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頭水庫旁的小山丘上,有一座穿著工作服、以右手撐著額頭的銅像,左手隨性地放在腿上,靜靜地凝望著珊瑚潭的景色。銅像底座前偶爾會放有幾束鮮花陪襯,是後人對他的感念。他是誰?他是跨越臺灣與日本兩地的人道水利工程家——八田與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胸懷大志的日本青年
石川縣河北郡今町村(今金澤市今町)是個盛產花卉與稻米的村落,由於當地以佛教為主要信仰,居民每年都會邀請僧侶至村中講經說法。「八田屋」,是在今町村頗具人望的一戶富農家庭,也時常邀請村民一同在家中聽講佛法。1886年2月21日這天,天空下起大雪,八田屋喜得一名男嬰,名為八田與一。從小就沐浴在佛教淨土真宗教義中,深受「人人平等,不分師徒」的想法影響,再加上個性活潑、喜愛結交朋友,小學時的八田與一只要爬到家裡的樹上呼朋引伴,就能招來附近的孩子一同玩耍。
1904年,八田與一前往第四高等學校大學預科二部工程就讀,跟著老師西田幾多郎學習。西田對於佛教的想法,影響八田與一的為人處世,使他在日常中實踐「覺、哲、悟」的精神。不過,真正讓八田與一來到臺灣貢獻所學的人,是他在大學時代的恩師廣井勇。
廣井勇出身北海道札幌農學校,赴美留學期間,曾經參與密西西比河的治水工作,並在回國後參與北海道諸多港口的鐵路工程。1899年,廣井勇前往東京帝大工科大學擔任教授。擔任教授期間,廣井勇培養眾多優秀的土木技師,而八田與一也在此時成為他的學生。
1907年,八田與一進入東京帝大工科大學土木工學科就讀。當時東京帝大一學年分三個學期,從九月十日開始一直到隔年七月十日結束,具有嚴格的課程與評分制度,對於學生來說是個沈重的負擔。認真努力的八田與一,在廣井勇的身上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典範。廣井勇時常告訴學生:「要建造橋樑,就要建造出讓人們可以安心行走的橋樑。」並以校友青山士的名言:「在我的生涯之中,只要能做出一件對人類有貢獻的事,那我就可以死得心安理得了。」來鼓勵學生。廣井勇告訴學生,青山士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在大學畢業後隨即參與美國的巴拿馬運河計畫,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打拚。
八田與一深受廣井勇與青山士影響,漸漸產生「人不應以謀取官位或地位而工作,而應該為後代謀取福利而工作」的想法。在確立人生目標後,他更加努力地學習,成為同輩之中相當優秀的人才,備受學長與老師的肯定。
1910年,八田與一即將從大學畢業,此時日本政府已經領有臺灣十五年,正需要優秀的人才協助開發臺灣。正在思考未來人生走向的八田與一,收到家鄉長兄贈與的一首漢詩,上面這麼寫道:「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不成誓不還。埋骨豈期鄉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鼓勵八田與一胸懷四方,勿以家鄉為念。再加上學長們與恩師的勸說,使八田與一下定決心,畢業後隨即遠赴兩千公里以外的臺灣任職。
遠赴異地一展長才
1910年,八田與一自基隆港登陸,搭乘鐵路前往臺灣總督府。八田與一在總督府領取的人事命令書上,被賦予「臺灣總督府土木部技手」的職位(技術人員的稱號由上而下可分為技師、技手、雇、工手)。擔任技手期間,上司山形要助請八田與一進行全島視察,尤其需著重在南部地區。視察完畢後,他提出報告書,對於打狗港(今高雄港)周圍地區的積水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然而,此方案最後因預算過高而被駁回。雖然八田與一因此被眾人嘲笑,甚至被取了「狂言八田」的稱號,但實際上卻贏得山形要助的青睞,種下八田與一後來負責設計嘉南大圳的契機。
來到臺灣四年之後,八田與一升為總督府技師,並曾參與臺南水道工事與灌溉工程的相關計畫。山形要助指示八田與一調查兩件事:第一,尋找水力發電的來源。第二,勘查急水溪(即濁水溪)是否能興建灌溉水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八田與一準備帶領部下前往傳染病盛行的山區進行各項調查。臨別前,山形要助曾對他說:「這都是非常艱鉅的任務,你可任用你認為可靠的技師。調查時要注意別生病了,山上仍潛伏傳染病,不要感染上,畢竟你是臺灣不可缺少的人才啊!」言談之中,流露出他對八田與一的重視。
在調查過程中,八田與一認為只要引進灌溉工程,嘉南平原上大片缺乏灌溉水源的「看天田」必定能成為收穫豐盛的糧倉,解決總督府增產糧食的需求。除了實際勘查之外,八田與一也從過去的文獻資料下手,發現官田溪流上游的烏山頭地區,有荷蘭在臺期間與清帝國治理臺灣時所建造的小型水利工程遺跡,便將興建烏山頭水庫納入嘉南大圳的整體構想中。1917年,八田與一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之後,回到家鄉與16歲的米村外代樹完婚,婚後帶著妻子回到臺灣定居。

圖片來源:陳昱靜

圖片來源:陳昱靜
然而,「官佃溪埤圳計畫」的實施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通過總督府的討論後,計畫送交東京審查,卻被大藏省(當時的最高財政機關)認為太過理想化而擱置。原以為計畫將因此遭到凍結,但隔年日本本土大米價格急速攀升,由於官方的收購價並無調漲,引發民眾抗議而後衍生成暴動,急需稻米進口。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最終以在臺灣自籌部分財源為條件,同意將「官佃溪埤圳計畫」付諸實行。1920年,嘉南大圳的核心水庫——烏山頭水庫正式動工。八田與一採用「半水力填築式工法」,預計在六年內完工。不過,1922年因開挖的隧道露出煤氣、引發爆炸曾一度停工,隔年日本又發生關東大地震,使總督府的財政陷入困難。在與總督府討論過後,嘉南大圳的興築計畫向後延長四年,最終耗時10年才完工。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日治時期繪頁書資料庫
1930年4月10日,當時全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水利設施工程終於順利竣工,灌溉著嘉南平原15萬公頃的農田,以「三年輪作給水」的方式供水。雖然此種供水方式是否真的讓農民受惠仍然存在爭議,但嘉南大圳確實提高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使土地生產力增加,作物收穫量提高。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日治時期繪頁書資料庫
人道精神,永存烏山頭
八田與一最為人稱頌的地方,除了對於嘉南大圳的貢獻之外,還有他對員工的關心。1923年,面對經費緊縮的危機時,當裁員成為必要的決定,八田與一選擇裁撤團隊中最優秀的夥伴,而讓基層員工不至因失去收入而無法養家活口。事後除積極協助夥伴尋找新的工作,也在經費擴充後邀請他們回到崗位。除此之外,在興築水圳工程的過程中,八田與一也與員工同在一個屋簷下工作、吃飯,關切每位員工的身心狀況,成為團隊裡最有力的精神支柱。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嘉南大圳全體工作人員所組成的「交友會」為所有因公殉職的同仁以及其親友在烏山頭水庫旁設立「殉工碑」,不分臺日依照殉職時間刻下134位同仁的姓名,並由八田與一親自撰寫碑文。1931年,在部屬的規劃之下,八田與一的銅像自日本運來臺灣,安坐在烏山頭水庫旁。

圖片來源:陳昱靜

圖片來源:謝佳瑩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30.08.17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準備長期的南進政策,邀請各大優秀技師前往南洋調查。1942年5月8日黃昏,八田與一所搭乘的大洋丸受到美國魚雷的攻擊不幸沈船,八田與一也在此次的船難事件中過世,葬於烏山頭水庫旁。1945年9月1日,悲傷欲絕的外代樹穿著八田家徽的和服,緩緩步向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一躍而下與丈夫團聚,享年44歲。隔年,八田與一及外代樹夫妻合葬於在八田與一的銅像後方,安息在烏山頭湖畔。

圖片來源:《臺灣民報》,1930.02.15
參考資料
1. 陳文添《八田與一傳》(南投:省文獻會,1998)。
2. 古川勝三著,陳榮周譯,《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臺北:前衛,2001)。
3. 黃昭堂,《八田與一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基金會,2007)。