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名人
  2. 社會領域

為烏腳病患者點燃生命金燈——王金河

冰冷的四肢發麻、劇痛,初期使患者失眠、食慾不振與憂鬱;末期則四肢發黑潰爛,嚴重需截肢,甚至因此失去寶貴的性命。俗名為「烏腳病」的怪病,在1920年代的臺灣社會出現,盛行於西南沿海一帶。在那個醫學尚未能找出病因、根治的年代,烏腳病患者常被視為災厄的、因果報應的、邪神作祟的結果,受到社會大眾排擠。然而,秉持著醫者仁心的精神,王金河為烏腳病患者無償的治療與照護,為當時僅能蟄伏於灰暗中的烏腳病患者點燃一盞溫煦的燈。

貴人提攜 立下為家鄉服務之志

王金河,1916年出生於臺南北門。年幼樂天的王金河,就讀北門公學校(今臺南市北門國小)時,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王戊己。甫從師範學校畢業,奉派還鄉的王戊己老師,常帶著班級學生外出遠足。走遍北門、學甲與佳里等一帶,王金河與同窗們凝視著純樸的農漁村風情,老師於一旁講述當地的史地人文,一面說道:「瞭解是愛的開始。有了愛,將來長大有能力以後,才會有感情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服務。」

在王老師的建議下,王金河進入長榮中學就讀,因而接觸了基督教。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長榮中學的老師於宗教課堂上寫下了這段話,願人們未來實現的,是一個有公平正義的社會。他在臺下想起以前王老師曾跟他們說過的話語,陷入了沈思,為民服務的責任心如同一粒種子落於心田。日後老師們教予王金河的這份責任感,大大地影響他的未來。

在宗教教育的耳濡目染之下,1931年王金河自願受洗為基督徒。加上王戊己的建議與內心的志業,他決定赴日求學,於明治學院中學部順利畢業後,順利考取了日本東京醫專(今日本東京醫科大學)。

圖 1. 年輕時期的王金河。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學成返鄉 接觸烏腳病患者

學成返臺的王金河起先任職於臺南醫院,見北門當地缺乏醫療資源,在當地親友的力勸下,1944年返回北門開設「金河診所」。他的生活過得忙碌充實,然而王金河的心上總懸著一塊大石,就是家鄉長期盛行一種無法根治的疾病:烏腳病。

烏腳病,俗稱「烏乾蛇」,患者初期手指、手腳蒼白易冷、麻、腫或疼痛,後期症狀惡化便會皮膚發黑、劇痛,肌肉硬化、萎縮,甚至潰瘍流膿需要截肢得以保命。除此之外,由於身體的病痛與免疫系統的虛弱,亦會併發貧血、營養不良等症狀,折磨人神智。在學界對這種病還無深入了解的情況下,人們不知道烏腳病的病因,亦無法根治,讓患者遭受折磨;尤有甚者,怪病成了人們心中的夢魘,被視為邪祟作怪,穿鑿附會之下,病患沒錢就醫,也不敢就醫,只能靠密醫或乩童。

此時的王金河只能按醫學院所教的知識,施予基本的止痛照護。同時,也盡其所能的讓世人關注起烏腳病。「如果主耶穌當時來過臺灣,應該會先來看顧這些患者。」自東京神學大學來訪的一位教授見到北門當地的烏腳病患者不忍感傷道。

然而臺灣烏腳病的情況卻仍無改善。1950年代起,烏腳病的患者急劇增加。憂慮不已的王金河僅能翻閱醫學雜誌,並於與日本留學的同學,也是臺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拱北教授通信討論。

憐憫之門 開設免費診療室

1960年,於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宣教士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的邀請下,於原先的金河診所另闢「憐憫之門」免費診療室。由芥菜種會負擔患者的醫療費用,王金河與謝緯醫生負責診治病患。

圖 2. 孫理蓮是最早於臺灣展開宣教事業的女性宣教師之一,也是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創辦人之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授權圖片 by KOdu
圖 3. 芥菜種會於北門所設的免費診所,由王金河與謝緯醫生主治。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圖 4. 1967年興建中的烏腳病院別館距離一公里左右,供烏腳病患者癒後療養。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照顧烏腳病患者並不是件容易的差事,但王金河及醫護人員相當有耐心地照顧著每一位患者。細心挑出患者骨肉中的蛆蟲、背著行動不便的患者出入,如果遇到家境困難無力處理喪事的患者家屬,王金河便會主動替死者釘棺木、入棺、找墓地,並親自和護士及教會義工扛著棺木將死者下葬,充分地表現其熱忱、愛心及同情心。

圖 5. 王金河親自背著行動不便的患者做禮拜,希望透過宗教信仰讓病患的心靈平靜,有所寄託。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除此之外,王金河的夫人王毛碧梅亦投入了照顧患者的行列,每天免費為貧困患者準備三餐飲食。為了使烏腳病患者的精神有所寄託,足能面對身體上的痛苦,他們帶領著痛苦呻吟的患者唱聖詩、禱告。

然而,儘管病患有免費診所可供治療,接受完善的照護,因烏腳病而截肢的他們卻已失去行動自由,無法像一般人正常生活。於是,院方又設立手工藝生產中心,交由王毛碧梅一手負責訓練及經營。

醫院的經營,晃眼便二十餘年,直到謝緯與孫理蓮先後離世,王金河夫妻依然秉持著醫者仁心的精神,支撐著醫院無償照料著病人。

圖 6. 手工藝生產中心中,王毛碧梅正在為草蓆做最後收邊的工作,其後方是烏腳病患者正在編織草蓆。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烏腳病的病因,在眾多學者的長期努力下於1960年代出現了曙光,公共衛生學者陳拱北發現烏腳病的病因,是由於部分地區地下水中含有極高的重金屬元素「砷」。

圖 7. 在當時尚未找出烏腳病病因的情況下,國內外許多研究團隊相繼至免費診所義診及研究。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在早期自來水管線尚未普及鋪設的年代,嘉南沿海一代土地鹽份高,淺井的水鹽度過高無法飲用,當地人開挖出深達一百公尺以上的深井,俗稱「地河井」的水作為日常使用。「地河井」的水質比淺井水更加清涼甘醇,人們當時讚不絕口,殊不知這些水多數含有過量的化學物質「砷」及其他有害物質,成了人們罹患烏腳病的主要原因。隨著當地逐漸建設自來水管路,以自來水取代井水,烏腳病才逐漸從社會上消失。

鞠躬盡瘁 後人讚「臺灣烏腳病之父」

圖 8. 面對那些迫不得已需截肢得以保命的患者,王金河心痛地寫下此段文字貼在病患流轉的診療室裡。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在烏腳病尚未找出病因的那段時間裡,北門地區的烏腳病患者,常迫於生計而無法及時就醫,往往前來向王金河尋求協助時,早已病情嚴峻,面臨需要截肢的狀況。

王金河深深知道,為了延續病人生命所向他們做出的截肢宣判,將會徹底影響病患此生的命運。他無奈地於紙上寫下此段文字,貼在診療室的牆上,讓這段文字面對往返於診療室中的病人們,也同時自我提醒。正如經典裡那句「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王金河終其一生致力為鄉土、為人民服務,願能幫助他的病人。他於1997年榮獲終身醫療奉獻獎,被後人讚為「臺灣烏腳病之父」。

圖 9. 雖然烏腳病已於臺灣得到控制,逐漸消失匿跡,但當年的金河診所現已重新規劃為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記錄著臺灣醫療史中人們與烏腳病漫長的奮鬥歷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授權圖片 by Mk2010

回顧臺灣人民與烏腳病漫長的奮鬥歷程,有陳拱北、孫理蓮、謝緯與王金河等人的篳路藍縷,終為烏腳病患者們找到了一絲曙光。烏腳病如今在臺灣,也因政府的宣導措施與自來水管線等公共設施的普及,使得人們得以免除烏腳病的威脅。然而,因職業、環境污染等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砷中毒問題,至今仍不時於臺灣與其他國家中上演著。期許未來,有相關單位與專業人士,持續為全體人民的健康把關。

圖 10. 王金河於1997年榮獲終身醫療奉獻獎,被後人讚為「臺灣烏腳病之父」。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

參考資料

1. 王金河口述,陳正美、黃宏森主編,《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臺南縣北門鄉:王金河藝術文化基金會;南投市:臺灣文獻館;臺南縣新營市:南縣府,2009。

2. 林雙不,《側寫王金河——臺灣烏腳病之父的生命點滴》,臺北市:草根;臺南縣,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

3.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網址:http://www.blackfoot.org.tw/index.html。

社會領域
  • 王金河 Wang King Ho
  • 1916-2014
  • 臺南出生 From T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