨她那痴迷於舞蹈的心,遠赴英國倫敦拉邦舞蹈學院攻讀博士,在劍橋大學中國音樂理論家畢鏗(L. E. R. Picken)教授的指導下,進一步研究中國儒家舞蹈。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1987年,她以論文〈從公元前十七世紀至十三世紀的中國古代禮儀舞蹈與儀式舞蹈紀錄和舞蹈分析研究〉,獲得英國國家哲學博士學位,成為臺灣第一位舞蹈博士。

圖片來源:新古典舞團
如今已退居幕後的劉鳳學,仍致力於灌溉她的「四棵小樹」:創作文本化、唐樂舞重建的文本化、儒家舞蹈的文本化,以及原住民舞蹈的推行。畢生投身於舞蹈創作、教育與研究的她,對臺灣舞蹈界的影響,可說是相當深遠。
參考資料
1. 李小華,《劉鳳學訪談》,臺北:時報文化,1998。
2. 劉宏怡,《臺灣創意人物誌 參》「舞蹈家」,台北:大觀視覺顧問,2008,頁1-8。(https://issuu.com/16291497/docs/2008______________)
3. 謝瑩潔,〈追尋失落的舞跡─劉鳳學臺灣舞蹈界的巨人〉,《新北市文化季刊》第2期,新北:新北市文化局,2011,頁56-59。 (https://www.culture.ntpc.gov.tw/files/file_pool/1/0G251426845804320340/quarterly_002.pdf)
4. 許慈芳,〈訪舞蹈家劉鳳學:談原住民舞蹈的相遇、採集與創作歷程〉,電子期刊《原住民族文獻》第30期,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39&id=973
5. 《新古典舞團.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http://www.neo.org.tw/page/index.php?l=2&nid=25
6. 國家文藝獎網站,https://www.ncafroc.org.tw/artist_detail.html?anchor=award4&content=detail&id=1217
7. 國家教育研究院,「劉鳳學」詞條,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4505/
8.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劉鳳學」詞條,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